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試探性教學實施歷程分析

課程設計理念是根據懷斯(Wiles,1985)提出培養創造思考能力的技術群 組策略「能發展前所未有的應用方式,另外也能將事物加以改變」,研究者設計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創意」,希望透過此單元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既定事物,並 經由討論做事物的聯想以及改變,以此單元為試探性教學單元來瞭解教學活動是 否適合本研究教學?課程教材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時間安排是否充裕?

試探性教學課程有兩週,教學時間在 2014 年 10 月 3 日,以及 2014 年 10 月 17 日,共四節課的時間。

一、試探性教學單元「生活中的創意」

課程活動從「生活中的創意」欣賞創意小物開始,經過研究者的提問,來刺 激學生思考,接著進行「想像草稿」,將原來的物品改造成其他用途的物品,讓 學生將想法畫下來,並以文字說明,接著進行「找尋生活中的寶物」的活動,請 學生運用一周的時間,收集生活周遭的物品,以便進行「想像超能力」活動,而

「想像超能力」即是將物品進行自由創作,將物品改變既定的功能,轉換成不同

(一)「生活中的創意」教學過程說明:

教學日期:2014 年 10 月 3 日~2014 年 10 月 17 日,每周五第二、三節 教學節數:共四節

教學目標:

1-1 能說出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

1-2 能發現生活周遭不同的事物。

1-3 能運用生活素材來創作。

1.引起動機:「創意小物欣賞」、「想像草稿」

研究者從網路、書籍、生活周遭搜集來的照片,編輯成簡報於第一堂課中播 放,在過程中提問:「你覺得創意有為生活帶來便利嗎?」、「有這些發明,生 活有什麼改變呢?」、「你有沒有想過什麼特別的發明?」,學生的回答很簡單:

「有」、「更方便」,研究者再繼續提問:「常見的東西,它有別的用途嗎?例 如:安全帽、壞掉的掃把、鈕扣、麥克風、鞋子、水杯、鉛筆……」,把你的想 法說出來,並將它畫下來。學生將「想像草稿」完成後,請學生上台發表,教師 引導全班對此草稿討論,運用屬性列舉法的思考策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面項討 論此創作的可行性。學生不習慣上台發表,表現十分害羞,發表的言論也言簡意 賅,研究者運用未完成語句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台上發表,例如:「想你做的作品 名稱是?」、「原本它是什麼,後來改造成什麼?」、「你需要收集什麼材料?」、

「大家覺得可行嗎?」研究者在學生討論中引言,協助學生發表與思考。

不要去買現成的東西,這樣就失去創意創作的意義了。提醒學生盡量發揮創造 力,將原有的物品改造成有別種功能的物品,讓它再生。因為隔周星期五藝文課 適逢 10 月 10 日國慶日放假一天,所以順延一次,學生有兩個星期的收集時間。

進行「想像超能力」的創作活動,研究者事先準備各式黏著劑以及剪刀等工 具,幫助學生克服工具不足的阻礙。學生帶來各式各樣的材料,其中研究者發現 有四位學生皆準備「地球儀外包裝塑膠殼」,據悉是剛好從學校資源回收可得到 此物,研究者提醒學生需要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才是創造力的展現,並開始 與學生討論如何改造,以及如何解決將會遇到的困難,學生開始創作,研究者允 許學生離開位置跟同學討論,有三位學生尋求研究者解決問題(S4、S7、S8),

例如:找材料、如何在塑膠品上打洞、該怎麼黏等等,有三位學生會向班上的小 善尋求協助(S1、S2、S5),過程中,S4、S8 問:要做什麼?(SI-1031003)研究 者鼓勵學生勇敢創作、觀察自己所帶來的物品可以怎麼使用、自己是作品的主 人,以及你可以自己做決定,避免學生自我跛足的想法阻礙創造力。

3.綜合活動:「秀創意」

研究者請學生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指導學生發表的方式,如:大家好!我 的名字是,我的作品名稱是,它原本是一樣物品,後來我把它改造成另外一樣物 品,它有什麼功能,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後來我是怎麼解決的,謝謝 大家的聆聽。待學生發表完畢,研究者請同學給予優點回饋,運用優點大轟炸的 方式,請學生找出作品的特色,並具體說明作品優秀的地方。為避免學生不懂得 欣賞他人的作品,研究者以加分制度來增強有回饋發表學生的同學,並說明秀創 意活動結束後,將統計回饋次數最多的前三名同學,給予獎勵,以此增加同儕間 的交流。

(二)教學活動照片

圖 4-1 「生活中的創意」教學過程

協同教師協助記錄研究者的教學過程,從記錄的教學活動照片中可看出,研 究者於第一節課建立舉手發言等班級常規,學生能養成良好習慣,研究者提醒學 生藝術創作沒有對錯,這是屬於你的作品請盡情創作,課堂中,學生能認真投入 於創作,若遇到困難會主動求助於同學或研究者,幫助自己完成作品。

圖 4-2 「秀創意」活動照片

笑容,雖然研究者在發表活動前已說明發表方式與語彙,但學生站上台還是會沉 默片刻,研究者再適時給予提醒,如:你的作品是?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怎麼解 決的?等等,幫助學生逐漸熟悉上台發表的方式,達到分享交流的目的。

(三)學生作品

圖 4-3 「生活中的創意」學生作品照片

從學生的作品中可看出獨特性,雖然準備的物品有重複的部分,但並無做出 相同的作品,每項作品皆具備不同的功能,由此可知學生的作品具有獨特性,另 外,學生習慣於美編作品,在研究者沒有特別說明美編作品的前提下,學生會運 用素材來裝飾自己的作品,做成簡單精緻的成品。

(四)學生回饋

在第一單元《生活中的創意》中,研究者於播放簡報後,發下學習單「想像 草稿」,請學生將想法畫下來,並寫上作品說明。在單元教學後,請學生填學習

表 4-4

創意 VIP 作品票選

謝謝老師(SB-2)(SB-6)

我覺得今天很好玩,希望下次還可以有這種活動(SB-3)

(SI-1031215)以及學生對於上台發表感到緊張,或忘記要說什麼。

對於此單元,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的過程開心有趣,是新鮮的學習經驗,已 開始期待下次的上課內容。

(五)協同教師與專業教師評量回饋

1.協同教師為本班導師,並於行動研究進行中全程擔任觀察記錄者,協同教

(3)本班學生較特殊,不喜歡以影音、投影等方式上課,協同教師本身對此也 調適良久,有待研究者修改教學模式。

2.與兩位專業教師訪談整理如下:

(1)「生活中的創意」學生不喜歡看 PPT 的原因之一,此時較為安靜,較屬於 個人時間,缺少和群體互動的機會,學生容易失去專注力;原因之二,創意小物 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遠,學生無法產生連結,就會無法產生共鳴。

(2)「生活中的創意」簡報 PPT 欣賞,通常大多數的學生喜歡看圖片和看影片,

但經過訪談後了解,研究對象大部分喜歡教師直接授課或黑板呈現,所以兩位專 業教師建議研究者須因應地方文化不同,而修改成研究對象習慣的方式。

(3)「創意草稿」研究者設計的問題是屬於開放性問題,雖然本意是要讓學生 自由發揮,但是學生生活環境刺激太少,反而難以發揮,專業教師建議研究者以 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創作,或規定範圍讓學生創作,會比憑空想像要佳。

(4)「想像超能力」學生創作的作品比創意草稿好,可見學生習慣從具體物去 想像創造,如同研究者教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來創造一樣。

(5)「秀創意」研究者剛接觸學生,彼此不熟悉,會有較生疏的感覺,待幾次 上課後,熟悉感提升後學生較能盡情發揮。

(六)教學檢討與反思

教學過程中,第一單元「生活中的創意」前兩節課以簡報 PPT 來引導學生 發想,簡報以生活中的創意小物照片為主,研究者以過去教學經驗,認為能成功 引起學生興趣,但在第二節課時,有三位學生已趴在桌上撐著頭看前方,眼神濛 濛,才驚覺學生對於簡報說明的上課方式不能持續專注力,研究者試圖增加提

S1:動手做,能發揮創意。

S2:動手做,因為比較好玩。

S3:動手做,可以把自己想的做出來。

S4:動手做,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S5:動手做,比較有趣。

S6:動手做,做出來比較有趣。

S7:動手做,可以動比較好玩。

S8:都喜歡,最喜歡動手做,很有趣。(SI-1031017)

可見全部學生都喜歡動手做,不喜歡教師給予過多的資訊與口頭討論,而使 得學生沒有時間動手做。

進行下一個教學活動「想像草稿」時,有學生疾筆振書,也有學生撐頭苦思,

草稿不及創作完成品精彩,研究者詢問學生畫與做的難易度,內容如下:

S1:畫最難,因為畫不出來;做最簡單,想做什麼都可以。

S5:畫最難,怕畫錯、畫不像;做最簡單,比較有趣。

S6:畫最難,覺得自己不會畫;做最簡單,可以創造。

S8:畫最難,我不會畫、畫不像;做最簡單,直接做最快。(SI-1031203)

由訪談得知,畫對學生而言感覺到較困難,直接做較能發揮創造力。

研究者反思,並與協同教師以及藝文領域專業教師討論後,知悉引導的材料 不需太多,可自訂一個主題,再讓學生發揮,應注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繪 畫表現方面,9~12 歲年齡層的學生屬於繪畫的羣體期(Gang age),是寫實主義 的初現,對自己的作品有自我批評意識,憧憬能畫得像,但若不能如期達到,便 會產生挫折感(黃壬來,2000),雖然研究者已提醒學生草稿不必畫很像,只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