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教學

本節針對創造力教學的討論內容為:一、創造力教學的定義;二、創造力教 學的模式;三、創造力教學的策略。

一、創造力教學的定義

創造力是個複雜的概念,因研究取向不同而對創造力有不同的定義,較早期 的創造力研究為從「四 P」其中一個向度來定義與探討創造力:此四 P 為歷程

(Process)、個人特質(Personality)、產品(Product),以及壓力/環境(Press/Place)。 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創造力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葉玉珠,2000)。

創造力的定義逐漸從單向度趨向多向度,從簡單概念定義逐漸發展為複雜的理論 模式。研究者在參考創造力相關文獻後,整理歸納如下:

(一)創造力教學的本質

大衛(Davis)在 1986 年提出創造力教學主要目標有七項,分別是:1.讓學 生成為具有創造傾向的人。2.讓學生更瞭解創造力的主題。3.讓學生致力於創造 力的活動。4.讓學生應用創造性問題的解決歷程。5.強化學生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性的思考。2.情緒發展。3.特殊才能的狀態。4.高度的意識狀態(陳龍安,1998)。

毛連溫(2000,頁 95)綜合歸納中外學者的看法, 提出創造力的涵義為:

1. 創造力是一種能力。

2. 創造力是創新未曾有的事物之能力。

3. 創造力是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合成新的關係。

4. 創造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創造是一種生活方式,具有創造性生活的能力就是創造力。

6. 我們可以在思考過程中運用創造力,在思考結果表現創造力。

7. 具有創造人格傾向者,更能發揮其創造力效果。

8. 創造力是個人綜合性、整體性的表現。

陳龍安(1988,頁 19)對創造的意義與內涵,歸納出以下五點結論:

1. 創造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歷程,和個人人格特質有關,可以藉由創造者 行為或作品,予以客觀標準來加以評量。

2. 創造力並非單純的心智狀態,也絕非屬於完全無法表達的形式。

3. 創造力的發展以支持性的環境條件為第一優先,在民主與自由的環境 下,容忍分歧的觀點,則更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4. 創造力並非空中樓閣,必須有充實的知識、經驗、背景,從原有的基礎 加以擴展、引申,有「推陳出新」的涵義。

5. 創造的成果強調獨特新穎及前所未有,但必須能與社會相結合,對人類 有所貢獻。換言之,創造的定義應符合新穎性、實用性和進步性。

本研究所指創造力教學的本質就是創造的行為,定義創造力教學是指個 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綜合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分歧性的

周遭環境事物的敏感度,是否能很快察覺事物改變、缺漏、不尋常或未 完成部分的能力,把握問題的核心,發現問題,就已經是解決問題的一 半了。

2. 流暢力(fluency):指針對同一種問題或事物,在短時間內,能思索許多 可能的構想和回答之能力,是指產生觀念的多寡,屬於記憶的過程。基 爾福特(Guilford,1962)提出流暢力的三個要項:(1)觀念的流暢力,

就是產生新觀念的數量多寡;(2)聯想的流暢力,就是一種尋找關係性 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類的觀念中提出許多的想法;(3)表達的流暢力,

是一種組織、歸納及系統的能力。

3. 變通力(flexibility):指能突破思考的限制,針對問題從多個向度思考,

使用新觀念解決問題,即思考方式能跳脫窠臼,在面對問題時能隨機應 變的能力。變通力有兩個要素:(1)自發性的變通力,是針對一個問題,

能多方考慮作出不同層次或反應的能力;(2)適應的變通力,是解釋和 分析策略上的改變。

4. 獨創力(originality):指反應出來的獨特性,也就是對事物的處理、疑 難問題的看法,能提出獨具匠心的想法,且合於邏輯的見解。

5. 精進力(elaboration):指一種計畫周詳,精益求精的能力,能在原來的 構想或基本觀念上,不斷加上新觀念,能針對事物做精密的分析,力求 更完善之能力。(陳龍安,1998)

(二)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

自 1950 年 Guilford 在美國心理協會年會發表演說,近半世紀以來,有關創 造力的訓練與研究已受到相當的重視,有關創造力訓練的理論與方法有很多,

Sternberg(1985)提出三元智力理論(The triarchic of human intelligence), 認為智力包含成份智力、經驗智力與環境智力,並提出成功智力理論(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以為成功智力包含分析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創 造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實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史坦柏格依據 三元智力理論提出創造力三維模式(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創造力 智力維度(The intelligence facet of creativity)、智力風格維度(Intellectual styles)

與個性(人格)維度(Personality)(洪蘭譯,1999)。

本研究所指的創造力在智力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創意,不僅是模仿與練習 而已。丟出問題給學生解答,應讓學生有時間思考與聯結知識基礎的能力,以培 養學生高階的思考。

(三)創造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

史坦柏格(Sternberg)於 1988 年指出具有創意的人格特質有下列幾項:1.

面對障礙時的堅持。2.願意冒合理的風險。3.願意成長。4.對曖昧不明的容忍。

5.接受新經驗。6.對自己有信心。7.有批判的精神。8.有實際行動的能力。9.有熱 忱。10.有遠見。11.勇於嘗試失敗。12.幽默風趣(陳龍安,1998)。

陳龍安(1998)歸類創造力的四項情意態度:1.冒險性 2.好奇心 3.挑戰性 4.

想像力。

本研究所指創造力在人格特質的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自由發想與嘗試的機 會,培養學生有獨立自主的求知精神。

(四)創造力與環境脈絡的相關

Csiksentmihalyi 在 2003 年認為創造力來自一個由三個要素組成的系統之間 的互動,即含有符號規則的文化、將新事物帶進符號領域的人、確定發明的學門

在創造力與環境脈絡方面,教師應視學生為獨立個體,營造自由、安全、和 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學方法注重激發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與容忍學生不同的意 見,教師不急著下判斷,創造力教學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更聰明靈敏,更能面 對解決問題,產生新的思維(陳龍安,1999)。

綜合創造力與智力、人格特質、環境脈絡的相關論點,創造力是一種新的想 法,也是一種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創造力教學的定 義,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教學,其特點在推陳出新,而非墨守成規,

鼓勵學生有新的想法,讓學生打破心向與框架,有不同的意見進而發掘創意。

二、創造力教學的模式

模式,即每位教師在教學上有其教學目標,而要達到此目標,所需要考慮的 教學因素,而後才能去評鑑,這些程序、做法即為模式,創造思考教學的模式其 實也像創造思考本身一樣,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它是多樣的、多變的、

適合個別差異的,也正因如此,每位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與實際情況,擷取創造 屬於自己的教學模式(陳龍安,1998)。研究者整理分析相關之文獻後,將創造 力教學模式整理如下:

(一)基爾福特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基爾福特(Guilford,1977)曾提出智力結構的教學模式,並且依 此結構設計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如下圖 2-1):

由圖 2-1 基爾福特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中,可歸納為以下五個重點:

1.以記憶儲存(知識經驗)為基礎,強調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模式。

2.經由注意力過程,過濾訊息,引起認知的運作。

3.以擴散性思考尋求解決方法,以聚斂性思考選擇解決方案。

4.過程中假若產生反對觀點,則以個人知識作評鑑。

5.在擴散性思考的情況之下,有時取出的資料要避開評鑑的作用,也就是拒絕即 刻批判。

從這個模式中,我們瞭解創造思考的教學須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運用 各種思考的運作,使學生獲得問題解決的能力,並且要避免立即評鑑。(陳龍安,

2008)

(二)威廉氏(Williams)創造思考模式

Williams 為小學培養創造思考,提供了一種三度空間結構的教學模式(引自 陳英豪、吳裕益、簡真真,1980)。強調教師透過課程內容,運用啟發創造思考 策略以增進學生創造行為之教學模式。威廉氏(Williams)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提 出下列三項觀點:

1.創造能力包含知、情兩方面,且知、情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知-認知的或 思考的行為,包含流暢、變通、獨創及精進等特質。情-情意的或情感的行為包 含好奇、想像、冒險及不怕困難等特質。

2.創造能力是由多種不同思考歷程結合,計有:認知歷程(awareness processes)、 記憶歷程(memory processes)、生產性歷程(productive processes)、評鑑性歷程

(evaluative processes)。

3.創造性思考能力可以透過教學予以增進。這是一種教師透過課程內容,運用啟

圖 2-2 Williams 創造性教學模式(引自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

第一層面課程:包含各教學科目如美術、音樂、自然、社會、數學、語文等。

第二層面教學方法:矛盾法、歸因法、類比法、辨別法、激發法、變異法、習慣 改變法、重組法、探索法、容忍曖昧法、直觀表達法、發展法、創造過程分析法、

評鑑法、創造的閱讀技巧、創造的傾聽技巧、創造的寫作技巧、視像法等。

(三)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主要由問(Asking)、想(Thinking)、

做(Doing)、評(Evaluating)等四種要素所構成。基本內涵如下:

1.問:就是「問題」,提出問學生的問題,或安排問題的情境。

2.想:就是「思考」,鼓勵學生思考想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3.做:就是「活動」,運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從做中學。

「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是增進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其教學模式表如下圖 2-3。

圖 2-3 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引自陳龍安,1998)

以「學生的知識背景教學目標(創造力)」為中心,「問」、「想」、「做」為第 二圈,第三圈為修正與評鑑以示「暫緩判斷」,最外圈以支持性環境圍繞。

本研究使用的教學模式,著重學生「知情合一」的思考,及運用「激發法」

本研究使用的教學模式,著重學生「知情合一」的思考,及運用「激發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