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原住民參與生態旅遊之研究 -以新竹縣五峰鄉為例

A Research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of Aboriginal People in Taiwan,

illustrated with Wufeng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系 所 別:景觀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10007004 羅詩偉 指導教授:李奕樵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7 月

(2)
(3)
(4)

誌 謝

「這泥土富含著族人的生命。」

「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

地球是我們的家,大地萬物有如家人,怎麼可以買賣? --西雅圖酋長 (Chief Seattle)再次開啟了我學習之路

自小於部落成長,在祖父母的呵護及親朋好友的祝福裏,跟所有部落的青年一 樣踏出部落到未知的世界探索。基於對土地的熱忱大學學成後回鄉服務公職,於職 場上長官的鼓勵支持下,讓我在部落工作服務外展開了學術研究的另一個新階段。

感謝 指導教授:李奕樵老師,在百忙中用您最寬厚的心悉心指導,並惠予最多論 文構思的啟發及研究方法與內容的引導,在論文寫作中不至迷失方向,在此致上最 高的謝意。

感謝 口試委員會各位指導教授的審議及指正:召集人杜功仁老師,委員李鎮宇老 師、李奕樵老師與陳有褀老師,謹此致謝。

感謝 研究所期間所有給予專業領域指導的教授及師長:系主任陳有褀老師、周文 杰老師、楊國湘老師、陳湘媛老師、李麗雪老師、蔡靜嫺老師、朱達仁老師、鄧維 兆老師、戴琳儷老師、陳沛悌老師及陳天佑老師等,永遠的良師,謹此致謝。

感謝 所有同儕間互相鼓勵的同學及學弟妹們,二年多的相互關懷協助將是一生難 得的感動,永誌的同學:蔡天華、徐愛雲、宋鴻君、王治中、羅宏文、林夏萍、張政 郎、姚巧玲、李子玄、黃怡華、林瑋軒、楊景堯、吳令辰、施懿珊、周彬彬、曾文 光、鍾曜如、馬雅玲、王燦煌、黃瑋婷、陳至言及吳明儒等。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 方產業發展基金的支持。學者專家顧問群、本鄉耆老與意見領袖的參與。新竹縣五 峰鄉公所在調查期間提供大力的協助,一併申謝。

感謝 在碩士班學習過程中,給予無上限關心及鼓勵的博士班學長徐偉陵老師,在 學習中不厭其煩的請求指導,您的細心關照總是絲毫不減的與我分享,同時在職場 上你以身作則的正直榜樣及謙卑的待人態度,更加紮實我學習的信心,你的指導讓 我永遠感謝,銘記在心。

感謝 無怨無悔栽培我的祖父母、我的愛妻 Ciwas Tabox、我兩位乖巧的妹妹育蓉、

育玫、我所有的家人、我的部落及同事們,你們包容、鼓勵與協助,在此誠心願與 你們共同分享我的喜悅,謝謝大家。

羅詩偉 2013.07 謹誌於中華大學

(5)

摘 要

台灣地區選取生態旅遊地點通常以自然原始並擁有豐富資源的地方,而台灣本 島高山地區均為原住民保留地,原始的原住民部落地區大多劃定為傳統原住民的生 活空間,亦為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豐富的地區,故其生活方式、生態概念越來 越獲得重視。本文主要是透過利用部落行動參與的過程實施人文調查,以新竹縣五 峰鄉原住民保留地部落參與生態旅遊規劃為研究個案。記錄當地原住民族對此區域 的自然生態、地理環境所有資源的瞭解與其互動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謀求 部落未來可持續的發展。研究範圍選取經政府長期輔導社區參與公共議題的五峰鄉 四個行政村之大隘村、竹林村、桃山村及花園村。研究方法採混合設計進行質與量 的調查分析,主要以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問卷調查法為主。藉以歸納原住民部落 觀點發展生態旅遊應考慮的變因及發展策略。研究結論分為「參與程度」、「參與方 式」、「參與意識」及「參與影響」等四個面向進行調查結果與討論。文末建議「原 住民部落應具當地生態旅遊主權」、「部落應及早建立社區保育意識」、「原住民文化 應為當地部落旅遊之主體」及「政府應積極投入生態保育結合當地住民發展生態旅 遊」等建議,作為地方政府進行發展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規劃策略的參考。

關鍵字:生態旅遊、原住民、社區參與、五峰鄉

(6)

ABSTRACT

Eco-tourism sites at Taiwan are normally selected with abundant natural and aboriginal resources. High mountain areas are commonly reserved for aboriginal tribe residents who keep varieties of biology and culture. Their lives and ecology concepts nowadays are deemed more valuable than before. This study is processed with tribe 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both cultural and na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to implo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the resources of aboriginal tribes, and upon whic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tribe can be pursued and based. This study is applied with an aboriginal tribe reserve as a case study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eco-tourism planning.

Among them, four tribes are selected as sample specimen: Upper Da'ai, Zhulin, Huayuan, and Taoshan Village Wufeng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The research methods compos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nalyses, and mainly focused on field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s. There ar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authors concerns: participation degree, participation pattern, participation acknowled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effects, which are altogether incorporated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conclus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tourism from the aboriginal tribe’s views.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refers that firstly, the aboriginal people should hold the directions of eco-tourism;

secondly, the aboriginal people should maintain community reservation consensus;

thirdly, the aboriginal culture should be the essence of local eco-tourism; and last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deavor to incorporate the ecology reservation and local eco-tourism of an aboriginal people. The preceding directions may be referred by a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lanning of an aboriginal people.

Keywords: Eco-tourism, aboriginal peop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ufeng

Township

(7)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9

第貳章 文獻回顧 ... 28

第一節、 生態旅遊意涵 ... 28

第二節、 永續觀光之定義 ... 29

第三節、 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 ... 34

第四節、 原住民部落參與生態旅遊之意涵 ... 37

第五節、 原住民參與地方治理 ... 4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質性與量化方法 ... 46

第三節、 研究問卷設計 ... 4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3

第肆章 原住民生態旅遊發展討論與分析 ... 54

第一節、 研究對象旅遊現況概述 ... 54

第二節、 生態旅遊產業發展調查結果 ... 54

第三節、 受訪者之分析 ... 5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3

參考文獻 ... 86

(8)

附錄一、一般部落居民問卷 ... 94 附錄二、專家訪談問卷 ... 97 附錄三、受訪專家學者專業領域 ... 100

(9)

表 目 錄

表 1 五峰鄉動植物分析表 ... 12

表 2 五峰鄉村里面積及人口統計表 ... 21

表 3 五峰鄉部落彙整表 ... 23

表 4 五峰鄉校園分佈彙整表 ... 27

表 5 生態旅遊文獻彙整表 ... 28

表 7 原住民文化旅遊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 ... 35

表 8 生態旅遊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 ... 36

表 9 社區參與觀光規劃文獻彙整表 ... 40

表 10 治理模式之比較-以民眾參與為核心 ... 41

表 11 受訪者對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參與程度 ... 51

表 12 受訪者對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參與方式 ... 51

表 13 受訪者對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參與意識 ... 52

表 14 受訪者對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參與影響 ... 52

表 15 研究範圍部落社區基本資料調查表 ... 55

表 16 五峰鄉原住民部落居民參與生態旅遊影響樣本屬性分析摘要表 ... 57

表 17 「參與程度」構面統計表 ... 69

表 18 「參與方式」構面統計表 ... 72

表 19 「參與意識」構面統計表 ... 75

(10)

表 20 「參與影響」構面統計表 ... 78

(11)

圖 目 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8

圖 2 研究範圍地理位置圖 ... 9

圖 3 研究區位圖 ... 11

圖 4 五峰鄉林相分佈圖 ... 13

圖 5 自然景觀資源分析圖 ... 15

圖 6 五峰鄉村里位置圖 ... 20

圖 7 研究架構圖 ... 45

圖 8 產業分析圖 ... 56

圖 9 受訪者性別分析圖 ... 59

圖 10 受訪者年齡分析圖 ... 60

圖 11 受訪者職業分析圖 ... 61

圖 12 受訪者教育程度分析圖 ... 62

圖 13 受訪者婚姻狀況分析圖 ... 63

圖 14 受訪者居住的部落分析圖 ... 64

圖 15 受訪者在本部落居住今幾年分析圖 ... 65

圖 16 受訪者是否擔任過社區組織相關職務分析圖 ... 66

圖 17 受訪者是否了解生態部落或社區分析圖 ... 67

圖 18 受訪者對部落推動生態旅遊應優先辦理的事項分析圖 ... 68

(12)

第壹章 緒論

我國於 2005 年 2 月 5 日公告實施原住民基本法,其立法精神為保障原住民族基 本權利,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而政府於原住民族地 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 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台灣地區 高山型態國家公園已設立於原住民保留地內的有玉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等三處。基於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及生活型態之尊重,業已增列允許 傳統祭儀必要行為及共同諮詢管理機制,並配合目前國家公園法修法內容,將原住 民族得從事行為、輔導原住民文化發展及設置諮詢委員會等事項納入,且擬訂「原 住民參與經營管理」專節,俾與原住民共同經營管理國家公園,維護與保存原住民 傳統文化,並協助改善居住生活環境及生計。而居民參與被認為是生態旅遊規劃中 不可或缺的要件。許多的經驗也證實,缺乏居民參與的生態旅遊規劃常會對當地的 文化、生態環境,甚至是旅遊觀光業本身造成負面的衝擊(Guevara,1996)。而許 多研究也指出,讓居民參與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是解決當地居民與保護區管理單位 發生衝突的最佳方式(Fiallo、Jacobson,1995;Newmark、Leonard、Sariko 與 Gamassa,

1993;盧道杰,2001)。

自 1980 年代末開始,國際社會開始對於原住民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係,尤以他 們所累積的傳統生態知識、對於自然領域的傳統經營方式,以及透過他們的生計與 文化活動而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過程等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盧道杰、蔡博文、

顏家芝與劉子銘,2009)。Stevens、De Lacy 在其 1997 年出版的《透過文化傳承的 保存:原住民族與保護區》(Conservation Through Cultural Survival:Indigenous Peoples and Protected Areas)指出「要發展保育思維與保護區運動的新方向」,他所指出的新 方向要從假設原住民族在其世界上的傳統土地中,有許多方面是對於維護生物多樣 性與生態系統具有貢獻(Stevens、De Lacy,1997)。第一,他們的生活方式讓資源 與環境保存完整;第二,抵抗外來的力量奪取或剝削他們的資源。這本書的核心觀

(13)

點為「立基於原住民族、政府與全球保育社會的夥伴關係之保護區」,書中關鍵性地 指出原住民族與保護區之間可能的相互助益,對於其互動與參與投入的形式進行範 疇分類,及促進保育之實用性與必需之方法途徑。為當時關於原住民族與保護區經 營管理的議題上提供了具有獨特與實用的系統性觀點(盧道杰等人,2009)。

理想中兼具自然保育和遊憩觀光的生態旅遊,將大量遊客帶入原住民部落社區 內,帶來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當地原住民部落環境與社會文化衝擊。因此,以 原住民參與規劃為前提所發展之生態旅遊是否真能達到永續發展,及兼顧當地原住 族群福祉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聯合國在宣布 2002 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之後,由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推動以生態旅遊為發展策略,使得生態 旅遊成為全球響應的一種觀光發展模式。此一旅遊模式,也為國內旅遊發展提供了 ㄧ項新的體驗。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生態旅遊市場約占國際總觀光市場的 7%,並 以每年 10-30%的比例快速成長中(范莉雯,2002)。台灣提供生態旅遊之地點多 半選擇自然原始並擁有豐富資源的地方,此類原始的地區大多劃定為原住民鄉的生 活空間,其為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豐富的地區,故其生活方式、生態概念越來 越獲得重視。加上原住民鄉多屬於環境敏感地區,嚴禁或僅能低密度開發,而生態 旅遊為目前在環境敏感地區較適合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如能結合環境敏感地的分 區劃設及生態旅遊之功能分區,並融入原住民文化生活圈的概念,來創造出原住民 保留地新的經營管理模式,或可為原住民保留地之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吳昂謹,

2003)。

原住民家庭經濟狀況低落為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6 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近四成原住民家庭入不敷出,農家原 住民家庭收入不僅與非農家家庭收入差距大,與我國全體家庭的農家家庭收入也有

(14)

很大的差距。並且原住民家庭屬於農家家庭比例為 23.7%,遠高於我國全體家庭的 農家家庭比例,因此設法協助原住民農家家庭提高收入應該是未來重要工作之一。

一、 研究動機

作者服務於五峰鄉公所,亟思如何轉換利用五峰鄉原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及豐富 的生物多樣性,藉以結合原住民族文化的生態旅遊,轉為發展部落經濟的方向。本 研究就有限的資源對該議題進行先探性的研究,企圖找出一實用可行的策略,作為 原住民地方政府進行兼具生態保育與地區發展規劃的參考。

未來原住民地區可參照國家公園概念發展為兼具保育、育樂及研究三個目標與 原住民基本法內以資源共同管理模式並建立夥伴關係,實證案例新竹縣五峰鄉與雪 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訂定國家公園區域內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會設置基準,以 國家公園區域內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會為共同管理組織。其主要任務有以下 六點:

1.各國家公園涉及當地原住民族之中長程計畫(草案)及年度執行計畫(草案)

之研議;

2.有關國家公園資源治理業務行政興革之建議;

3.有關國家公園資源治理地區資源使用及管理之協調及溝通事項。

4.有關國家公園區域內部落提案涉及國家公園資源管理之研議事項;

5.有關資源共同管理機制之會議決議之管制考核及成效檢討;

6.其他協助國家公園區域內或鄰近國家公園周邊原住民部落資源管理之重大事 項。

本研究動機旨為探討自 2005 年公告實施原住民基本法以來政府與周邊原住民 族共同參與規劃生態旅遊涉入程度。然而,針對結合法令進行探討相關研究仍有不

(15)

足,根據整理發現,目前有關原住民生態旅遊議題之研究,仍缺乏對於當地居民態 度反思探討,對於相關政府推動政策及法規研究更顯不足,因此本研究試以原住民 發展生態旅遊居民參與態度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及訪談了解原住民部落居民對 生態旅遊態度研究,結合政府政府輔導原住民參與生態旅遊周邊產業政策探討,希 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作為原鄉地區生態旅遊政策規劃及相關法規之參 考。

二、 研究目的

原住民因迥異於平地人的文化及因受到限制開發及買賣法令保護,進而保留下 來的自然景觀,提供現代人一種親近自然,體驗異族文化的深度知性觀光(張靈珠,

2009)。近年來,大眾對於遊憩需求的改變,加上報章雜誌大量報導和新聞媒體大肆 炒作下,已不再滿足於傳統走馬看花式的觀光,逐漸傾向深度體驗與探索當地自然 環境與人文風情的模式(吳欣頤、林晏州與黃文卿,2005)。經由提升環境資源教育 養成,使大眾前往部落享受自然景觀資源及一窺原住民特有文化的旅遊方式,漸漸 受到大眾的青睞。由觀光局的統計資料顯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客量的成長幅度,

2000 年、2010 年遊客量分別為 363,176 人、710,354 人,成長兩倍多。2000 年以原 住民文化為主的九族文化村遊客量為 729,662 人,2010 年為 2,017,316 人,成長近三 倍;另外,以原住民結合生態旅遊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2000 年、2010 年的 遊客量分別為 347,926 人、819,704 人,也顯現大幅成長(交通部觀光局,2000,2010)。 由此可知,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已成為台灣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觀光行程(吳 宗瓊,2003)。

原住民觀光的特性是以鮮活的原住民、真實的傳統文化及自然景觀為主。由於 觀光產業皆以「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Stephen F McCool、Moisey 與 Nickerson,

2001),且生態觀光為實現永續觀光的途徑之一,本文將依前述觀點應用探討原住民 發展生態旅遊,將原住民生態旅遊定義其範圍為於原住民部落地區內,享受並體驗

(16)

原住民獨特的文化及自然生態資源,並創造當地原住民福祉及經濟的一種遊憩活 動。巫銘昌(1999)認為原住民部落總體營造的本質為:

1.重視部落居民的自主性運動;

2.強調由部落居民共同推展、參與、與維繫的過程;

3.營造部落居民整體性的生活模式;

4.重視原住民部落的歷史與傳統文化,順應居民的個性與意願,確立與自然共 生的原則;

5.由部落居民以創意性的活動,凝聚智慧,開始於文化風俗、風紀禮儀、景觀 風光的介紹,而至地方產業、民眾教育與就業輔導等生活問題的建設活動(巫銘昌,

1999)。

近年國際保育社會非常重視共管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應用,相關的文獻不僅 較有系統,也能著眼建構國際的規範,盧道杰等人(2009)即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特 別是保護區為例,加以論述(盧道杰等人,2009)。Phillips(2003)在第五屆世界 保護區大會(the 5th World Park Congress, Durban, South Africa)參與出版的新書《創 新的治理—原住民族、在地社群與保護區》(Innovative Governance:Indigenous Peoples, Local Communities and Protected Areas),宣稱保育界終能成就新千禧年的保 護區新典範:保護區不再僅採排除式的取向;不主張只由中央政府管理;過去反對 人們介入,現在與民眾,為民眾,甚至在某些個案裡民眾自我管理;以前忽略地方 的意見,現今力求滿足在地民眾的需求;不再以島嶼方式設置與經營管理,現在納 入國家、區域與國際網絡的一環;不再只是國家的資產,只有國家關愛的眼神,保 護區也是社區的資產,同時是國際關切的焦點;不再採技術官僚(technocratic)的 取向,而多政治考量的管理;尋求多元的財源機制;不限於傳統自然科學家與自然 資源專家的取向,代以多元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士,重視在地知識(Phillips,2003)。

(17)

2003 年的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特別重視在地社區(尤其是原住民族)在保育 計畫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將除政府之外的社區、私人與共管的 治理型態,及社區保育區(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的主張,列為決議事項之 一。隨後在 2004 年初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八次會員國大會,也正式建議各會 員國考慮多元的保護區治理型態,並鼓勵設置社區保育區。Grazia Borrini-Feyerabend 在 2004 年 11 月世界保育聯盟(IUCN)在泰國舉行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中表示,「以槍與政府委任守衛所建構的圍籬,正逐漸被主 由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組成的社會圍籬(social fencing)所取代」(Borrini、Kothari 與 Oviedo,2004)。這句話充分代表了 2000 年後,國際保育社會對在地社區參與取 經的肯定與期盼。

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一)歸納探討原住民地區部落居民發展生態旅遊參與 程度;(二)在地原住民參與發展生態旅遊的意願及參與方式;(三)原住民地區發 展生態旅遊的參與意識;(四)評估新竹縣五峰鄉部落參與生態旅遊規劃影響。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個案最主要在於新竹縣五峰鄉原住民保留地,部落參與生態旅遊規劃之 意願與互動間的關係。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蒐集資料;

研究文獻蒐集主要係依據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博碩士論文索引」、「期刊文獻影像索 引」、蒐集有關原住民族參與生態旅遊之「參與程度」、「參與方式」、「參與意識」及

「參與影響」等四個面向有關論文,以瞭解相關研究現況,作為本研究架構建立之 依據。以下即針對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實施流程、資料處理與分 析等加以說明。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共分前中後準備、實施與完成三階段。

(18)

(一)、 準備階段:

本研究自確定研究方向後,即開始蒐集、閱讀、分析原住民參與生態旅遊相關 文獻,並經確定研究主題後,草擬研究架構,撰寫研究計畫草案。經與指導教授討 論後確定研究架構,並著手編擬初步工具。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問卷有二種,分別 為「專家深度訪談問卷」及「實證區地居民調查問卷」。

(二)、 實施階段:

第一次專家學者及意見領袖深度訪談:經請教學者專家及機關管理實務工作 者,提供初步問卷修改意見後,增刪修改題目,重新編定問卷,並至新竹縣五峰鄉 進行調查。問卷回收後,先篩選無效問卷,再進行編碼、登錄作業及統計分析,最 後進行整體性分析說明。針對居民問卷結果,對照專家意見進行分析解讀,獲得回 饋意見後,製作第二次專家學者及意見領袖深度訪談。

(三)、 完成階段:

配合研究動機及達成研究目的,根據文獻探討,設計研究架構,藉以瞭解各問 卷評估問項的主要內涵及相互關係。研究論文初稿完成後,經與專家學者教授討論、

評估、修正並提供指導意見後,送請研究報告審查,審查後修訂,再定稿附印製作 完成。

二、 研究流程

根據本研究之操作流程,擬定研究流程如下所示:

(19)

原住民參與生態旅遊之研究

研究背景與方法

研究流程訂定 文獻回顧

深度訪談 焦點座談 行動參與

建立部落參與問卷設計

專家問卷調查

實證案例(五峰鄉)

結論與建議

資料彙整與分析結果之探討 問卷預測及修改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Feedback

圖 1 研究流程圖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 研究範圍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西北區的觀霧遊憩區,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與苗栗縣泰安鄉 交界,地理座標為東經 121 度 6 分 20 秒,北緯 24 度 30 分 28 秒,為雪山山脈北側 支稜鹿場大山的東稜鞍部,大鹿林道最高處,為攀登雪霸國家公園代表性名峰「大 霸尖山」必經之路,也是進出雪霸國家公園西北園區的主要門戶,區內由雪霸國家 公園設置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及林務局設置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詳圖 2 研究範圍 地理位置圖)(五峰鄉公所,2011)。

圖 2 研究範圍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促進就業產業發展計畫暨推動觀光產業案”,2011。新 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21)

而富有溫泉資源之五峰鄉清泉風景特定區,不僅是出入雪霸國家公園的重要據 點,更是五峰鄉推動觀光旅遊業,以溫泉休閒及觀光為主題的主要場所。因應近年 來臺灣推廣溫泉旅遊的熱潮,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刻正推動原住民族地區溫泉實 質開發實施計畫,積極開發清泉溫泉,配合鄰近旅遊據點,建構清泉特定區完整的 遊憩系統,以結合觀光與當地產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的主要計畫(周彬彬、

李奕樵與徐偉陵,2013)。

二、 五峰鄉原住民部落

研究範圍主要選取竹 122 線周邊經政府長期輔導社區參與公共議題具組織的大 隘、竹林、桃山及花園四個村,其中大隘及花園村多以泰雅族與賽夏族混居外其餘 均為泰雅族。泰雅族為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群,本鄉泰雅族屬馬卡那奇系統,傳說 源於巨石裂岩所生。泰雅族為台灣原住民中具有紋面文化、織布文化及祖靈祭拜等 文化特徵之族群,也是較早移入之原住民族群。根據史載及戶政機關統計,桃山村 居民以泰雅族原住民族群為主,其中清泉地區居民幾乎全是泰雅原住民,為桃山村 境內最大的泰雅族聚落。賽夏族總人口約有六千多人,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又依 地區分為四大族群。日據時期,居住在平原地區的賽夏族人,其生活已經與漢人無 異,長久以來北賽夏族群融合了泰雅族的文化,南賽夏則受到了閩客文化的衝擊,

其語言已逐漸失傳,連帶影響了「矮靈祭」或稱「矮人祭」中祭歌的傳承。使賽夏 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斷層和流失的危機。其主要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

為台灣人口較少原住民族群之一(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三、 研究範圍發展歷程概述:

五峰鄉轄內原為賽夏族與泰雅族原住民族耕獵之場所,而清泉更為其群聚之 處,五峰鄉於清朝時隸屬於大嵙崁撫墾局五指山分局,其中泰雅族人的觀點而論,

五峰鄉的泰雅族群和苗栗的汶水、鹿場為相同族系,日據之前有其它族系侵入佔地 開墾,也曾撥地收留不同族系成員,漸因人口的繁衍而形成日據時期的白蘭部落、

(22)

民生、石鹿部落及清泉部落等社,日據時代實施理蕃政策,為特殊行政區域,由員 警機關管理業務。因境內有海拔 1,077 公尺高的五指山,因而故稱五峰。詳圖 3 研 究區位圖。資料來源:五峰鄉公所(2010) ,《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 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新竹縣。

圖 3 研究區位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23)

四、 生態資源概述:

(一)、 動植物生態資源

本計畫區自然植被有混生林、人造林及禾草區。人造林以針葉樹林的柳杉、台 灣杉及竹類的孟宗竹、烏竹及桂竹為主,詳圖 4 五峰鄉林相分佈圖。混生林在未被 破壞地區有大葉楠、瑞芳楠、白榕、黃杞、山黃麻等;在開墾後之廢耕地有白匏子、

血桐、克蘭樹等,灌木主要有紫珠纓丹、刺茄、月桃等。禾草區主要在溪旁沙洲。

另據當地居民口述,本區西側山麓(停車場)原有螢火蟲,夜景甚為優美,上坪溪 西岸旅館區對側原亦有白鷺鷥群聚,惟因遊客之活動破壞,現況已不復見。在清泉 河谷的動物資源,據研究調查資料則有赤腹松鼠、白鼻心、穿山甲、大赤鼯鼠、台 灣野猪、台灣獼猴、松雀鷹、樹鵲、雕頭鷹、朱鸝等多種稀有保育動物出沒。詳表 1 五峰鄉動植物分析表。

表 1 五峰鄉動植物分析表

1 動物

哺乳類 赤腹松鼠、條紋松鼠、白面鼯鼠、白鼻心、台灣獼猴、長鬃山羊、黃鼠狼、

台灣黑熊等。

鳥類 青背山雀、煤山雀、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紅山椒鳥、山紅頭、藪鳥、酒 紅朱雀、金翼白眉、五色鳥、竹雞等,更有稀有的帝雉及藍腹鷴。

兩棲、爬蟲 類

莫氏樹蛙、斯文豪氏蛙、梭德氏蛙、台灣山椒魚、盤谷蟾蜍、錦蛇、百步 蛇、龜殼花、過山刀、飯匙倩等。昆蟲類有細蝶、青斑蝶、寬尾鳳蝶、蛺 蝶,在夜間更有各種蛾類。

2 植物

本鄉屬暖溫帶及冷溫帶林,其主要樹種:針葉林以紅檜、扁柏、香杉、台灣杉、肖楠、

台灣二葉松、華山松、黃杉、鐵杉及及柳杉為主,闊葉樹林則以台灣赤楊、烏心石、木 荷、牛樟、台灣樹、雲葉、台灣紅榨槭、高山杜鵑及樟科、殼斗科等植物為主。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24)

圖 4 五峰鄉林相分佈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二)、 自然景觀資源 1. 桃山瀑布:

桃山瀑布源頭處水流湍急,水流向下湍流,激盪著岸邊石頭,水花濺出,配合 周邊自然景觀與山巒美不勝收。

(25)

2. 上坪溪水景:

為清泉部落重要的水文資產,曾陪伴著三毛及張學良度過時日。上坪溪水。水 質清澈,常見溪蝦悠游,枯水期間可前往溪邊戲水,惟雨季時應特別注意水勢暴漲 湍急之問題。

3. 銀絲瀑布:

銀絲瀑布枯水期水量極少,沖力不大,在岩石上長滿了青苔,將白色的水花襯 托得更加閃亮銀白。水量大時,水花飛瀉而下就如一條條的銀帶般,沒有驚人的聲 勢,卻因獨特的天成風韻,格外吸引人。

4. 八仙瀑布:

從土場檢查哨循林道行走,約 8 公里左右可抵達,其位於溪谷中十分壯觀;八 仙名字由來乃因位在林道八千公尺處, ,且狀似〝八〞字,而取「八千」的諧音「八 仙」之名,惟瀑布四周山壁陡峭,且無路通往溪谷,故欲欣賞其英姿只能由清泉往 觀霧的路上,遠遠觀望。

5. 花園瀑布:

隱藏在花園溪上游的山中深處,少人親近與破壞,乃是許多尋幽者的秘密後花 園。

6. 喜翁瀑布:

喜翁瀑布位處峭壁峽谷之間,需有熟識地方環境者帶領進入,然其水勢浩蕩,

聲勢壯闊,為鄉內一大絕美景致。

7. 觀霧檜山神木群:

觀霧位於竹東造林中心區,海拔 2000 公尺,正是山嵐簇擁的高度。雲霧隨陽光 及溫度的不同而變化多端。由觀霧步行約半個多小時可達檜山神木;這株台灣最老

(26)

的檜木神木,樹齡已有 4600 年,高 51 公尺,樹圍 19 公尺。

相關自然資源分布(詳圖 5 自然景觀資源分析圖)。

圖 5 自然景觀資源分析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27)

五、 人文環境概述:

本鄉分為大隘、桃山、花園、竹林等四村,五十八鄰,根據新竹縣戶政網五峰 鄉人口統計資料(102.06)所示,五峰鄉總人口數為 4,517 人,其中桃山村人數最多,

其次為大隘村,具原住民身分 4,078 人 ,約佔九成,漢族及其他 439 人。原住民傳 統領域分布新竹縣五峰鄉原住民族為泰雅族及賽夏族。

根據史載及戶政機關統計,桃山村居民以泰雅族原住民族群為主,其中清泉地 區居民幾乎全是泰雅原住民,為桃山村境內最大的泰雅族聚落。賽夏族總人口約有 七千多人,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又依地區分為四大族群。日據時期,居住在平原 地區的賽夏族人,其生活已經與漢人無異,長久以來北賽夏族群融合了泰雅族的文 化,南賽夏則受到了閩客文化的衝擊,其語言已逐漸失傳,連帶影響了「矮靈祭」

或稱「矮人祭」中祭歌的傳承。使賽夏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斷層和流失的危機。其主 要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為台灣人口較少之原住民族群;在五峰鄉境 內則介於泰雅族與漢民族之間,漢化較深,分佈於大隘、花園村,屬於鵝公髻山與 橫屏背山北麓之北賽夏族,由於與泰雅族毗鄰而居,深受泰雅族影響。賽夏族也有 紋面的習俗,是一個父系社會,愛好和平。

(一)、 泰雅族文化

泰雅族為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群,本鄉泰雅族屬馬卡那奇系統,傳說源於巨石 裂岩所生。泰雅族為台灣原住民中具有紋面文化、織布文化及祖靈祭拜等文化特徵 之族群,也是較早移入之原住民族群。根據史載及戶政機關統計,桃山村居民以泰 雅族原住民族群為主,其中清泉地區居民幾乎全是泰雅原住民,為桃山村境內最大 的泰雅族聚落。

(二)、 紋面文化

紋面文化為泰雅族重要文化特質,就是將花紋刺在臉上的意思,代表生命的表

(28)

徵,是一種尊榮、能力、成熟之象徵,傳統泰雅族人大約在 5 至 15 歲左右必須完 成紋面禮俗,男子必須在戰場、狩獵時有英勇的表現,才可以在額頭及下巴刺青,

女子需有姣好面貌及織布本領才可紋面。

(三)、 手工藝

麻紡織工藝為泰雅族最重要之手工藝,為家庭式自給自足型,以前泰雅少女出 嫁前一定要學會織布,善於織布的婦女會受到族人的尊敬,織品以小幅長條狀麻布 的刺繡最為精緻,色彩以綠、白、黃和藍相間為主,編織工藝品則為男性之專業,

泰雅男子從 12 歲就開始學編織。

(四)、 祖靈祭

祖靈祭也稱為豐收祭,傳統舉行祖靈祭之季節為小米收割以後(約 7 月),由頭 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族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前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

上面插有年糕、猪肉,為奉獻祖靈之供品,祖靈祭供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 時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五)、 狩獵

泰雅族人比較少飼養家畜,故多以狩獵為生,泰雅族人擅長狩獵,其製造陷阱 的本領更是高明,早期泰雅族人外出狩獵時會選擇野獸棲息地附近,地勢險要及取 水方便之平緩地搭建獵寮,提供獵人歇腳、準備獵具、存放食物及處理獵物之處所,

現在狩獵已成為原住民懷舊式之活動。

(六)、 原住民雕刻

民都有部落(山地木雕村)在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畫」協助下,成立「民都 有田園部落雕刻班」,為文化學習場所,在指導下學習木雕、陶塑、圖騰、生活教學 等技能,將原住民的傳承、生活器具等影像透過手工藝品表達出來,以延續及開創 泰雅族的文化基礎。

(29)

(七)、 賽夏族文化

主要分佈於苗栗縣南庄、獅潭二鄉及新竹縣五峰鄉山區,人口約有 6,272 人(102 年 06 月統計數據,係依據內政部戶政司公佈的資訊)。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 主,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 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 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南、

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賽夏族的姓氏非常特殊,大抵以 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每一姓氏又負責主持不同的祭儀。賽夏有 紋面,女子紋在前額,男子紋在前額、下巴、胸。

賽夏族於四月舉行播種祭,主要是祈求今年的農作豐收。目前只有向天湖還保 有此祭儀。另外還有祭祀去世的列祖列宗之祖靈祭,祖靈祭的另一個目的是家族成 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最讓人熟知的賽夏族祭典是矮靈祭,是賽 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據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 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 他們一向都過著農獵生活,從開墾荒地,耕田、播種,

一直到收割,按照農作物生長的自然週期,為了祈求平安與豐收,依據歲時祭儀風 俗有播種祭、開墾祭、祖靈祭、收穫祭、開倉祭和矮靈祭等,其中以祖靈祭和矮靈 祭最重要,矮靈祭為每一年約 11 月時是感恩和追思矮靈舉行的祭典。歲時祭儀風 俗,和賽夏族人的農業生活有密切關係,為要感謝祖先的辛勞,保存傳統的歲時祭 儀時非常必要的。

(八)、 手工藝

賽夏族衣料以麻布為主,自己紡織,也有向漢人購買棉布,製作服飾。其服裝 頭上有黑頭巾,服飾以紅色為主,黑、白、紅為傳統顏色,交錯變化而成。賽夏族 的傳統工藝,主要以竹編和藤編為主,像是籃子藤帽等,而編法則以交織編法和螺 旋編法為最普遍。織布在賽夏族是婦女專屬的工藝技術;也是女性建立聲譽的主要

(30)

因素。但在時代演變過程中,因衣服材料被外界大量生產的布料取代,織布技術很 早就失傳,最近才又引進。賽夏族傳統織紋圖案,常見的有菱形紋、卍字紋、線條 紋等。

(九)、 音樂

台灣光復之前,賽夏族還會使用一些弓琴與口簧琴之類的樂器,但大體而言,

賽夏族仍是個以歌樂為主的族群。只不過由於矮靈祭定期舉行,以及嚴格的禁忌規 定,原來頗為豐富的賽夏族民歌,現在只剩下整套「矮靈祭歌」仍在部落中流傳,

其他傳統民歌幾乎已消失了。

(十)、 族群分布

依照村落與部落作為泰雅族與賽夏族兩族群於五峰鄉分佈之說明。

1. 竹林村:

以泰雅族為主。包含羅山部落、和平部落、忠興部落、喜翁部落、民都有部落 等。

2. 花園村:

以泰雅族為主,少數賽夏族(上、下比來部落) 花園部落、天湖部落。

3. 大隘村:

以泰雅族(茅圃部落、涼山部落、五峰部落)、賽夏族(上大隘部落、高峰部落) 為主,少數漢族(五峰行政區)

4. 桃山村族群:

以泰雅族為主,少數漢族(白蘭、民生、清泉部落)。

(31)

六、 村里、部落分佈與發展特色

(一)、 地區範圍及面積

本鄉分為大隘、桃山、花園、竹林等四村,五十八鄰(詳圖 6 五峰鄉村里位置 圖)。

圖 6 五峰鄉村里位置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二)、 人口統計資料分析

根據新竹縣戶政網五峰鄉人口統計資料(102 年 6 月)所示,五峰鄉總人口數

(32)

為 4,456 人,各村人口數詳表 2 五峰鄉村里面積及人口統計表,其中大隘村人數最 多,其次為桃山村。

表 2 五峰鄉村里面積及人口統計表

村里名 鄰數 戶 數 男 女 總人口數 1 大隘村 23 604 895 737 1632 2 竹林村 5 167 221 182 403 3 花園村 10 298 426 362 788 4 桃山村 20 655 948 746 1694 村里合計 58 1724 2490 2027 4517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戶政事務所(102 年 6)本研究整理

(三)、 村里部落分析 1. 大隘村

大隘村是一個以北賽夏族為主的山地部落,每兩年約在農曆 10 月 15 日前一小 祭、十年一大祭的矮靈祭是他們最重要的祭典,也是台灣原住民祭典中最富神祕色 彩、保存最完整的祭典儀式。同時也為五峰鄉鄉公所所在地,村內尚有涼山景點、

上大隘休憩區、祖靈祭場、山上人家等重要觀光據點。

2. 桃山村

桃山村在竹東往大霸尖山的縣道兩旁,距竹東 40 公里,是屬於泰雅族人居住 的村落。大霸尖山登山口觀霧,是假日遊客休憩旅遊的據點,桃山村因而成了觀光 客進出觀霧的必經之路。桃山村的清泉以溫泉聞名,部落間有三座吊橋橫跨溪上,

山間有一瀑布涓流而下,風景極為悠美。

(33)

3. 花園村

花園村舊名為梅后蔓,原住民母語稱花園叫「梅后蔓」,部落由泰雅族和少數的 賽夏族群組成;此村落的景致優雅宜人,以擁有花園瀑布馳名。民國 35 年五峰鄉設 立,花園村成為五峰鄉管轄區四村之一。

4. 竹林村

竹林村內有一道路沿途竹林密佈,清幽美觀的竹林,遊客行走其間,讓人心曠神怡, 精神爽朗。村內設有社區規劃師工作站,以及眾多遊部落住民自力營造的設施,部 落建築技術在此區展現無遺。以下對於鄉內四個村內各部落進行分析彙整,主要針 對其族群狀況、組織架構及生產類別進行瞭解,同時調查其是否具備自我動員能力,

如下表 3 五峰鄉部落彙整表所示:

(34)

表 3 五峰鄉部落彙整表

鄉 (鎮、市)

部落名稱

居民 族別 (主要 族別)

所在位置

部落 人口 數

部落是否具傳 統社會組織(置 有頭目或自主 管理的機制)

「部落」的形 成屬於舊有 部落或新興 部落

部落主 要的營 生產業 狀況

部落是否有健 全且具能力之 社團或協會組 織

現代

地名 傳統地名 村(里) 鄰

是 否 舊 新

五峰鄉 河頭 Tonox laliyon 泰雅 花園 1、2 132

(93) ∨ ∨ 農 花園社區發展

協會

五峰鄉 下比

來 Babango:an 賽夏 花園 3

55

(38) ∨ ∨ 農 無

五峰鄉 上比

來 Oloraw 賽夏 花園 4 88 ∨ ∨ 農 無

五峰鄉 花園 Babalahoi 泰雅 花園 5、7、8 360

(215) ∨ ∨ 農 花園社區發展 協會

五峰鄉 天湖 Rae era 泰雅 花園 9、10 160

(144) ∨ ∨ 農 勒俄腊觀光協 會

五峰鄉 大東

田 Mayraox 泰雅 花園 6

90

(72) ∨ ∨ 農、工 花園社區發展 協會

五峰鄉 舊十

八兒 Owoolau 泰雅 大隘 1~4 224

(206)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

五峰鄉 五峰 Totoba

泰 雅、賽 夏

大隘 5~12 612

(501)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

五峰鄉 泰平

(隘 口)

Kawhaehaoan

高哈好安 賽夏 大隘 13 65

(56)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五峰鄉 賽夏文化藝術 協會

(35)

續上表

鄉 (鎮、市)

部落名稱

居民 族別 (主要 族別)

所在位置

部落 人口 數

部落是否具傳 統社會組織(置 有頭目或自主 管理的機制)

「部落」的形 成屬於舊有 部落或新興 部落

部落主 要的營 生產業 狀況

部落是否有健 全且具能力之 社團或協會組 織

現代

地名 傳統地名 村(里) 鄰

是 否 舊 新

五峰鄉 上大 隘部 落

sunsonmon 賽夏 大隘 14 119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五峰鄉 賽夏文化藝術 協會

五峰鄉 朱家 莊部 落

1. Voela 2. Ibaanbado

賽夏 大隘 15、16 160

(145)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五峰鄉 賽夏文化藝術 協會

五峰鄉 高峰 部落 Voha

泰 雅、賽 夏

大隘 17~19 222

(202)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五峰鄉 賽夏文化藝術 協會

五峰鄉 茅圃

部落 Singaau

泰 雅、賽 夏

大隘 20~23 300

(278)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社區老人會 婦女會

五峰鄉 下大

隘 Sai ie 賽夏 大隘 15 80

(67) ∨ ∨ 農、工 大隘村社區發 展協會

(36)

續上表

鄉 (鎮、市)

部落名稱

居民 族別 (主要 族別)

所在位置

部落 人口 數

部落是否具傳 統社會組織(置 有頭目或自主 管理的機制)

「部落」的形 成屬於舊有 部落或新興 部落

部落主 要的營 生產業 狀況

部落是否有健 全且具能力之 社團或協會組 織

現代

地名 傳統地名 村(里) 鄰

是 否 舊 新

五峰鄉 忠興 Tunx grux 泰雅 竹林 4

95

(81) ∨ ∨ 農、工 無

五峰鄉 喜翁 Asan Burak 泰雅 竹林 4

95

(82) ∨ ∨ 農、工 無

五峰鄉 竹林

村 Takunan 泰雅 竹林 1~3 250

(224) ∨ ∨ 農 達谷婻文化觀 光農業協會

五峰鄉 桃山 Babalangaw 泰雅 桃山 2~3 300

(229)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五峰鄉 士林 Hikw 泰雅 桃山 4 75

(66)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五峰鄉 白蘭 Leoyan 泰雅 桃山 18

100

(92)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白蘭泰雅文 化藝術協會

五峰鄉 土場 Kabongoi 泰雅 桃山 11~12 200

(185)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五峰鄉 清泉 Owlay 泰雅 桃山 5~17 1020

(985)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五峰鄉 民都

有 Mintoyw 泰雅 桃山 13~14 180

(157)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五峰鄉 三叉

路 Marapa 泰雅 桃山 5~6 200

(180)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37)

續上表

鄉 (鎮、市)

部落名稱

居民 族別 (主要 族別)

所在位置

部落 人口 數

部落是否具傳 統社會組織(置 有頭目或自主 管理的機制)

「部落」的形 成屬於舊有 部落或新興 部落

部落主 要的營 生產業 狀況

部落是否有健 全且具能力之 社團或協會組 織

現代

地名 傳統地名 村(里) 鄰

是 否 舊 新

五峰鄉 民生 Sakalo 泰雅 桃山 19 40

(31)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霞喀羅觀光 協會

五峰鄉 松本 Tarayan 泰雅 桃山 19 40

(31)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霞喀羅觀光 協會

五峰鄉 十五

公里 Babowan 泰雅 桃山 20 35

(29) ∨ ∨ 農、工

桃山社區發展 協會、社區老人 會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七、 校園空間分佈

鄉內共有五所中小學校分佈,五峰國中及五峰國小位於大隘村行政樞紐的五峰 部落,其中五峰國中為五峰鄉內唯一一所國民中學;而花園國小位於花園村花園部 落,桃山國小則位於桃山村清泉部落,另有花園國小竹林分校位於竹林村羅山部落,

此三所學校皆位於各村聚集最為密集的部落(詳表 4 五峰鄉校園分佈彙整表)。

(38)

表 4 五峰鄉校園分佈彙整表

學校名稱 所處區位 概略面積(m2)

五峰國中 大隘村五峰部落 4,400

五峰國小 大隘村五峰部落 8,380

花園國小 花園村花園部落 2,880

桃山國小 桃山村清泉部落 5,000

花園國小竹林分校 竹林村羅山部落 1,560

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獲得版權持有者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八、 產業發展概述:

農業方面五峰鄉原住民大部份以農林為業,以果樹為主,佔 30%,其次是特殊 作物,佔 10%。栽種香菇為農林主要副業。普通作物以甘藷、實用玉蜀黍為主;蔬 菜以蘿蔔、蔥、甘藍、大芥菜、蕃茄、甜椒、苦瓜為主;水果方面,則有李、桃、

柿、梨;其中樹豆則是本鄉原住民傳統糧食特產,另外亦配合政府涵養水源從事全 民造林運動及休耕。林業方面造林早於日據時代開始,於光復後政府獎勵輔導推廣,

目前五峰鄉原住民保留地租地造林竹木面積有 5,012.3 公頃,以造植楓樹、杉木、肖 楠、櫸木、杜英為主,赤楊、樟樹等次之。已造植林木及撫育森林面積達 1,900 公 頃,數年來政府不斷運用獎勵原住民免費配發苗木,實加速加造林成效,是時木材 市價穩定致原住民造林興趣很高。可惜近幾年因經濟不景氣之影響,木材市價一落 千丈,林地處分,往往因目前工資過高,致造成竹木生產費高而無利潤,使原住民 造林意願普遍低落。

(39)

第貳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對研究中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整理分析,包括本研究相關的本研究主 題及基礎定義: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永續觀光發展及原住民文化旅遊之相關文獻。

社區參與部分包括原住民參與評估指標、原住民部落參與生態旅遊之意涵及原住民 參與地方治理等文獻等相關研究。

第一節、 生態旅遊意涵

政府為了推動台灣生態旅遊發展,於 2005 年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公佈之

「生態旅遊白皮書」中,將生態旅遊之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

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符合此定義的生態旅遊,必須 要透過解說引領遊客瞭解並欣賞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提供環境教育以增強 遊客的環境意識,引發負責任的環境行動,並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地,除藉以協助 當地保育工作的進行外,亦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張靈珠,2009)。

表 5 生態旅遊文獻彙整表

作 者 定 義

(Hetzer,1965) 生態旅遊的定義,一般認為 Hetzer 在 1965 年首先提出「ecological tourism」

也就是生態旅遊的概念。

(Borrini 等人,2004)

1981 年則使用西班牙語「turisimo ecologico」來說明生態旅遊形式,1983 年 縮減為「ecoturisimo」,認為生態旅遊是到未受人為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地區 進行特別目的的研究、欣賞及享受風景、野生動植物及文化的旅行;並將當 地居民生活概念融入其中。此時便將人文資源納入生態旅遊規範範圍之中。

(Valentine,1993) 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啟發性的旅遊形式,遊客是環境資源的一部份,而除了 對當地生態保育之外,也同時保留當地住民文化活動。

(Fennell、Eagles,

1990)

認為生態旅遊的重點在於自然資源的觀光遊客不止只是追尋一種全新的體 驗,還要尋求解說員及觀光經營者的協助與指導,以增進對當地文化(人文 與自然)深刻的瞭解。

資料來源:引自(翁晏琪,2005)。

(40)

第二節、 永續觀光之定義

世界觀光組織(WTO)1996 年定義永續觀光為確保未來世代觀光的機會且符 合現代遊客及當地社區需要的旅遊。即永續觀光不僅表示帶給當地社區最大利益及 成本最小,而是確保觀光地區文化及自然環境的保存及觀光業經濟上的永續。總而 言之永續觀光就是能夠滿足當地社區、自然環境及觀光業所有需求的觀光(Kang、

Kim,2002)。

WTO(2004)提出觀光永續發展概念上的定義:永續觀光發展指導方針及管理 可應用到所有類型的觀光地區及所有形式的觀光,包括大眾旅遊(mass tourism)等。

永續原則與觀光發展的環境、經濟及社會文化方面有關,且必須建立這三個面向間 適當的平衡,以保證其長期的永續。因此,永續觀光應:(1)使環境資源作最理想 的使用;(2)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3)提供利益關係人社會經濟的利益。永 續觀光發展需要所有利益關係人的參與及有力的政治領導,以確保廣泛的參與及共 識的建立。達到永續觀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且需要對影響作持續的監控,每當需要 時提出必要的預防措施及改正方法。永續觀光也應該維持高水準的遊客滿意度及確 保遊客得到有意義的經驗,引起他們對永續議題的體認及促進永續觀光的實踐(劉 虹彤,2005)。

永續觀光發展濃縮了一些有相互關係的目標:(1)社會文化公平及生態環境品 質;(2)當地社區的經濟可行性;(3)遊客期望的滿足。永續觀光的目標是調和這 三個目標間的緊張狀況,且尋求長期的平衡狀態(Lane,1994),然而有些學者提出 這個解釋的焦點太狹窄的質疑(Green,1995;Hunter、Green,1995)。永續觀光發 展強調三個特色,第一:重點在於遊客體驗的品質、當地社區的生活及自然環境,

第二:永續觀光發展強調觀光、自然資源及文化的串聯,最後是:遊客需求、經營 者、當地社區及環境的平衡(Moscardo、Woods,1998)。

永續觀光發展常被設定為與觀光地區有關,且常被視為在觀光地區(包括社會

(41)

及自然環境)、遊客及觀光業三者間的一個三角關係(Lane,1994;Müller,1994)。

旅遊業的永續發展有賴於謹慎管理觀光遊憩事業所依賴的自然資源,並以這些資源 與旅遊活動能永續存在為發展的目標(王鑫,2000)。

McCool (1995)指出,就觀光地區來說,環境層面的永續性指的是觀光資源所包 含環境因子的組成、交互作用及循環未受到顯著的變化,社會層面指的是當地社區 傳統文化、社會秩序、社會結構的維持與不劇變,經濟層面指的則是當地合理的工 作所得、民生物價穩定、就業機會公平,而三個層面之間環環相扣,互相影響(SF McCool,1995;林裕強,2002)。觀光地區之永續發展可提供觀光客豐富的教育及 遊憩體驗,地方社區可因而增加稅收、就業機會及獲得生活設施之改善,而資產與 觀光據點更能獲致適當的保護及發展(Manning,1996;Wight、Hall 與 Lew,1998)。

綜合前述所回顧關於永續觀光定義與概念之文獻,可綜理出永續觀光的理念主 要是欲達到環境、經濟及社會文化三個面向間的平衡,且能滿足遊客、開發商、管 理者、居民這四個主體之需求。

永續觀光指標(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 IST)可作為一個預警系統,提 供觀光管理者規劃及管理策略時參考,是一個可操作且符合成本的手段,可預防出 現不可挽回的影響(Dymond,1997)。世界觀光組織(WTO)於 1996 年提出永續 觀光的核心指標(core indicators),以滿足觀光管理者作決策時之需要,且已經應用 到全球一些觀光地區(Manning,1996)。Dymond(1997)將 WTO(1996)所提出之 永續觀光核心指標應用到紐西蘭地區,並將指標分作經濟、規劃、社會及生態這四 類,研究中顯示地方政府及地區觀光組織較偏好經濟及社會類的指標,地方議會較 偏好生態類的指標。以下分述各項指標引自(劉虹彤,2005):

(1)據點保護: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1994 年提出的六個類 型:

類型一:嚴格的保護(即嚴格的自然保留區或原野地區)

(42)

類型二:保護生態系統和遊憩目的(即國家公園)

類型三:保護自然特徵(即自然紀念地)

類型四:透過有效的管理達成保育的目的(即棲地或物種管理區)

類型五:地景或海景保育及遊憩

類型六:自然生態系統的永續利用(即資源管理保護區)

(2)遊憩壓力:遊客對據點造成壓力的程度。

(3)使用強度:使用強度的大小表示資源過度使用的程度

(4)社會衝擊:這個指標是重要的,因為觀光發展對社會及文化的作用未包括 在觀光管理程序中,永續觀光的概念光將不完整。過去用尖峰時期遊客與當地居民 的比例作為衡量潛在影響的指標(藉由遊客人數除以據點人口得到),衡量一段時間

(例如觀光旺季)對觀光地區的影響,遊客在觀光地區的天數是最適合的指標。

(5)發展控制:指標排成 1-5 的等級,1 表示沒有發展控制,較高的等級表 示相當程度的增加及有效力。

(6)廢棄物處理:廢棄物處理的關鍵指標是污水處理的百分比。由污水處理的 總量除以據點產生的總量計算。

(7)規劃程序:指標排成 1-5 的等級,1 表示沒有正式的規劃程序指導觀光 發展及活動,較高的等級表示這樣程序的使用及效力增加。這是基於大多數遊客使 用的資源被其他部門所管理的假設。

(8)生態系統:指標是已知處於危險中的物種的數量(分為三個層次:快要絕 種的、容易受到傷害的及受到威脅的)。數量的變化表示物種已經絕種、被保護或被 強調。

(43)

(9)消費者滿意度:這個指標透過問調查及抽樣得到,藉由問遊客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衡量觀光體驗的品質,以此反應出觀光地區正在改變的狀態及遊客正在 改變的期待。透過下列問題:〝在你這次的造訪,何者最能描述你的體驗〞(1 是不 滿意,10 是非常好)。附帶的問題可能是:〝你會推薦這個旅遊景點給你的朋友 嗎?〞,在做這份問卷時,管理者可能也希望問一個沒有限制答案的問題詢問為什麼 選擇一個特定的評價。

(10)居民滿意度:透過問卷對觀光地區或鄰近的居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你 對社區中的觀光業有什麼意見(1 是不滿意,10 是很好)〞,附帶問題是:〝所有事 情皆公平時,你願意看見:(a)更多觀光?(b)一樣程度的觀光?(c)較少觀光?〞

(11)觀光對地方經濟之貢獻:這個指標的目的是衡量當地經濟對觀光的依賴 程度。

(44)

表 6 WTO(1996)所提出之永續觀光核心指標(core indicators)

指標 特別量度 指標類別

1.據點保護

依據 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據點保護類別

生態

2.遊憩壓力 遊憩據點之遊客數(每年之尖峰月) 生態

3.使用強度 尖峰時期之使用強度(人/公頃) 生態

4.社會衝擊 遊客與居民比例(尖峰期) 社會

5.發展控制 據點發展及使用密度之環境檢討與控制 規劃

6.廢棄物處理 據點廢棄物處理所佔之比例 生態

7.規劃程序 觀光地區之區域計畫(含觀光組織元素) 規劃

8.生態系統 危機點稀有及瀕臨滅絕生物種類與數量 生態

9.消費者滿意度 遊客滿意度程度(問卷調查) 經濟

10.居民滿意度 居民滿意程度(問卷調查) 社會

11.觀 光 對 地 方 經 濟 之貢獻

觀光佔總體經濟活動生產比值 經濟

綜合指數

A.承載力 影響據點支持不同層次觀光活動的能力之主要因子的複合性 早期預警度量

B.據點壓力 據點環境影響程度的複合性度量(因觀光及相關活動而引起的 累積的自然的或文化的影響)

C.吸引力 其他使觀光具有吸引力而且會隨時間改變的據點環境因子的 定性度量

資料來源:WTO (1996),Stuart(1997)引自(劉虹彤,2005)。

(45)

第三節、 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

1965 年學者 Hetzer 定義「生態旅遊」即是一種以結合文化、教育與旅遊業為一 體,以當地的社會文化與環境最小的衝擊為考量,並提供在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 客最大的滿意度為衡量標準的旅遊模式(Hetzer,1965)。生態旅遊是一種採取遊憩 發展的模式,透過良好的規劃選定遊憩地點與活動,可導引遊客瞭解當地文化並促 進在地社會經濟連結(Kutay,1989)。生態旅遊是以相對未被干擾的自然區域為基 礎,其活動必須不破壞自然環境、促進區域內保護與管理,並恪守適當與合理的管 理方式(Valentine,1993)。

生態旅遊是一種衝擊量低的自然旅遊,藉由直接的保育或是間接提撥當地稅 收,使社區居民重視保育當地野生動植物等以作為收入的來源(Goodwin,1996)。

學者王鑫曾定義「就當地的自然、歷史以及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或其社區的文化),

參與欣賞當地的自然環境與重視保育議題,進而促進當地居民生活、減少資源損害,

不形成自然環境消耗性的破壞。藉著補助、立法、和實施行動計畫,鼓勵民眾參與 生態保育與社區發展」(王鑫,1998)。相關重要文獻彙整(詳表 7 原住民文化旅遊 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表 8 生態旅遊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

(46)

表 7 原住民文化旅遊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

作者 定義與內涵

參與影響 參與程度 參與意識

經 濟

環 境

社 會 文 化

娛 樂 休 閒

解 說 教 育

研 究 保 育

政 府 政 策

居 民 參 與

居 民 賦 權

(Hinch、

Butler,

1996)

以「原住民文化資源」為觀點,指出原住民觀 光是一種以原住民文化做為吸引力的觀光產 業。

● ●

(Valene L Smith、

Butler 與 Hinch,

1996)

原住民觀光是一種體驗原住民文化的活動,並 以 4 個「Hs」指出原住民文化特點:風俗習 慣(Habitat)、遺跡(Heritage)、歷史(History)、 手工藝品(Handicrafts)。

● ●

(Ryan、

Huyton,

2002)

原住民觀光為遊客受到原住民文化藝術表 演、節慶、歷史、遺跡和風俗的吸引,而前往 原住民地區從事觀察其生活型態的觀光活動。

● ●

(李富 美、顏妙 桂,2004)

以「主客關係」的角度,提出原住民觀光為主 客雙方體驗及交換原住民本身、文化及自然資 源,而達到彼此經濟、心靈愉悅、教育效益的 現象。

● ● ● ● ● ●

(Zeppel,

2006)

將原住民觀光加入生態觀光的概念後,提出以 下看法:1.原住民觀光應建立於原住民傳統文 化價值之上;2.原住民觀光以原住民的風俗習 慣及生活型態為主;3.應使原住民擁有經營管 理及使用土地、資源的主權;4.原住民觀光包 含文化資產在內;5.須由原住民參與觀光活 動;6.以生態觀光的方式發展原住民部落;7.

管理原住民文化資產,包含遺跡、領土和文化 資源;8.原住民觀光應結合生態資源和原住 民。

● ● ● ● ● ●

(47)

表 8 生態旅遊文獻評估因子彙整表

作者 定義與內涵

參與影響 參與程度 參與意識 經

濟 環 境

社 會 文 化

娛 樂 休 閒

解 說 教 育

研 究 保 育

政 府 政 策

居 民 參 與

居 民 賦 權

(VL SMITH

,1997)

提出六項旅遊內涵:1.棲息地:不僅是動植物的棲 息地,更包含地理景觀、動物、植物相、人文景觀、

農業景觀與社區景觀等。2.文化遺產:如當地的文 化資源、各種典禮儀式與古蹟等。3.歷史:自然與 人文變遷史。4.手工藝品:與當地文化、歷史或資 源有關的手工藝品。5.土產:當地名產、特產。6.

熱情:真誠的服務,包括提供正確且適當的資訊、

安全的活動空間、清潔的環境和樸素的舒適。

● ● ● ● ●

(朱筱 韻,

1999)

歸納四項旅遊內涵:1.重視資源長期保育:合理利 用當地資源並尊重當地文化,融入當地居民與文化 的概念。2.強調環境教育觀:使整個旅遊過程對環 境的衝擊減至最低;亦即在觀光發展的過程中與環 境的互動應完全地被了解,透過解說促使遊客暸解 環境。3.達成產業永續經營。4.注重當地社區實質 回饋。

● ● ● ● ● ● ●

中華民 國永續 生態旅 遊協會

生態旅遊地的評選指標,共有 12 項評量因子:1.

多樣性。2.代表性。3.稀有性。4..原始性。5.適宜性。

6.法令規定。7.功能性。8.安全性。9.交通可及性。

10.產業與保育共容性。11.配合意願。12.配套措施。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1,2002)

● ● ● ●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徐偉陵、李奕樵、羅詩偉與彭聖斌,2012)

(48)

第四節、 原住民部落參與生態旅遊之意涵

在文化逐漸消失的部落,在受訪者的描述中,部落形成主要為血緣的關係,而 這種連結是能夠跨越地理空間的文化認同。部落空間是共同記憶的集體表現,而這 個空間透過與行動參與結合,對土地環境的覺知,部落空間是融合族人認同的場所

(徐偉陵、羅詩偉與李奕樵,2012)。呂嘉泓﹙2000)認為社區菁英的領導、小團體 易凝聚共識、群體面臨共同問題或公共財貨與資源的損失問題、社區資源公平有效 利用與發展成果共享、外力的援助、社區生活品質的提升與民眾對公共事務參與的 共識等因素,是社區營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認為社區營造主要是在解決社區 共同的問題以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而生態資源的維護也有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文 化的建立,並且同時對於景觀、旅遊事業有相當的助益,所以若能有效結合永續生 態發展與社區營造兩者之間的關係,兩者互賴互生才能發展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 永續觀光產業。有鑑於此,提出觀光據點的規劃案最好能由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及 私人企業三方面通力合作,繼而能使障礙減致最低的程度(呂嘉泓,2000)。永續觀 光發展強調以公平分配資源、平衡觀光衝擊、公開參與觀光發展及系統整合等原則,

循永續的環境資源、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等三大目標發展觀光。而社區營造

(Community Development)係以社區生命共同體的存在與意識為基礎,透過居民的 主動參與,由下而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文化及環境。

生態旅遊是一種採取遊憩發展的模式,透過良好的規劃選定遊憩地點與活動,

可導引遊客瞭解當地文化並促進在地社會經濟連結(Kutay,1989)。生態旅遊是以 相對未被干擾的自然區域為基礎,其活動必須不破壞自然環境、促進區域內保護與 管理,並恪守適當與合理的管理方式(Paglia、Valentine,1967)。生態旅遊是一種 衝擊量低的自然旅遊,藉由直接的保育或間接提撥當地稅收,使社區居民重視保育 當地野生動植物等以作為收入的來源(Richardson 等人,1996)。

學者盧道杰等人(2010)歸納了馬告國家公園與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經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Minimum Risk Neural Network (MRNN), which is based on back-propagation network (BP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maximization of classification margi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proposed a novel neural network model, Ecological Succession Neural Network (ESNN),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

This study reviewed ecological economics, general system theory and adopted the concept of emergy of ecosystem proposed by Odum, then built a ecological energetic system model of

This study represents the concept of balanced scorecard (BSC) with four perspectives (financial, customer,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nd growth) to build th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a Green Buildings Hand Book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oth the carbon neutral index and green quantity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