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目前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中,對於「臺灣製麻株式會社」的研究與討 論鮮少,而專門性的研究論文,多集中在講述黃麻作物品種改良或是推廣種植的 內容,其他僅在一些論文或書籍中略為提到相關事項或名稱,且亦多半是在介紹 林獻堂個人時,會稍加提及其曾擔任過臺灣製麻株式會社社長一職。此外對於製 麻會社的經營與發展更極少有專門的研究。因此,以下筆者針對黃麻作物的研 究,以及日治時期產業史的相關研究來做初步的回顧。

周憲文主編的《臺灣之紡織工業》11中有黃東之的〈臺灣之紡織工業〉與陳 振凱〈臺灣之黃麻〉兩篇專文,是早期少數針對黃麻進行討論的研究成果。前者 將臺灣的紡織工業分為六種: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繅紡織、針織業、毛巾 業及其他,其中提及臺灣的麻紡織以製造麻袋為主,麻布的產量較少。另外文中 亦提及明治 38 年(1905)以日本帝國纖維株式會社為中心集資 20 萬籌設臺灣製 麻會社,會社於明治 40 年(1907)年開工。這部分顯然有明顯錯誤之處,但本 書出版甚早,文中內容被引用之情況普遍,因此本文將進一步釐清事實。

後者陳氏〈臺灣之黃麻〉一文中,提供許多相關的原料面積、產量、成品進 出口等數據,可惜未能有進一步的討論。同時對於黃麻的栽培方法與製麻的過程 亦有不少的詳細敘述,作者成書的時間是 1950 年代,因此更著重於針對當時的 情況做進一步的論述,以及提出針對黃麻產業的相關建言。相較於本文關心的製 麻會社經營的部分,此文能提供的幫助較少,僅可提供部分日治末期黃麻產業的 一個整體回顧概況。

林惠敏的《臺灣黃麻和麻芛》12是目前國內少數針對黃麻進行介紹的書籍。

作者以一個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角色,長期對黃麻進行研究,以發揚鄉土文化。書 中有豐富的口訪及田野調查記錄,對於黃麻的種植、起源、紡織工業,以及黃麻

11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之紡織工業》(臺北:臺灣銀行,1956)。

12 林惠敏,《臺灣的黃麻和麻芛》(臺中:轆溪美學社,2006)。

6

相關的功用、推廣,都有簡單而連貫的介紹,可視為一本瞭解黃麻作物最好的入 門書籍。但其中內容多為泛論性質的描述介紹,沒有學術議題之討論。書中對於 製麻會社的討論,雖有相關職員的口述或一手資料的提供,但未能進一步引用日 本官方所留下的相關資料,或會社本身的資料,但此書本身亦非學術研究專著,

可做為一般性的通論書籍參考。

張靜宜的《戰時體制下臺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1934~1944)》13是 以「特用作物」增產的角度切入,討論日治中晚期以後關於特用作物的品種改良 以及推廣的政策,其中黃麻即是諸多的特用作物之一。在張氏的論著中清楚交代 當時國家政策的背景與過程,同時也與臺灣拓殖會社的發展作了連結,但在論述 國家政策對於特用作物的影響時,並未針對黃麻有更深入的研究。再者此書主要 是針對作物與政策兩者間進行討論,以致本文所關心的製麻會社角色,鮮少在張 氏的研究中提及。不管是明治 38 年(1905)成立的臺灣製麻會社或昭和 10 年

(1935)成立的臺南製麻會社,這二者與黃麻產業皆有重要的關聯性,其黃麻原 料的取得,與戰時國家政策之間的關聯性或影響性,將是本文會特別關注的課題。

上述論著主要是針對本文所要討論的黃麻或黃麻產業,提供部分的基礎認識 與相關資料,但本文所關心的日臺資本與會社經營的兩大重點,在上述的研究中 甚少提及,因此仍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

在各種產業史的相關研究中,往往受限於該產業資料的數量多寡與保存不易 等因素,致使臺灣的各項產業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在上一節曾提及日治時期產 業史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幾個重要產業的研究,例如米、茶、糖產業上,尤其又 以糖業所延伸出的相關研究最多。隨著臺灣史研究的蓬勃發展,以及研究議題的 多元化,近年來針對產業與會社議題的討論,往往多以單一會社,或者幾個重要 的會社,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布施優子的〈日治時期山本炭鑛之研究〉14、中川理江的〈臺灣日治時期日

13 張靜宜,《戰時體制下臺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1934~1944)》(高雄:高雄復文,2007)。

14 布施優子,〈日治時期山本炭鑛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7

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15、林志亮的〈日治時期臺 灣煉鋁工業之研究─以「日本鋁株式會社」在臺灣生展為中心〉16、黃馨儀的〈日 治時期臺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17與陳家豪的〈日治時期桃園 輕鐵的經營與發展 1903─1945〉18…等論著,主要是以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單一代 表會社為研究對象,前三篇的內容主要是日本人獨立經營的會社,因此日人領導 者所扮演的角色、與官方的互動,更是決定該會社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部 分與本文是由眾人集資成立的方式略有不同,因此在研究的曲徑上,針對其中會 社與官方互動的部分內容,可作為本文參考的方向。

陳氏的〈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 1903─1945〉,主要以桃園輕鐵(桃 崁輕便鐵道會社)作為研究的重心,針對會社內部的經營運作、人事結構;外部 的產業環境、社會變遷…等,逐一深入的分析。尤其文中能運用會社本身各種的 原始文件資料,如營業類、人事類、制度類、資產類、土木類…等,呈現會社本 身內部經營的多元面向,是本文在進行會社內外部經營討論時,值得借鏡之處。

另外,以會社為主題的研究中,最為豐富的還有關於「臺拓」的相關論著,但由 於臺拓本身作為日治時期國策會社的因素,相關的討論也多集中在會社與國家政 策上,因此主要以戰時體制下的相關國家政策,最值得作為本文參考的方向。

針對產業或會社所進行的各種相關研究,目前仍在發展階段,不同的產業或 會社的組成類型,也應該有不同的研究曲徑。在此基礎上,期待本文能將臺灣製 麻會社,所代表的相關重要性與意義,在後續的研究中逐一凸顯出來。

15 中川理江,〈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臺南:國 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16 林志亮,〈日治時期臺灣煉鋁工業之研究─以「日本鋁株式會社」在臺灣生展為中心〉(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7 黃馨儀,〈日治時期臺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8 陳家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 190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