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質性與量化方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7-60)

一、 質性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採混合設計進行質與量的調查分析研究,基於紮根理論,富有行動研 究的精神,運用文獻回顧、參與觀察、訪談、焦點團體或參與式工作坊等方法,進 行研究與收集資料。以下先簡述研究方法(盧道杰等人,2009):

1.文獻回顧:在紮根理論法中,相關文獻回顧的資料是可以視為一手的粗資料,

而與田野資料一起進行編碼與分析,同時做比對與檢視的工作(Strauss、Corbin,

1990)。

2.深度訪談:訪談是質性研究裡相當重要的資料蒐集技巧(吳芝儀、李奉儒與 Patton,1995),其形式包括結構、半結構的,非正式的和追憶的訪談先進行質性。

訪談後,在分析資料之前進行建立逐字稿;將所有訪談的口語資料及其相關訪談情 境付諸於文字表達,建立完整詳細的逐字稿,根據主題與內容的關聯性進行初步的 概念化定義,即可進行下一階段的「編碼」。仔細檢視並比較異同,再針對資料中所 反映的現象而提出問題的過程。透過受訪者的回答,並且思考該內容與研究主題間 的關係以及所代表的意涵,同時於編碼處記錄標出受訪者表達之重點及關鍵字,再 將每份逐字稿的內容與位置給予不同的分類編號(林金定、嚴嘉楓與陳美花,2005)。

3.焦點團體(focus group):即團體訪談,常用於方案評估與探索性的研究。其 能夠在短時間內,針對研究議題,觀察到大量的語言互動與對話,從中了解受訪者 反應(胡幼慧,1996)。

4.參與式工作坊:工作坊(workshop)是由一群小團體組成小型且密集的集會,

參與式工作坊則是將參與式規劃與工作坊結合,強調所有參與者皆為主角,透過不 同的資料與觀點的凝聚、引發成員互動、讓與會者能儘量、甚至充分地參與討論

(Loikkanen et al.,1999)引自(盧道杰等人,2009)。

6.個案研究:個案研究可顯現個案的脈絡與細節,以提供比較研究(黃惠雯、

童琬芬、梁文蓁與林兆衛,2003)。

7.行動研究: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認為行動研究就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 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件合作的事業上(Lewin,1948)。是理性的社會管 理,也就是透過反覆的規畫、行動、檢視行動結果,以促進相關改善的螺旋循環過 程(Lewin,1946)。其過程包括了檢查、診斷、計畫、執行、監察效果等循環(Elliott、

Council 與 Britain,1983)。 二、 量化研究方法

(一)、 問卷調查法

「調查」有一段漫長且充滿變化的歷史,調查法最初在英、美兩國被用來記錄 早期工業化所帶來的都市貧窮概況,並沒有用到科學化的抽樣統計及分析。早期的 社會調查是根據許多量化與質化資料來源,大部份都是屬於探索性與描述性的。二 次世界大戰後,許多研究者回到了大學,成立新的社會研究組織;在 1970 年後,調 查研究都在成長,有五項主因造成了戰後研究調查的成長:1.電腦;2.組織;3.資料 儲存;4.經費;5.方法論;隨著錯誤的指出與更正,調查技術得以一再翻新與進步(呂 以榮、Oppenheim,2002)。

(二)、 問卷設計之步驟

問卷的設計是整個問卷調查法的核心,問卷設計的好壞與問卷回覆率的高低有 密切的關係。不同學者所列出之問卷設計的步驟有所差異,但基本上仍是有一定的 流程(酒井隆、赖虹燕,2004;陳德禹,1992)。

1. 界定問題

先瞭解所欲研究之目的、範圍,列出問題並將之轉換成「可測量之對象」,所謂

「可測量之對象」指的是研究主體。舉例說明之,當我們想了解不同性別、教育程

度、居住地區的公務員在休閒活動上的類型選擇有何差異時,透過將問題轉換成可 測量的對象,才可以透過各種測量方式加以操作化,進行調查。

2. 焦點討論

焦點討論的目的是為了使測量項目所應包括之問題更加完整、周延。其進行步 驟通常是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在研究者有計畫的引導下,共同討 論、交換問題,使研究了解大致上的問題,及有關字語的用法,並可產生許多先前 未曾想過的項目。

3. 問題的草擬

知道研究的對象後,則必須設計問題,而從事此一工作的方法則可透過參考他 人問卷、先前的調查經驗或是共同討論來進行。當我們列出此次研究的所有應涵蓋 之問題後,就必須確定入選之問題,接下來則必須編排問題。問題編排的順序會深 深地影響被調查者的回答意願,因此在進行這個步驟的時候,有下列幾個原則是必 須考慮的:

(1).先一般後特殊:被調查者可能會對一些敏感性問題有情緒反應,而放棄作 答,所以一般而言會傾向將不容易引起調查者情緒反應的一般問題編排在前,特殊 問題擺在後。

(2).先大題後小題:把範圍大的問題放在前,範圍小的問題放在後,才不會混亂 交錯地編排,以致於顯得沒有邏輯次序。

(3).先結構後開放:將較容易回答之結構問題擺在前面,回答較複雜的開放問題 擺在後面,如此利於被調查者順暢地回答完較容易的結構問題,以便有充分的時間 可以較仔細地思索開放問題。

(4).先容易後困難:被調查者遇到困難的問題往往容易放棄,因此研究者必須先 編排與生活較貼近的簡單問題,使被調查者有信心完成接下來所面臨較困難之問題。

4. 問卷的再檢查與修改

在進行前測前,研究者可請團體或專業人士來檢測問卷,檢測其內容是否有偏 差或字句上是否有問題。

5. 試測、前測(pre-testing)

前測(pre-testing)亦稱為試測。前測是未正式使用問卷之前,先選擇一些與研 究群體有相同特性的人來試作這份問卷,其主要目的在於幫助研究者發現先前未考 慮的問題,例如是否需要刪減題目、問題的順序是否需要改變、施測時間的長短等。

6. 修正問卷、最後整理到完成問卷

透過上一步驟所得之結果,檢查內容、形式、問題編排順序、版面配置等每一 個要素後,即完成問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7-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