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問卷調查表

為瞭解學生對於創造力自我認知以及藝術創作活動喜好情形的初步認識,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請學生填寫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創造力自我認知」、「藝 術創作活動」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調查學生對於創造力的自我認知程度;第二 部分則是蒐集學生對於藝術創作活動喜好情形,藉此調查學生對創造力與藝術 創作活動的基礎認知。

二、教學省思表

三、學生學習回饋單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和教學活動後,給予學生做學習回饋單的填答,經由學 生學習回饋單,可幫助研究者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瞭解學生的表現是否達到 學習的目標。

四、訪談記錄表

研究者設計非結構式問卷,來訪問學生以及擔任教學評鑑的藝術領域專業老 師,並整理成記錄表,讓研究者能從多方面觀點中,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 習成效。

五、教學活動照片記錄

請協同教師將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以照相機跟錄影機記錄下來,供研究者往後 進行教學活動以及學生作品的檢視與分析。

六、學生作品

在每一教學單元完成後,蒐集學生作品,請教學評鑑教師從作品中分析,以 了解教學成效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課程發展

一、研究設計步驟

(二)行動研究實施方式:

研究者與班級導師著手設計統整課程,並進行協同教學,研究者一方面進行 教學活動觀察與錄影,一方面在教學活動進行後與班級導師晤談,以瞭解他們對 協同教學進行統整課程的看法以及所遭遇的困難和問題。

研究者與班級導師實施協同教學進行統整課程的修正行動,期間進行文件資 料的蒐集、教學活動錄影、晤談班級導師,與指導教授、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教 師晤談。藉由所蒐集的資料,不斷反覆閱讀、思考,並且與班級導師、指導教授、

專業教師協商,參考其所提建議,研究者對資料作出詮釋,最後撰寫研究報告。

對於研究設計步驟說明,整理如下圖3-1:

圖 3-1 研究流程

二、課程設計理念

研究者在過往的任教經驗中,許多學校沒有專任的美術老師,藝術與人文課 由導師擔任居多,大部分的導師以學校訂購材料包的方式上課,或是讓學生自由 畫畫,而在沒有老師引導鼓勵之下創作,學生容易停留在過去的創作經驗中沒有 新意,繼而產生挫折感。為改善此現象,在實施創造力教學方案時,教師應扮演 引導者以及支持者的角色,建立安全且溫暖的環境,鼓勵學生表達想法,建立自 信且激發創造力(陳龍安,2008)。

創新,是台灣未來的出路,評量學生的方法還是標準答案,接受基礎教育的 小學生,即使成績再好,壓力卻大到失去學習動機,無法轉化成將來的競爭力,

台灣的小學教育,真的得改了(今周刊,2014)。

因此,在課程設計的方面,研究者設計「沒有標準答案」的創造力教學方案,

「生活中的創意」是從生活中做聯想,做創意小物的發想;「故事聯想」則是參 照泰雅族文化背景,研究者自編故事來引起動機,並以全班腦力激盪的方式來做 故事聯想;「圖案聯想」聚焦於圓形來做聯想,以想得多來鼓勵學生發揮創意。

本研究課程設計以此三大概念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

三、課程設計規劃

視覺藝術課程的設計方面,規劃由創造力教學方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並 藉由多元化的評量瞭解兒童的學習表現。在教學中強調過程重於結果,並掌握 創造力教學策略的教學原則。本研究主要教學節數為一週二節,每一節課為四 十分鐘,前兩週為試探性教學,後六週則三週為一單元,共有兩單元,以上合計

正式教學前先進行二週四節課的試探性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

呢?研究者運用屬性列舉法的方式,引導學生列出物品的其他功能,例如安全帽 除了騎機車穿戴以外,從觀察它的材質、造型中,發想還有什麼其他的功能,並 鼓勵發表截然不同的想法。討論後,根據學生認為可行的方式,將它畫下來,新 的產品就此誕生。

(二)第二單元「故事聯想」

自編教材,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編撰《彩色鳥的許願瓶》,故事的情 節不完全鋪陳,許多的空白段落請學生填上,根據不同的轉捩點而有不同的故事 發展,最後請學生預測結局,發揮腦力激盪術,一同完成這部作品。接著引導學 生運用心智圖法,來創作自己的故事。

(三)第三單元「圖案聯想」

教師運用聯想與想像法來幫助學生聯想,運用簡單的形狀,如圓形,作圓形 的聯想、圓形創作、圓的剪紙藝術,以及未完成的圖案聯想,引導學生觀察圖案 的脈絡幫助自己想像,先鼓勵學生想得越多越好,再鼓勵學生以想別人所未想做 為目標,以此啟發學生的創造力。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為文字形式描述的有:問卷調查、教學省思表、學生學

1.協同教師觀察回饋表

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邀請校內一位協同教師擔任本研究第一循環到第 三循環的教學觀察者,在本研究共八週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協助研究者進行 教學觀察,協同教師觀察回饋表針對創造力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上的影響及反 應、研究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形、如何改進教學和單元設計等,給予紀錄與建 議。希望藉由協同教師的觀察,協助研究者蒐集到清楚具體可供分析的資料,以 便從不同的角度提供研究者更豐富的觀察記錄題材。

研究者設計的協同教師觀察回饋表,分有教材內容與設計、教學行為、師生 關係、學習評量等項目,協同教師以勾選的方式回饋,最後留白讓協同教師可以 做質性的回饋。

2.教學省思表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時利用錄影方式來進行教學紀錄,將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態 度、上課反應、學習改變及學習成效寫入教學省思表上,以便省思檢討,作為修 改創造力教學方案的依據。

3.學生學習回饋單

研究者依照課程需要設計學習單,供研究者檢核以利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了解 學生的學習情形。研究者將三個單元的學生學習回饋單,整理成表格的方式做說 明,並將學生個別的文字回饋,以編碼的方式記錄下來,如 S1、S2……。

4.訪談記錄表

訪談的主要對象為全班學生及擔任教學評鑑的藝文領域專業老師,在學生創 作過程中,以訪談輔助理解作品的構思及意涵、訪談教學評鑑教師對於課程設計 的觀點。本研究將訪談記錄表列於附錄中,並於文中輔助說明。

二、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質性資料為主,為獲得具真實性與意義性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將所 蒐集來的觀察、訪談、文件等資料進行編碼,並註明時間、對象。另外,將研究 過程中學生學習回饋單、訪談記錄表,加以整理分類,並做摘要、註記,再予以 分類編號,茲以表 3-2 呈現各項資料之編號代碼。

表 3-2

引用資料編號代碼說明

類別 代碼示範 代碼說明

協同教師觀察回饋表 T-1030926 1. T 代表協同教師的回饋表。

2. 1030926 代表撰寫之日期。

學生學習回饋單 SB-1 1. SB 代表學生習寫的回饋單。

2. 1 代表學生座號。

訪談記錄表 S1~S8 SI-1031012

1. S 代表學生回應。

2.S1~S8代表學生座號。

3. SI 代表學生訪談記錄。

4. 1031012 代表撰寫之日期。

教學省思表 R-1030930 1. R 代表研究者省思。

2. 1030930 代表撰寫之日期。

教學活動照片 P-1030910 1. P 代表教學活動照片。

2. 1030910 代表拍攝之日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