• 沒有找到結果。

服務學習、情緒智能及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服務學習、情緒智能及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探服務學習與情緒智能相關研究;第二部份 探討服務學習、情緒智能與創造力相關研究。

壹、服務學習與情緒智能相關研究 一、面對問題、壓力管理與適應

Taylor(1995)認為壓力是個人面對壓力事件或調適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認 知和行為上的改變。Salovey and Mayer(1990)指出,情緒智能就是能夠區辨、監控 與傳達自身與他人的情緒,並能調節與運用本身情緒與他人情緒,以及利用情緒 的訊息來解決問題。在服務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走出自我的安逸區面對各種的 改變,這些改變產生了心理壓力及認知問題,不論是問題或情緒,都需要不斷地 討論、反思與調適達到平衡。楊翠凌(2006)指出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分享執 行任務的困難與問題,透過界定問題、腦力激盪、評估與選擇解決策略,最後解 決問題,並在解決服務困境的過程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楊翔喻(2007)也曾提出青 少年服務過程中,多數面臨困擾與人際有關,而青少年多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與 解決。

因此,服務學習提供學生良好的機會與場域,來面對生理、心理及認知上的 衝擊,透過積極的面對問題、調適壓力與情緒,方能找到好的解決方法來適應當 時的狀況,提升自我情緒的韌度與強度。

二、內省能力的建立

楊翔喻(2007)指出青少年志工參與服務工作後,對於人生態度開始有不同看

法,個人成長方面提升同理心的感受力、學習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情緒;

孫智辰涂靜宜(2011)則指出服務學習方案能激發參與者對社會的關懷與提升自我

34

35

36

37

38

39

貳、服務學習、情緒智能與創造力相關研究 一、服務學習與創造力的關係

Conrad & Hedin(1989)提出參與服務學習的青少年會在三方面獲得成長:(一) 個人成長與發展: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責任感的增進,道德的發展及價值與信念 的增強,還可幫助其對新角色、個性與興趣的探索。(二)智力發展與學業學習:可 幫助基本技能如意見的表達、閱讀與計算能力的提昇,更可幫助促成更高層的思 考技巧,如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同時可刺激學習,並加強學習技能如觀察、詢 問與知識的運用。(三)社會成長與發展:培養社會責任與關懷他人的意識,促進政 治功效及公民參與,並能瞭解、評價與接觸各種不同背景及生活情境的人。黃玉 (2001)曾提出服務學習可以讓青少年變成主動的資源提供者、學習者及社會轉變中 的領導者。學生從服務學習當中不斷學習、成長,並與社會連結,李清榮(2006) 曾提出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社會聯繫,維持良好關係,有利於個 人的智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對此,研究者提出服務學習活動對創造力的效能,值 得探討。

二、情緒智能與創造力的關係

陳昭儀(1991)曾指出放鬆的、溫和的情緒對創造力有正面的影響。過去有關於 創造力的研究多從認知的角度切入,近年來,研究人員越趨關心個體情感狀態對 創造力的影響。Greenspan 在「The Growth of Mind」一書中指出,良好的情緒互 動是形成所有智力的基礎,並且也是人類高層次能力發展的源頭,例如道德品性、

創造力、甚或意識本身(Moran,1997);Salovey與Mayer(1997)曾提出情緒有助於促 進思考及協助處理認知的過程,情緒狀態以促進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能力;Kaugars 和Russ(2000)發現情緒較為開放,亦即經歷較多的情緒的兒童比情緒感情趨於中性 的兒童有較多的原創性;李雅怡(2003)研究指出情緒能力對學童的科技創造力表現 似乎有正面影響。但是,也有學者持相反的意見,George和Zhou(2002)在其研究中

40

提出負面情緒和創造有正關係,而正向情緒與創造力有負向關係,特別是組織中 成員的創造力表現上,不論正反向的影響,情緒在創造力的重要性是被肯定的 (Lubart & Getz,1997;Russ,1993)。至於,創造力表現是否對於個體情緒智能有所影 響?實徵研究較為有限,僅周美志(2010)提出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創造力呈顯著正相 關;李賢哲(2001)指出具有科學創造力的國小學童在情緒控制力方面,對別人惡劣 的行為半數不予理會,半數是勸告或告訴老師;面對不如意時,多數會從事休閒 活動來抒解或忘記不如意的事。

綜觀上述可知,服務學習對於青少年的自我效能與興趣探索是提昇的,對於 其表達意見、思考技巧、問題解決、觀察能力皆有強化,而創造力為情緒智能提 供一套良好的心理工具,使個體做出良好的判斷。對此,研究者想要進一步了解,

國中生的服務學習活動對情緒智能與創造力是否有影響。前國內尚無實徵研究對 於「服務學習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作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深具意義,將根 據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提出一些建議,提供教育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