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題為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研究者探討現今創 造力教育推行之情形、創造力教學研究重要結果,以及教師如何運用創造力教學 方案與創造力教學的成效,與可能遭遇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本章共分四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2010年時,IBM發表一份訪談報告,全球1,500位CEO認為「創造力」是 領導者最需要具備或培養的特質,具備創意的心態和思考智能,才能有效適應變 化無窮的未來趨勢(吳靜吉,2010)。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2006)發表了《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研究報告中顯示,芬蘭的國家 競爭力躍升至全球第一,此殊榮應該歸功於芬蘭在各方面的進步與面對創新的努 力(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英國政府最近的評鑑報告證明了創意的 學習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成就,以及創意的思考能力和技巧。

教育部在2002年公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旨在實現「創造力國度」

(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的願景,2007年「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具體 實現在教育上學習的創造能力。具體而言,白皮書希望完成以下五大願景:「培 養終身學習、勇於創造的生活態度」、「提供尊重差異、活潑快樂的學習環境」、「累 積豐碩厚實、可觀可近的知識資本」、「發展尊重智財、知識密集的產業形貌」、「形 成創新多元、積極分享的文化氛圍」,施行範圍從幼兒園到大學各教育階段,以

臺灣雖然處在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中,仍然持續提昇競爭動能,由此可知「創造 力就是競爭力」。教育部顧問室為培育中小學生創造力、提昇中小學教師知識創 新能力、涵養中小學校園創意文化、建構中小學教育人員創意社群,特根據「創 造力教育白皮書」,邀請大學院校專家學者與中小學教師組成創造力行動研究團 隊,提出行動研究計畫申請(教育部,2004)。在迎接知識經濟的時代,創造力,

尤其是團隊創造成為台灣必須重視的關鍵,所以行政院也陸續提出兩兆雙星、挑 戰2008年國發計劃,新十大建設,全民創新運動等計劃,「創造力」也就成為全 民運動的開始。

Sternberg(2000)認為創造力是遺傳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來的,是後天 可以改善的能力。多年來,世界頂級的腦科學家研究表明:決定大腦可用性,也 就決定我們的智慧,要發揮大腦的潛能,就要改善我們的用腦方式。95%以上的 人都是用左腦的語言文字、邏輯分析比較多,而右腦的圖像、色彩空間、美術用 得比較少,這就是說,我們讓自己至少一半的大腦潛能在沈睡(曲智男,2011)。

換句話說,豐富的視覺刺激可以幫助大腦運作,發展創造力能幫助人們產生新思 想,並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開發右腦的創造力及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學 習「藝術」,以此達到全腦思維的完整性。陳龍安(2003)指出未來的全球化競 爭越來越劇烈,創造力訓練可以協助孩子適應變局,脫困而出。

透過藝術與人文課程來引導兒童創造力,並透過視覺藝術表現來瞭解兒童的 創造力,這種創意設計和執行的經驗,必然可增加孩子的自信、成就感、彈性應 變能力與和諧互動關係。Eisner(1991)認為在藝術教育的神秘面紗籠罩下,最 能夠發展創造力(郭禎祥譯,1991)。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 強調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為重要的課程目標,積極賦予藝術與人文

望規劃出符合自己學生文化背景的教學架構。

綜合以上所述,在國小階段實施創造力教學以提升學童創造力是重要的一 環,而藝術課程則是啟發創造力的有效媒介,若要改善目前教育環境中的問題,

實施行動研究是具體可行的方法,故研究者認為可以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設計 以視覺藝術為主的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在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中,期望瞭解國 小高年級學生在經過八週視覺藝術創造力教學課程後,其創造力所受之影響,同 時也希望能發展一個具有開發性的創造力教學方案,作為日後教師在視覺藝術教 學中之參考,也期待本研究能對現行教育情境有一些貢獻。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藉由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於教師的教學中,以探究學童於創造力 教學中的學習感受,提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一、研發設計創造力教學方案課程設計單元內容。

二、探討創造力教學方案對提昇兒童創造力之歷程。

三、探討研究者及協同教師在研究歷程的成長與轉變。

四、探究創造力教學方案的實施困境與解決之道。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本節說明本研究之範圍,以及研究之各項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地區方面,以苗栗縣陽光國小為範圍,不包含其他縣市學校。研究對 象方面,僅為苗栗縣陽光國小六年級某班學生,不包含其他班學生,學生人數為 8 人。教學活動安排於學期中進行八週的創造力教學方案。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結合理論與實務,儘管行動研究近年來在教育研究應用上頗為風行,

但仍有其研究上的限制與困難。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在研究 對象的選擇上,僅以苗栗縣陽光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主,樣本的代表性仍嫌不足。

教學活動安排於學期中進行八週的創造力教學方案,對於學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 現,是否皆受本教學活動實施後之影響,無法做長時間的觀察與追蹤。本研究結 果只討論在此研究特定教學情境下的教學呈現,而研究易受研究者主觀意識所影 響,故本研究結果之類推範圍有其限制。

此外,研究者本身亦是參與者,可能無法客觀評量,因此透過協同研究者共 同討論來補償盲點,並於研究期間邀請兩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專業教師,針對本 研究之教學方案及學生學習歷程表現做討論,使研究者能以不同的觀點來省思修 正教學方案。本創造力教學方案設計,在不同學校、班級、情境,會有不同之發 展方向,故本研究之教學方案內容,僅能提供教師作為參考,若需應用於不同情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如下:

一、創造力教學方案

陳龍安(1998)指出創造思考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教學。

Sternberg(2000)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提供新奇的、令人訝異的、有價值想法或 產品的能力。

本研究中的創造力教學方案是指教師運用創造思考的模式,設計教學的策略 以及活動,提供學生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鼓勵學生表達意見,不立 刻論斷或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學。

二、國小視覺藝術課程

視覺藝術(Visual Arts),就是和我們的視覺感受有關的所有形式。綜合(李 美蓉,2000;郭禎祥,2008;蔣勳,2010)的論述,創作者將其理念及情感以視 覺形式傳遞,包含透過視覺或想像、人為形成以及感受的一切,傳遞了創作者的 美學及理念,繼而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稱為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包含視覺審 美知識、媒材、技術與過程的瞭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 疇。

本研究指的是教育部 2003 年 1 月公佈之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發展,激發學生潛能之課程目標,

而設計的視覺藝術課程(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藝 術 與 人 文 學 習 領

三、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將「研究」和「行動」在實踐中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亦即情境 中的研究者與情境中的成員或專家學者共同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的焦 點注重的是及時的應用,並針對此時此地情境中的問題而為(王文科,2012;蔡 清田,2000)。

本研究所指的行動研究為研究者透過界定問題、文獻探究、草擬計畫、進行 教學、資料蒐集與分析等,來實施創造力教學方案,在師生互動與回饋的過程中 不斷修正過程、自我反省,結合理論與實證。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除了每週兩節 課進行視覺藝術教學外,還有邀請數位專家學者評析作品,再以觀察紀錄表記錄 學生,期望本研究課程能對學生在視覺藝術課中的創造力產生改變,提昇學習動 機,解決研究者在實際工作中遭遇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