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明治末期臺灣製麻會社的設立

第二節 原料供應與各種經營困境

臺灣自清代以來即有種植黃麻的記錄,雖然多數是作為農家的簡單副業來製 作麻繩,但始終沒有大規模進行麻袋或其他麻織物的生產,所有麻織物品主要仰 賴進口。當明治 38 年(1905)臺灣製麻會社正式成立後,該如何提供充足的黃 麻原料來製作麻袋,成為製麻會社首先面臨的主要難題。在此同時,一手促成製 麻會社成立的臺中廳,又會是怎樣的立場?是否能提供製麻會社最直接的協助?

又或者對這個純臺資所成立的會社,抱持著放任的態度?另外,這樣一個以大租 補償金投資的純臺資會社,同時配合地方性產業政策發展成立的新式會社,在這 一群初次從舊式商業組織過渡到新式會社經營的臺灣人地主、地方紳商主導之 下,製麻會社又會呈現怎樣的經營情況?這些都是本節所關心的焦點。

一、會社經營所面臨的原料問題

臺灣製麻會社自從明治 38 年(1905)8 月工場動工之後,就一直在為會社 開業的相關事情做準備,不僅派人去大阪紡績會社學習相關的紡織技術,同時也 直接從大阪招聘技師來臺中協助相關的建設工程與技術指導。52至於會社內部的 運轉機器,主要以英國或美國製造的為主,並委託三井代購,先以船運的方式送 到高雄,再經由鐵路運送到葫蘆墩,然後進行機器組裝。53而在明治 40 年(1907)

6 月正式開工前,也曾陸續進行運轉機械、職工訓練等,於各方面都做足萬全準 備。54

當製麻會社一切的硬體設備陸續準備妥當之時,唯有黃麻原料收購一直是會 社的最大難題。由於製造麻袋需要大量的黃麻原料,因此收購的範圍不只侷限在

52 〈臺中短信(廿七日發)〉,《臺灣日日新報》,1905 年 11 月 29 日,2 版;〈臺中短信〉,《漢文 臺灣日日新報》,1905 年 12 月 1 日,4 版。

53 〈製麻會社の事業進捗〉,《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0 月 27 日,4 版;〈製麻會社の事業功 程〉,《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2 月 12 日,2 版。

54 〈製麻會社の開業式〉,《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 6 月 5 日,2 版。

28

臺中地區,同時也擴及到彰化、南投、鹽水港、嘉義等地,甚至最遠到臺北、宜 蘭一帶。55黃麻原料採收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原本推廣種植黃麻的地區多集 中在臺中、彰化一帶,但因先前並未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黃麻紡織,所以黃麻僅 是做為農家自己製做麻繩的簡單副業,致使黃麻種植的產量有限。加上中部地區 的農耕地普遍以種植稻米為主,因此儘管官方發放黃麻種子來推廣種植,但實際 上黃麻種植的情況卻未達到預期的成效。

關於推廣黃麻種植的事項,也可以看到地方廳配合協助製麻會社的情況。明 治 39 年(1906)1 月,製麻會社即以無利息的資本借貸給臺中的劉以專56,讓他 成立栽培黃麻的組合,計畫在東勢角、葫蘆墩地方栽培黃麻,然後在黃麻收成後,

直接賣給製麻會社,成立組合的一切事務費用都由會社出資,而栽培黃麻組合的 成員又以各區長、保正為主,目的是由他們直接向區內的農民推廣栽種黃麻。57 當時在葫蘆墩地區擔任保正的張麗俊,也必須向農民強迫推廣種植黃麻,以提供 製麻會社原料之所需。這樣的工作並非只是一種口號或宣導,是配合當地葫蘆墩 支廳長的指示下,積極的推廣與輔導種植,因此我們在張麗俊的《水竹居主人日 記》中,可發現許多關於輔導種植黃麻的事務,甚至偶爾也會有長官來視察或督 導種植黃麻一事。例如,在張麗俊 1906 年 2 月的日記中即記載:

晴天,午前九時自鐮仔坑口歸,即查對保內田甲,每甲應配種黃麻地若干,

午後亦然。入晚,則錄單欲發付各人焉。是午,役場林開明持種黃麻約書 來捺印。58

由此可見,官方從明治 39 年(1906)2 月即開始推廣農民種植黃麻,因此身為 保正的張麗俊也必須分配保內各農民種植黃麻的面積數量。從日記中得以看見張

55 〈製麻會社の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7 月 14 日,3 版。

56 劉以專,臺中廳大肚中堡北勢坑庄土名六路厝人,為當地的糖廍主。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 灣紳士錄》,頁 438。

57 〈中黃麻栽培組合〉,《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 月 28 日,4 版。

5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頁 12-13。

29

麗俊一連幾天都在整理保下各甲各農家所應該種植的黃麻數量單,直到 2 月 12 日才交由甲長分配到各家。592 月 22 日張麗俊則從公所領回了黃麻種子,數量約 官斗一斗六升八合。3 月 6 日則將分配好的黃麻種子數量欲交予甲長發下去給各 家農民。60

此時官方推廣農民種植黃麻的事項,也成為葫蘆墩當地保正的工作之一。61 然而在推廣種植之時,還要按照規定在收成後必須繳交一定的黃麻斤數,但多數 的農民對於這樣的規定感到執行困難,不願意聽從此規定。於是區長只好對農民 們解釋這是葫蘆墩支廳長下令要執行的事項,所以眾人都必須配合執行。此外,

保正還要配合區公所舉行的黃麻品評會,將區內農民所種植黃麻較優良者的名單 呈報上去,以便進行評比。保正在面對農民推廣黃麻種植困難之時,同時也要承 受來自官方不斷施加的壓力。

明治 40 年(1907)2 月 16 日,葫蘆墩支廳長北島國助召集各保正前往召開 臨時會議,內容仍是要大家分派各庄種植黃麻及種樟事宜。62而在 2 月 24 日當 天,張麗俊又再度前往葫蘆墩區公所參與支廳長主持的會議:

陰晴天,往墩,到役場仝保正在坐,支廳長北島國助來場會議,(一)言 前日議派各庄農人栽培黃麻,各保正何以至今還未報告來廳。予答以栽培 黃麻時尚未至,並黃麻採買價格未定,農人多懷疑懼云云。廳長再言,黃 麻每百斤定價金五員,各庄負擔斤數,預約若干,諸保正俱已指出。予答 以本庄二保合種斤數,預約八千斤左右,(二)言斗升宜通知諸殷戶,作 速來購買,不得推諉,以致受罰金云,(三)言前日栽植樟樹,凡在保界

59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頁 12-13。

60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頁 20、27。

61 關於張麗俊在日記中所提獎勵栽培黃麻一事,在洪秋芬的〈日治初期葫蘆墩區保甲實施的情 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1895-1909)〉中亦有相關的討論。參見:洪秋芬,〈日治初期葫蘆墩區 保甲實施的情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1895-1909),《中研院近史所集刊》34,2000,頁 215-268。

62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頁 180-181。

30

內者,宜令耕田之人細心保護云。63

由此可見,在配合官方指示推廣黃麻種植的過程中,其實是一種帶有強迫性質的 推廣模式,而各保正也必須配合支廳長官的命令來辦理相關的事務,其中比較特 別的是黃麻品評會的舉辦。目前雖然資料不多,但是可見在一系列黃麻推廣的過 程中,對於黃麻的品質仍然相當的重視,同時也藉著舉辦品評會的活動,可以激 勵農民在栽種黃麻的過程會更加注意其品質,這樣的利誘方式其實形成了一種正 向的發展。不過在這個部份值得注意的是黃麻推廣的年代,由上敘述可發現這樣 的強迫推廣過程是集中在明治 39 年(1906)明治 40 年(1907)之間,在此時官 方的態度是比較強迫命令式的,以官方力量作為背後推動的主導者,因此實際也 確實達到其成效;另一方面農民在栽種黃麻時有出現虧損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於 黃麻的經濟效益不如稻米高。從《水竹居主人日記》中亦可見到,至大正 15 年

(1926)官方未再以強迫的態度推廣栽種黃麻時,農民種植的意願普遍不高。

二、製麻會社的經營困境

製麻會社自明治 40 年(1907)6 月正式開業以來,歷經約半年的時間,由 明治 41 年(1908)2 月製麻會社的資料可見初期的經營概況:

(一)資本與財務狀況

製麻會社自籌備成立至明治 41 年(1908)1 月止,資本金額繳納共 199,982 円,總資本額為 20 萬円。其中 18 萬円用於購買機械以及其他的設置費用,因此 會社本身實際的營運金額僅有 2 萬円而已。因此從明治 40 年(1907)年即由宮 尾舜治殖產局長及臺中廳長佐藤謙太郎出面協調,自臺灣銀行借入 5 萬円,現在 會社留用約 3 萬餘円,64可見製麻會社的財務狀況頗為吃緊。

(二)原料與紡織機器

63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頁 183-184。

64 〈葫蘆墩製麻會社(上)〉,《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2 月 21 日,3 版。

31

目前黃麻原料購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投、嘉義、鹽水港及會社所在的臨 近地區,在當地有製麻會社的代收購者,訂定收購價格的範圍:上等者一百斤四 円九十錢,下等者一百斤三円六十錢。此外,製麻會社內部共有十八臺各式功能 的機械以及二十二臺的紡織機械,以一百○五的馬力做為運轉動力。製麻會社每 日的紡織額最多是一百六十碼,最少是八十碼,平均而言每日約有一百二十碼,

然而相同的紡織機械在印度地區的工場裡,一日可織出二百碼。65加上會社還有 增購八臺機織機器的計劃,由此可見製麻會社對於本身的每日生產量並不滿意,

期待以更多的機器來提升產量。

(三)製品與銷售情況

自明治 40 年(1907)6 月開業以來,由於職工對於機器操作的技術不熟練,

致使開業前三個月的麻袋製造數量,平均每日不到六百個,而在同年 8 月開始加 入夜間工作,加上逐漸熟悉操作技術,致使生產量逐漸上升,到明治 41 年(1908)

1 月平均每日可製造 2,095 個。一般米袋的價格是一百個二十多円,從開業累積 至今的總額共有 241,204 個,目前已經全數賣完,主要購買者有三井彰化出張所

1 月平均每日可製造 2,095 個。一般米袋的價格是一百個二十多円,從開業累積 至今的總額共有 241,204 個,目前已經全數賣完,主要購買者有三井彰化出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