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昭和年間臺灣製麻會社的轉型

第一節 會社營運上的內外困境

臺灣製麻會社經歷早期成立之初的各種艱困時期,接著在 1912 年加入安田 財閥的豐厚財力與人力技術後,致使臺灣製麻會社整體的營運狀況逐漸步上軌 道,開始有了穩定的成長。此時卻在 1926 年發生工廠大火,面對龐大的損失,

災後的重建之路就竟該走向哪裡?加上 1930 年代日本國內與世界經濟相繼發生 不景氣的情況,對製麻會社來說如同雪上加霜。接著滿州麻袋的輸入,所引發一 連串麻袋修改、草袋替代方案等各種紛擾,可說是製麻會社成立以來所面臨最艱 難的挑戰。所幸,總督府於 1934 年開始推行米代作政策,製麻會社的主要生產 原料黃麻亦是特用作物之一,因此得以在島內大量推廣種植,但黃麻增產中心的 臺南在此時也成立了一家製麻會社,如此一來新會社與臺灣製麻之間的關係,究 竟會是同業合作還是同業競爭呢?最後,隨著戰爭的爆發,製麻會社又該如何因 應整個國家政策的轉變與影響呢?以上這些內容,都是本節要討論的重點。

第一節 會社營運上的內外困境

上一章提及臺灣製麻會社於大正 15 年(1926)5 月 22 日發生大火,多數的 紡織機器、黃麻原料皆被燒毀,導致損失相當嚴重。廠房內的紡織機器無法正常 運轉,因此工廠內部的生產情況近乎停擺,致使製麻會社大批的紡織工人無法繼 續工作,近而影響到豐原當地的經濟狀況。儘管製麻會社本身有保險理賠,但這 些金額多數將用在修繕廠房與機器購買等事宜,會社本身最大宗收入來源的麻袋 製造停擺,製麻會社在營運上也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甚至面臨會社成立以來最 大的經營困難。本節即討論 1926 年以後,製麻會社在經營上所面臨的內外困境。

58

一、火災後會社的重建之路

由於大正 15 年(1926)5 月的一場大火,導致會社工廠的機器與原料損失 慘重。由表 4-1 可見,製麻會社 1926 年上半年(4 月-10 月)的整體營運情況,

受到工廠火災的影響,當期的虧損金額為 39 萬 4 千多元,扣除前期的盈餘後,

還是虧損 36 萬元之多。此時因於製麻會社本身財政拮据,為了節省人事經費,

而將從大正 5 年(1916)年開始擔任會社經理一職的坂上椿藏,以及技師長(工 廠長)村田文輔等八人裁員,僅留下會社主任原重義1及會計人員一名。同時會 社工廠的重建工程也因為保險金的問題尚未解決,致使製麻會社工廠在短期內無 法復工。2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虧損情況,不少會社股東的信心也開始產生動搖,

因此有股東提議乾脆解散會社;但解散的看法最後未被採納,多數股東認為製麻 會社的麻製品是臺灣產業中極為重要的必需品,因此會社未來的發展仍備受關 注。此外,大部份的股東也都認為如果現在宣告解散,目前會社的資產反而會降 低,連帶影響會社的虧損可能會更加嚴重,因此並無任何益處。最後,經由多數 股東與董監事的協商下,於 1926 年 11 月決定了工廠火災善後的營運方針。其中 將從安田信託株式會社借入 40 萬元,用在新機器的訂購與採買,同時預計製麻 會社的重建工程將在昭和 2 年(1927)9 月前完工。3與安田集團融資,更增加安 田財閥對製麻會社的影響力,重整時的人事安排,即是如此。

1 原重義,日本富山縣人,1885 年 4 月生。1911 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商學系,畢業後曾任職滿 洲製麻會社、大連製麻會社,1921 年 3 月進入帝國製麻會社,1923 年再轉任到臺灣製麻會社,

於 1926 年當選豐原街協議會員,同時也是臺中州的協議會員。此外,最早在 1925 年的《臺灣 官民職員錄》中,可見其擔任製麻會社主任一職,由於目前無 1924 年的資料,但從 1923 年 資料中顯示先前會社中並無此職位,因此可能是原重義轉任到臺灣製麻後才增設的職位。臺灣 官民職員錄》,1925 年版。原幹次郎編,《自治制度修改十周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勤勞と富 源社,1931),頁 139。

2 〈豐原/製麻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2 月 10 日,4 版;《臺灣製麻會社 第 28 回事 業報告書》,1927,頁 2。

3 帝國纖維株式會社臺灣事業部,《豐原廠四十年之回顧 : 臺灣製麻會社を語る》(出版項不詳:

帝國纖維株式會社臺灣事業部,1946),頁 16。

59

表 4-1 臺灣製麻會社 1926-1928 年營運情況 單位:円

時間 總益金額 總損金額 損益金額 前期盈餘 累積盈餘 紅利 1926.04 742,646 713,147 29,498 17,888 10,546 30,000 1926.10 285,887 680,351 -394,463 10,546 -368,917 0 1927.04 187,858 121,927 65,931 -368,917 -302,985 0 1927.10 129,670 126,008 3,662 -302,985 6764 0 1928.04 550,520 480,957 54,563 676 5,089 35,000 1928.10 562,553 500,567 51,986 5,089 7175 35,000 資料來源:《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27-32 回事業報告書》,1926-1928。

大正 15 年(1926)10 月時製麻會社裁員之後,相關的繼任人選,絕非社長 林獻堂一人或董監事商討決定即可,顯然需要經過製麻會社最大股東安田財閥派 下的相關董監事同意才行。在 1926 年 12 月 10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即記載:「自 從 10 月份製麻會社的工廠長村田離職後,此職位一直空缺,經由安田派的董事 物色適合人選後,近日將由東京派來任職。」5關於安田從東京派來的繼任人選,

從昭和 2 年(1927)的《臺灣官民職員錄》中得知,此時的會社主任仍是原重義,

而工廠長則由日人渡邊安雄擔任,當然兩者的身分都與帝國製麻會社有關。其中 原重義的職位,在 1927 年 4 月的股東會議上,通過董監事同意轉任製麻會社經 理,此後會社主任一職也被裁撤。6從這次的人事命令中清楚可見,安田財閥除 了對於人事任命擁有龐大的控制勢力外,無形中也促使安田財閥內部最重要的纖 維產業:帝國製麻會社的經驗與技術,得以援助臺灣製麻會社;另一方面,帝國 製麻會社透過技術與人事的滲透,對於臺灣製麻會社整體營運的掌控力也更加強

4 由會社資本金撥出 30 萬,來填補虧損金額,因此本期盈餘為 676 元。參見:《臺灣製麻株式會 社 第 30 回事業報告書》,1928,頁 6。

5 〈豐原/製麻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2 月 10 日,4 版。

6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鈴木辰三,1927),頁 232;《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30 回事業報告書》,頁 2。

60

大。因此,實際上我們發現安田財閥的控制力量不僅只出現在這次火災後的會社 職員任用上,早在成立之初的會社董監事人選上任用上即是如此。或許更精準的 來說:臺灣製麻會社自從大正元年(1912)會社新成立之後,來自於安田財閥與 帝國製麻的人事任用、轉職或兼任的情況,就一直從未斷過,如今只是讓掌控力 量更加牢固。

在火災快屆滿一年時,解決會社虧損的問題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昭和 2 年(1927)4 月 30 日臺灣製麻會社所召開的第 29 回股東會議上,最重要的討論 事項就是要如何解決會社所面臨的龐大虧損。最後在會議中通過由製麻會社的資 本 200 萬元中挪用 30%來填補目前面臨的虧損,因此製麻會社的資本金由當初大 正元年(1912)成立時的 200 萬,減少為 140 萬元。7不過,在表 4-1 中仍可見 到會社尚有些許的小額收入,這些收入來源主要是仰賴會社內所採收的黃麻原料 販賣,以及委託日本內地同業會社製造帆布與麻絲等,以勉強維持供應島內製糖 會社的麻絲需求,8但平日最大宗的麻袋製造與販賣依然是處於完全停擺的狀 態。直到 1927 年 8 月工廠的重建工程完工後才能逐漸恢復正常。9由表 4-1 中亦 可發現 1927 年 10 月結算時,當期的總收入仍然低落,尚不滿 13 萬元,但下一 期昭和 3 年(1928)4 月時的總收入卻飆升到 55 萬元之多,顯然是工廠復工後 的明顯差異,會社重建也相當成功。這次的災後重建,製麻會社的工廠在生產能 力上也較之前大為提升,加上麻製品的販賣管道,除了臺灣島內之外,也擴張到 中國或日本,且都有不錯的成績。10 同時由於臺灣島內對移入日本內地的米糖 數量大增,連帶也影響島內麻袋的需求量增加。在 1928 年 4 月中時,製麻會社 未來三個月的麻袋訂單即已經將近 120 萬個,其中訂購者有臺中的麻袋商人張福

7 〈資本減少 製麻總會期 為百四十萬〉,《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04 月 19 日,4 版。帝國纖 維株式會社臺灣事業部,《豐原廠四十年之回顧 : 臺灣製麻會社を語る》,頁 17。

8 《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29 回事業報告書》,1927,頁 2。

9 〈豐原製麻工場完成近し〉,《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06 月 6 日,1 版;《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30 回事業報告書》,頁 2;作者不詳,〈黃麻紡織產業〉,《商工彙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 局,1930),頁 11。

10 〈臺灣製麻發展 百萬枚の契約〉,《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3 月 15 日,3 版。

61

1135 萬個、三井 20 萬個、中南北部的零售商 20 萬至 25 萬個,以上這些主要 都是用來包裝第一期稻米的麻袋。除此之外,尚有日清製油訂購了約 40 萬個麻 袋,製麻會社的前景因此備受看好,可說是突破火災以來的營運困境,隨著米糖 移出的蓬勃發展,也為製麻會社帶來全新的契機。12

二、麻袋修改與販賣協定

就在製麻會社整體營運看似穩定成長的時候,卻受到日本經濟的影響,加上 中國與日本兩地製麻的競爭,會社的盈餘開始出現下滑,分給股東的紅利與前期 相比也開始減少,其中又以昭和 5 年(1930)實施金輸出的解禁後最為明顯。關 於這部分的描述,在林獻堂 1930 年 4 月 30 日的《灌園先生日記》中清楚可見:

午後資彬、成龍同余赴製麻會社三十五回總會於精養軒,重役出席者余與 坂本、松岡、汝祥,社員原、森本,株主八人。本期配當八分,比昨年減 二分,因金解禁之故,一般物價低落,麻袋現在價格不滿四十錢,比前減 十錢,所以配當亦減少也。株主無異議,從原案通過。原支配人略述景氣 不況及日本、中國亦製麻,會社之無利。13

同樣的情況在《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35 回事業報告書》中亦有提及,自昭和 4 年(1929)以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加上實施金輸出解禁政策,使得各種麻製品的

同樣的情況在《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第 35 回事業報告書》中亦有提及,自昭和 4 年(1929)以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加上實施金輸出解禁政策,使得各種麻製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