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部落參與生態旅遊之意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2)

探究依森林法劃設的自然保護區發展與在地原住民部落的共管機制,可以發現現有 法律規章確有施行的空間,然其也非是推動共管保護區的必要條件,主管官署的態 度與立場實是最主要的關鍵。各權益關係人,尤其是官署與在地社區間的互信則是 醞釀與發展共管保護區的基礎(盧道杰等人,2010)。參與(Participation)是涵括 式(參與式)保護區取徑的核心典範中的關鍵元素。其概念係借自發展領域,主要 精神乃以基層為主,強調由下而上(bottom-up)的決策邏輯,從訓練民眾、組織民 眾做起,希望由在地民眾來形塑需求,於在地社群裡建立討論與執行的管道與機制

(Bass、Dalal-Clayton 與 Pretty,1995;Cernea,1985;Chambers,1997;Zazueta,

1995)。簡單地講,就是把決策的主導權交給民眾,讓民眾來表達他們需要什麼的策 略與作法,甚至參加執行,也就是參加、分享及共同行動(Borrini-Feyerabend,1997)。 其中,是否對參與者具有意義是有效參與的關鍵(Furze、Lacy 與 Birckhead,1996)。 在計畫的層面來講,參與意味著當地社群可以定義他們自己的目標,執行與監控任 何與他們相關的計畫(Furze 等人,1996)。

總而言之,參與就是容許與勸服民眾參加公共決策的決策過程 (Nelson、

Wright,1995)。Arnstein(1969)依著涉入決策的程度將居民參與規劃分做八類

(Arnstein,1969),Pimbert 與 Pretty(1997)將其應用於保育參與量表,簡化分為 六類:被動參與、資訊收集、諮詢、誘因導向、功能參與及互動參與。Pretty(1994)

認為參與要有適當的條件,沒有功能參與以上階層的參與,保育工作難以永續。只 有在地的知識與意見受到重視,在地社群擁有決策自治的權力,長期的經濟與環境 的計畫才有成功的可能(Pimbert、Pretty,1997;Pretty,1994)。Wilcox 則主張需 考量各權益關係人是否滿意的因素(Wilcox,1994)。參與可以促使在地社群整合地 方資源與激勵社會的支持,促進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效率,提高地方保育計畫的持 續度,獲取豐富及正確的資訊與資料,及提昇在地能力(Borrini-Feyerabend,1997;

Zazueta,1995)。

參與的施行並不是一個廉價的過程,不僅可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計畫初期

更常需要耗費高額預算,所以許多參與式計畫初始時即遭夭折命運。此外,參與也 有反效果,例如可能遭到政治菁英的壟斷,以及產生被操弄的假象。另外,參與的 品質既難評斷,也難控制(Bass 等人,1995)。且參與者往往有著不對等的能力、

熱情、利益與意願(Borrini-Feyerabend,1997;Zazueta,1995),使得參與過程常 常充滿著誤解與困惑,反倒造成成員間的不信任,甚至引發新的衝突。而簡化在地 複雜的權力結構,依賴外來資助也是問題(Bass 等人,1995;Zazueta,1995)。尤 其,是否能與原有的地方價值有密切的互動,常是計畫推行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Bass 等人,1995;Martin、Lemon,2001)。最後,就如 Ghimire 與 Pimbert(1997)

所提醒,在討論參與時,宜將參與從集權指導到參與自治的典範視為是一個由右到 左的連續質譜,在複雜多變的實際社會裡,每一種取向皆有其獨到之處,每一個個 案也都有其獨特的脈絡(Ghimire、Pimbert,1997;盧道杰等人,2010)。

學者王鑫曾定義「就當地的自然、歷史以及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或其社區的文 化),參與欣賞當地的自然環境與重視保育議題,進而促進當地居民生活、減少資源 損害,不形成自然環境消耗性的破壞。藉著補助、立法、和實施行動計畫,鼓勵民 眾參與生態保育與社區發展」(王鑫,1998)。原住民部落落推動生態旅遊,依據前 述,仍宜建立於社區營造的推動模式為基礎,以創造可分享與可持續的部落經濟與 社會動力(詳表 9 社區參與觀光規劃文獻彙整表)。

表 9 社區參與觀光規劃文獻彙整表

作者 定義與內涵

參與影響 參與程度 參與意識

(Blank,

1989)

社區在發展觀光行動上所遭遇到的限制。1.

缺乏相對的優勢﹙像基地、潛力的品質﹚。

2.承載量的限制。3.缺乏接受社區改變的意 願,較傾向於安於現狀。4.權力結構之傾向 於其他發展。5.對觀光業的淺見。6.懼怕觀 光業─侵蝕性的特徵。7.環保人士之抵抗任 何發展。8.公共土地之狹窄且不能變通之政 策。

● ● ● ●

(Fennell、

Eagles,

1990)

建構資源維護及遊客使用的概念﹙生態觀 光﹚。1.生態觀光的運作者必須知道其旅遊 運作、資源管理及社區發展動向。2.在規劃 上面必須考量遊客市場、管理及態度的變 化。

(郭岱宜,

1999)

1.生態旅遊的發展。2.生態保育、觀光與當

地社會發展三者之間的關係。 ● ● ●

(賴慧儀,

2000)

檢驗社區環境品質的六項原則理論:

1.社區環境應以居民為優先,要能支持社區 內不同人的日常生活使用。2.社區環境應該 是提供完整而便利之服務設施的維生系 統。3.社區環境要能凝聚及強化社區居民的 互動。4.社區環境必須能夠維持人和自然的 親密關係。5.社區環境必須可以經營。6.社 區環境意象要能提供居民自我認同等。

● ●

(吳敏惠、

吳宗瓊,

2000)

探討原住民觀光發展,分析山美社區觀光發 展的過程及方式,藉由山美村的發展經驗來 論證社區參與運用在原住民觀光發展的適 宜性。1.領導者。2.社區組織。3.社區控制 觀光發展的程度。4.及與外界團體建立合作 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