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地區因發展條件受到法令諸多限制,發展生態旅遊已成各原鄉當務之 急,而運用原鄉部落之豐富生態資源與原住民文化特色,如何能結合及創新,致使 能成為原住民區特色產品的一個典範,為本研究的重要課題。惟此之外,本研究區 域幅員廣大,各區生態旅遊產品相似度頗高,與其他鄰近原住民鄉比較,本鄉之相 關遊程及周邊產品亦無太多之差異,因此要如何能使原住民部落內各區塊不相互競 爭,必須要有其他不同的思維。此外,在聯盟的概念下,期發展之成果,不單由聯 盟成員享受,更應有相關機制可以回饋鄉民,以使產生永續經營之綜效,發展策略 分析如下:

一、 原住民部落應具當地生態旅遊主權

原鄉部落居民長期為社會經濟弱勢,無力抵抗外來強勢經濟發展介入,造成許 多原住民保留地非法轉售與非原住民開發經營,導致惡性循環。導入觀光企業財團 開發原鄉反到壓迫原有農林業的發展,使得旨在促進部落發展的觀光政策,反而成 為逼迫原住民離開部落的力量。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唯有以無可複製與取代的原住民 族文化及當地住民參與為主,政府應及早立法落實原住民基本法內容協助部落,使 原住民擁有經營管理及使用土地、資源的主權,才能建立具特色文化的部落永續發 展。

二、 部落應及早恢復傳統社區保育意識

社區保育區因其產生方式可約略分為三大類:社區自主產生、在民間組織協助 下產生、由國家政府的計畫或個別官員引動。社區保育區有幾項優點:協助消弭貧 窮、促進性別平等、確定環境永續性、維持文化多樣性與安全。許多社區保育區基 於複雜的生態知識系統而建,係以資源永續利用為基礎,可與現代知識整合更具保

育成效,是一個增進國家正式保護區網絡的強效工具。其可提供培力社會邊緣族群 與團體的機會,有效減緩傳統取徑的保護區所產生明顯卻分配不平均的經濟、社會 與環境效益,及投入的成本(Borrini-Feyerabend、Jaireth,2004;盧道杰等人,2009)。

三、 原住民文化應為當地部落旅遊之主體

為有效鑑別原住民地區之部落發展特性,應以原住民傳統領域之文化資產、遺 跡、領土和文化資源為部落文化旅遊之範圍。積極保存原住民傳統風俗習慣、生活 型態及文化價值,由原住民為主體參與觀光活動並結合當地生態資源。政府和開發 單位應在適當的時間決策之前與居民的溝通,充分考慮居民的想法,並協助部落建 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這個過程可以連結生態旅遊目標與對象社會的發展。社區居 民可以在生態旅遊規劃的決策行為作為部落居民職責的一部分,並主動參與旅遊管 理,從而提高生態旅遊規劃的可行性。

四、 政府應積極投入生態保育結合當地住民發展生態旅遊

目前原鄉受限地形影響及國土保育政策下其土地可利用強度極低,山區因應水 資源保育限制採離牧政策,在農漁牧均受限制現況下,僅剩林業可供發展,目前造 林收入無法支應家庭生活。發展生態旅遊在經濟上幫助部落住民有限,建議公部門 可設置「碳交易平台」補貼(李奕樵,2010),收取企業污染環境之碳稅,挹注至原 鄉鼓勵部落居民投入兼具生態保護、國土復育造林及生態旅遊工作。

五、 儘速進行原住民地區整體遊憩資源承載量評估,作為發展兼具原住民之 生態旅遊發展與環境衝擊與管理的基礎。

原鄉公共建設不足,遊客在環境教育水準尚未到達一定程度下,過多的遊客進 入,對當地珍貴的環境甚至是原住民文化均會發生干擾與衝擊。

六、 原住民文史應儘速進行文化資產調查與保存。

面對 21 世紀資訊快速流通時代,傳統原住民語言文化亦快速流失,台灣原住民

文化紀錄依靠口語傳播,語言消失後該族文化近乎滅絕,值得政府深思。

七、 管理單位應扮演育成中心角色形成政策,加強環境教育和生態旅遊培 訓。

當地居民對環境教育的認知,可以影響他們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居民的環境 教育和旅遊培訓,包括綠色旅遊知識,增強保護環境和參與觀念。另外針對到訪遊 客應進行宣導教育。

八、 以生態博物館概念發展生態旅遊。

社會文化方面:文化即是生活而存在,而生活即是教室,積極動原住民文化保 存與重視,如傳統的原住民祭儀、口述歷史、古調等等,創造生活即是教室之創新 作法。

環境方面:運用原住民地區豐富多樣性以生態博物館概念發展,並可尋求林務 局、國家風景局或國家公園尋求合作方案,提升五峰鄉生態旅遊輔導專業度。創造 生態即教室之創作法。

經濟發展方面:建構完善的生態旅遊發展,積極發展以生態旅遊結合產業聯盟 增加多樣產業推廣行銷及傳統文化活動,透過活動帶動人氣及採集體行銷方式,架 構五峰鄉特色品牌及商品能見度,並能促使投資的增加。創造生產即教室之創新作 法。

原住民保留地的發展模式與一般台灣土地私有化可自由買賣轉讓不同,原住民 保留區因其限制而得以保留原始自然風貌,在經濟利益衝突下與漢族人私下交易日 趨嚴重,後續研究建議在原住民認可下進行經濟模型研究,取的多贏的策略。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1)。生態旅遊地點評估規劃報告。台北市:中華 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生態旅遊地勘選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永 續生態旅遊協會。

五峰鄉公所(2011)。新竹縣五峰鄉促進就業產業發展計畫暨推動觀光產業案。台灣 新竹:五峰鄉公所。

王鑫(1998)。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作法。台北市: 厚生基金會。

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生態觀光研討會。中華民國自然步 道協會。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10)。新竹縣五峰鄉綱要計畫規劃。新竹縣:五峰 鄉公所。

交通部觀光局(2000)。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年報。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交通部觀光局(2010)。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年報。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朱筱韻(1999)。臺灣東海岸地區賞鯨生態旅遊事業發展課題之初探。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pp.15-18。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義鄉之巴庫 拉斯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台中市。

吳欣頤、林晏州、黃文卿(2005)。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社區居民對發展生態觀 光之認知與需求。戶外遊憩研究, 卷 18,pp.47-67。

吳芝儀、李奉儒、Patton, M. Q.(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縣: 桂冠。

吳敏惠、吳宗瓊(2000)。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歷程之研究-以阿里山山美村為例。「千 禧年古蹟管理與週休二日休閒活動研討會論文集」。

呂以榮、Oppenheim, A. (2002)。問卷設計, 訪談及態度測量。台北: 六 合.(Oppenheim, AN, 1992)。

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縣。

巫銘昌 (1999)。 原住民部落總體營造經驗談(文化產業篇)—屏東縣泰武鄉萬安 部落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第 15 期,pp.16-46。

李奕樵(2010)。生態社區綠營建之碳排放外部效應財務模擬。國立成功大學都市 計劃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李富美、顏妙桂 (2004)。文化的邂遘-台灣蘭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 育季刊, 35,pp.9-56。

周彬彬、李奕樵、徐偉陵(2013)。原住民保留地溫泉風景區發展策略之初探-以新 竹縣清泉風景特定區為例。「2013 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灣新竹。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 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 障礙研究,3(2),pp.122-136。

林裕強(2002)。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建立-從認知觀點。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 究所,台北市。

柯于璋 (2009)。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臺灣土 地研究,pp.125-15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范莉雯(2002)。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臺 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徐偉陵(2009)。鄉市鎮公所空間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公所為例。中 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所),新竹市。

徐偉陵、李奕樵、羅詩偉、彭聖斌(2012)。原住民部落參與生態旅遊之研究-以雪 霸國家公園觀霧旅遊線為例。「2012 第 14 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暨 國際論壇論文集」,花蓮。

徐偉陵、羅詩偉、李奕樵(2012)。原住民部落行動參與導入環境教育之研究-以新 竹縣五峰鄉尤哈部落為例。「2012 年觀光餐旅休閒教育與產業發展趨勢國際學 術研討會」,台灣台北。

徐愛雲、徐偉陵、李奕樵、李弦祚(2013)。原住民地區劃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之空間意涵初探。「2013 創新管理與實務國際研討會」,台灣苗栗。

翁晏琪(2005)。高海拔山區原住民對生態旅遊及國土復育政策態度之研究-以梨山 地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酒井隆、赖虹燕(2004)。問卷設計, 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博誌文化股份 有限公司。

張靈珠(2009)。原住民部落觀光永續發展指標之建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 理系,台南市。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 21 世紀旅遊新主張。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德禹(1992)。 論文寫作研究-問卷設計的探討, 增訂新版, 三民書局。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2003)。 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 韋伯文。

劉虹彤(2005)。永續海岸觀光資源系統評估架構之設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 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盧道杰(2001)。分權、參與及保護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無尾港與高雄三民楠梓仙溪 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地理學報, 第 30 期,pp.101-124。

盧道杰、陳律伶、台邦、撒沙勒、闕河嘉、裴家騏等人(2010)。自然保護區發展 共管機制的挑戰與機會。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盧道杰、蔡博文、顏家芝、劉子銘 (2009)。太魯閣國家公園擴增伙伴參與太魯閣 峽谷保育行動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4-1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