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網路霸凌的知覺及反應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1-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受網路霸凌的知覺及反應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陳國威(2005)與陳小梅(2005)指出欺凌與英文 “bullying”有相近 的意思。中文欺凌有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之意。此與Olweus(1993)對“bullying”

下的定義相近:(1)有意圖的傷害性行為;(2)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發生;(3)

雙方的力量並不均等。

(Olweus, 1978,引自黃永順,2006)將欺凌定義為:「當孩童受到另一個 孩童或一群孩童的欺凌(bully)、指責(pick on)、說了齷齪(nasty)或令人 不愉快的話、且受到踢打、威脅、被反鎖在門內、傳送齷齪的紙條、受到排斥放 逐、戲弄(tease)等,這樣的事情一再的發生,並不是兩個力量相同的孩童在爭 吵或打架」。Sharp 與Smith(1994,引自黃永順,2006)則認為欺凌(bullying)

是攻擊行為的一種形式,且具有傷害性的、故意的(deliberate),會持續數週或 是數月,甚至整年。

Farrington(1993,引自Jane, 2000)有提到欺凌五個關鍵要素:(1)必須讓 身體、口頭或心理攻擊;(2)力量不平衡;(3)重複的;(4)無端的;(5)

旨在對被害人造成恐懼或損害。欺凌可以是直接以語言作出傷害如辱罵、譏諷、

嘲笑、改綽號等。除直接欺凌外,欺凌者也可以間接地對受欺凌者作出傷害,通 常是借助第三者作出欺凌行為,例如散佈謠言、說人壞話、排擠他人。此等欺凌 行為亦稱為群性欺凌行為(social bullying)或人際關係欺凌行為(relational bullying),因其特點為擺弄人際關係。

欺凌方式來劃分不同類型欺凌行為外,亦可以主動/被動性來區分。主動性 欺凌(proactive bullying)指欺凌者主動作出欺凌行為,而被動性欺凌(reactive bullying)指欺凌者的攻擊行為乃是源於對挑釁的反應。

二、網路霸凌的定義

Younes(2007)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故意的攻擊行為,使用電子 媒介,以眨低、難堪、騷擾、恐嚇或威脅他人。其形式有:

(一) 、匿名─使用別名張貼威脅意見於聊天室或電子郵件。

(二) 、騷擾─進攻郵件。

(三) 、網路跟蹤─發送威脅或恐嚇郵件,或發送進攻評論。

(四) 、激昂的─張貼攻擊性或粗俗的語言於新聞群組、聊天室、電子郵件。

(五) 、比賽─公開展示、張貼、或轉發個人的通信或圖像,特別是通信,

包含敏感的個人信息或圖片(性)的問題。

(六) 、排斥─在團體裡排擠某人。

(七) 、網路的威脅─發送恐嚇郵件透過即時通訊(IM)、電子郵件或文字信 息或部落格。

而常見用來使用網路霸凌的電子媒介有:

電子郵件、網路聊天室、即時通訊(IM)、手機、網路日誌、網站、線上 遊戲、部落格、數位相機、手機網站。Marilyn(2005)提到,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是舊調重彈,且現在是全球性的問題,網路霸凌發生於美國、

加拿大、日本、斯堪的納維亞、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兒童跟青少年越來 越多人拿這種新的技術來傷害他人 。Livingstone(2003,引自 Marilyn, 2005)在 澳大利亞稱早期使用此技術者和青少年為”電子時代”。2002 年在英國全國兒童 之家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兒童有被行動電話或網路上欺凌。而在澳大利亞 的研究120 名八年級學生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也被欺凌。大多數的欺凌是使用 文字信息,再來是聊天室、電子郵件(Campbell & Gardner, 2005; National Children’s Home, 2002)。

Li(2005)指出幾乎60%的網路受害者是女性,而超過52%的網路流氓是男 性。大多數網路欺凌的被害者和旁觀者都沒有把此事告訴成年人。欺凌受害者發 現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Ma, 2001; Pellegrini & Bartini, 2000; Schwartz, Dodge, &

Coie, 1993; Schwartz, Pettit, Dodge, & Bates, 1997)。Li(2005)也指出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是指欺凌通過電子通訊工具。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涉及 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如電子郵件,手機和傳呼機短信,即時通訊,誹謗性的個 人網站,和誹謗在線個人投票網站,以支持深思熟慮,反覆,和敵對行為的個人 或團體,這是為了傷害他人。大多數的網絡受害者是女性。現存的研究,在大多 數情況下,研究了小學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早期值得關注,因為它是一個時期,

稱為'殘忍期' ,在網絡中斷的社會提供了機會進行同行受害和侵略,建立同儕地 位 (Pellegrini & Bartini, 2000) 。

Donny(2007) 技術增加了一個殘酷的新的層面,隨著網絡流氓被匿名保 護和可以大膽騷擾受害者,網路霸凌(cyberbullies)噴出他們的仇恨,散佈謠言,

溝通威脅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部落格,聊天室和網站。Patchin和Hinduja

( 2006,引自 Donny, 2007)確定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為“透過電子文字的 媒介故意並一再傷害。 ”

數據研究顯示,大部分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發生在中學裡,年齡9至14

(Aftab, 2004; Li, 2007)。Li(2007,引自 Donny, 2007)認為,這個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高峰可以被解釋為“青春期生物和社會的變化的經歷”

(p.1777 )。Donny(2007)也陳述了幾則網路霸凌隱匿的案例,有時是造成受 害者致命的性質:

(一)、一位男孩的女朋友到一個網站上企圖抺黑他的性格和形象。該網站 包括威脅,謠言,和富有想像力的恐怖(Li, 2007)。

(二)、一個男孩跟女孩爭吵後,將女孩的腦袋移植到有色情圖片的網頁上。

(Li, 2007)。

(三)、一個超重的15歲男孩將自已做成電影主角,同學下載並叫他”The Star Wars Kid” (Snider & Borel, 2004)。

(四)、一個超重的男孩在更衣室裡被拍到,照片被 PO 上網路(Mitchell, 2004)。

(五)、Halligan 是好欺負型的,同學每月在網路上發信嘲笑他是同性戀 並威脅他,Halligan 無法處理同儕問題,並最終絕望中自殺( eSchool 線上新 聞, 2007)。目前很多學校正面臨網路霸凌的問題,學校不僅需要警惕,渉及 心理跟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也需要了解法律後果。

Belsey(2007,引自 Aricak, Siyahhan, Uzunhasanoglu, Saribeyoglu, Ciplak, Yilmaz, Memmedov, 2008)所定義的,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某一個人或 群體重覆的不友善行為對另一個人透過通信技術,如電子郵件,手機,傳呼機短 信,即時通訊,個人網站和部落格。在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情況下,大部 分的學校受到影響,導致許多學生抑鬱,憤怒,或根本無法把重點放在學校。研 究結果表明,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不僅是個人線上安全的問題,而是他 或她的虛擬或直接的社會關係。研究表明,間接欺負產生了對兒童不利的影響,

如抑鬱症。雖然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受到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這些報告可 能低估了實際發生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的學生,因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

對既有學生和成年人是一個新的現象。

三、網路霸凌和影響心理問題

傳統欺凌顯示更高水平的抑鬱,焦慮和心身症狀的受害者,而網路欺凌,

據研究表明,口頭上和心理上的欺凌可能有更多的負面長期影響(Reid, Monsen,

& Rivers, 2004)。相關的症狀和問題包括低自尊,成績差,抑鬱,情緒困擾,

並在某些情況下,暴力,甚至自殺(Finkelhor et al., 2000; Meadows et al., 2005;

Vossekuil et al., 2002,引自 Mason, 2008)。

Kimberly(2008)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一種心裡虐待。會影響心理 跟行為,並產生令人無法接受的反社會行為,並且破壞學校的環境品質,影響學 生的課業跟社會後果,導致受害者的感情和心理創傷,在極端的情況下,導致嚴 重的暴力行為(Espelage & Swearer, 2003; Harris, Petrie, & Willoughby, 2002;

Hoover & Stenhjem, 2003; Kraut et al., 1998; N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 for Drug Prevention and School Safety Program Coordinators, 2004; Vossekuil, Fein, Reddy, Borum, & Modzeleski, 2002; Ybarra & Mitchell, 2004a, 2004b)。

總體上,男性欺負的衝動,常常表現出強烈需要控制他人,似乎明示很少能 同情別人,而且往往是積極的反應模式(Olweus, 1999; Walker, Colvin, & Ramsey, 1995)。相反,女性惡霸往往使用隱蔽,非肉體的方法騷擾受害者,並可能會顯 示一個強有力需要他人關注和佔主導地位的中心社會,很少有或表示同情對待別 人,和展現侵略性社會反應模式(Olweus, 1999; Walker et al., 1995)。自殺意念、

進食障礙和慢性疾病的困擾許多欺凌的受害者,而其他受害者離家出走(Borg, 1998; Kaltiala-Heino, Rimpel¨a, Marttunen, Rimpel¨a, & Rantanen, 1999;

Striegel-Moore, Dohm, Pike, Wilfley, & Fairburn, 2002)。許多受害者是抑鬱症

(Hawker & Boulton, 2000),這可能延續到成年期(Olweus, 1994)。欺凌被發現 兒童是受害者相關的負面心理運作,包括降低自尊(Hodges & Perry, 1996; Olweus, 1993; Rigby & Slee, 1993)和較高的抑鬱症(Craig, 1998; Hodges & Perry, 1996;

Olweus, 1993; Salmon, James, Cassidy, & Javoloyes, 2000; Slee, 1995),焦慮(Craig, 1998; Hodges & Perry, 1996; Olweus, 1993; Rigby & Slee, 1993),感情孤獨

(Kochenderfer & Ladd, 1996; Nansel et al., 2001),自殺意念(Rigby, 1996),

和學校曠課(Rigby, 1996)。

基於Tresca’s(1998, Kimberly, 2008)的調查結果,有三個因素可能有助於 cyberbullying行為在青少年中:(一)去抑制效應,(二)過渡到私人身份到社會 的自我,和(三)缺乏成人互動。Wolak et al.,(2006)提出以學校發展為基礎,

反期凌計劃和強有力的政策對學生網上騷擾可以幫助減少這種類型的行為。學校 工作人員,鼓勵整合為基礎的反欺凌計劃課程,解決這兩個FTF欺凌和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Pepler & Craig, 2000; Willard, 2005; Wolak et al., 2006)。Themost 廣泛的研究和實證驗證反欺凌計劃是Olweus欺負預防計劃,也被稱為欺凌預防計 劃(BPP; Olweus et al., 1999)。該BPP已經表明通過類似實驗性的研究水準,以

減少在學校遭欺凌的25 %至50 %(Olweus & Limber, 1999)。推廣研究在歐洲 和美國也大大降低了欺凌的行為(Olweus et al., 1999)。

四、傳統欺凌(FTF)與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的整理

根據許多研究的綜合,將傳統欺凌跟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做綜合整 理的結果如下:

表2-4- 1 :傳統欺凌跟網路欺凌整理表

直接 間接

身體的 口語的 關係的

欺凌方式

傳統欺凌 打人、絆倒、

推、踢

亂取綽號、

威脅、恐嚇

散佈謠言、

排擠

直接面對面(FTF)

網路霸凌 亂取綽號、

威脅、恐嚇 等

散佈謠言、

排擠、PO 不 雅的照片等

簡訊、圖片/視訊剪 輯、手機、電子郵件、

聊天室、即時通訊

(IM)、部落格、線上 遊戲、網站、網路日 誌、數位相機、手機 網站

五、受網路霸凌的實際案例

常常由社會新聞看見網路霸凌事件,但不知一般人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

哪些事跟網路霸凌有關呢?本研究搜集2007/8~2009/4 與網路霸凌相關的新聞 整理如下:

表2-4- 2 :網路新聞發生的網路霸凌事件整理

類型 日期 新聞標題事件 新聞出處

恐嚇 2007/8/31 不滿網路建設緩慢一男子恐嚇公家機關被 逮

中廣新聞

2008/2/2 專釣網友網愛恐嚇詐財 一網路流氓送辦 中央社 2008/2/22 鎖 定 宅 女 恐 嚇 取 財 網 路 狼 寄 視 訊 性

愛 照 被 逮

NOWnews

2008/9/28 網路留言恐嚇?劉明峰喊冤! 聯合報

2009/1/14 網愛駭客 旁觀側錄勒索愛 自由時報

2009/2/4 密碼在我手…分手 PO 裸照報復 聯合報 2009/2/12 惡狼假包養真恐嚇 騙女裸照要脅上床 中時電子報 2009/2/17 大老闆遇俏保母 網愛爆裸照勒索 自由時報 媒體傳播 2007/3/31 加拿大“霸淩現象”:女學生裸照遭大量傳送 東北新聞網

2008/9/28 我女兒遇到網霸 聯合網報

2008/9/30 報復前女友 男散播性愛影片 NOWnews 2008/10/15 恐嚇前女友散佈性愛照 男子遭起訴 自由時報 2008/10/22 網路散佈槍與玫瑰未發行歌曲 男子辯稱無

中央社

2008/11/5 登履歷貼前男友裸照 緩刑 2 年 自由時報 2008/11/19 女大學生遭學長將裸照貼在網路 教官報警 中時電子報 2008/11/24 <在美麥當勞掉手機>妻裸照被 PO 求償上

自由時報

2009/3/20 男子不甘女友分手將性愛照片貼上色情網 站

中廣新聞網

(未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