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工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9-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 指標代表的意義:

(1).外傾支配性:描述一個人愛炫耀自已的、霸道的、活潑的、外向的、

愛批評別人的等。

(2).神經質:描述一個人容易傷心的、容易擔心的、容易動怒的、容易緊 張的、悶悶不樂的等。

(3).和善性:描述一個人有愛心的、好相處的、會感恩的、關心別人的等。

(4).嚴謹自律性:描述一個人做事有計畫的、細心的、有恆心的、自動自 發的、不貪玩的等。

(5).聰穎開放性:描述一個人聰明的、常識豐富的、愛動腦筋的、有創造 力的、會隨機應變的等。

3. 題目分佈:

由表3-4-1可看出「外傾支配性」共有五題,分為正向題與反向題,正向題 分別為3、4、16、23此四題,反向題為10這題;「神經質」共有五題,皆為正向 題;「和善性」共有四題,皆為正向題;「嚴謹自律」共有五題,分為正向題與反 向題,正向題分別為1、13、17、20此四題,反向題為21這題;「聰穎開放」共有 五題,皆為正向題;若反向題跟正向題答案皆為高度強烈的話,代表此問卷為隨 意亂填,此問卷即不採用。

表3-4- 1 人格特質量表題目分佈表

分量表 題數 題 號

外傾支配性 5 3、4、10(-)、16、23 神經質 5 7、9、12、15、22 和善性 4 2、8、11、19

嚴謹自律 5 1、13、17、20、21(-)

聰穎開放 5 5、6、14、18、24

註:(-)代表反向題

4. 計分方式:

全表共有24 題,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由受訪者在「我從未這樣」、「我很 少這樣」、「我偶爾這樣」、「我經常這樣」、「我總是這樣」等五項選項中,由感 受低到高,去勾選跟自身直覺相同的答案,分數由1、2、3、4、5 分,依據受 訪者勾選後的情況加總,分數越高的得分者表示對該性格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 明顯,得分愈低表示受訪者對該性格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不明顯。

三、社群特質量表變項:

包括了相互信任、友誼性交往、情感交流及匿名等四個變項,來分析社會人 士、學生之攻擊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是否會因社群特質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本量表是採用吳紋如(2005)「親子關係量表」所修訂之「社群關係量表」,

量表內容說明如下:

1. 量表指標:

其將社群關係分成相互信任、友誼性交往、情感交流及匿名等四種指標,其 相互信任、友誼性交往、情感交流是取自吳紋如的親子關係量表中親子關係量表 的指標,因網路社群為社會社群的延伸,其人際關係與實際生活中是一樣的,故 將親子關係用於網路社群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網路社群中,最令人害怕擔心的就 為匿名,故加入匿名此項。

2. 指標意義:

(1)相互信任:指在從事網路活動對於網路上的朋友的信任,遇到事情會 告知朋友,並與其商量等等。

(2)友誼性交往:指朋友之間無權威壓迫、關係平等的互動情形。

(3)情感交流:指與從事網路上的朋友彼此交談、分享心情感愛、共同參 與活動,且有感情上的往來情形。

(4)匿名:與網路上的朋友是獨立性、自主性,無互相依賴、情感交流,

不知此人是誰,於網路上只是代號非真實姓名。

3. 題目分佈:

由表3-4-2可以看到題向分為正向題與反向題,「相互信任」共有三題,分別 為6、7、9皆為反向題,表示分數愈低,相互信任度愈高;「友誼性交往」共有三 題,分別為1、3、5,表示分數愈高,友誼信交往愈高;「情感交流」共四題,也 都為反向題,分別為8、10、11、14,分數愈低,情感交流愈高;「匿名」共四題,

分別為2、4、12、13,分數愈高,匿名性愈高。

表3-4- 2 社群特質表題目分佈表

分量表 題數 題號

相互信任 3 6(-)、7(-)、9(-)

友誼性交往 3 1、3、5

情感交流 4 8(-)、10(-)、11(-)、14(-)

匿名 4 2、4、12、13

註:(-)代表反向題

4. 計分方式:

全表共有14 題,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由受訪者在「從未如此」、「很少如 此」、「偶爾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等五項選項中,由感受低到高,

去勾選跟自身直覺相同的答案,分數由1、2、3、4、5 分,依據受訪者勾選後 的情況加總,分數越高的得分者表示對該社群特質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明顯,

得分愈低表示受訪者對該社群特質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不明顯。

四、攻擊行為量表變項:

攻擊行為量表包括主動攻擊與反應攻擊,主要是要探討社會人士、學生本身

是否有想從事攻擊行為的念頭。本量表是採用鄭曉楓(2001)「攻擊信念量表」

所修訂之「攻擊行為量表」,量表內容說明如下:

1.研究指標:

其將攻擊行為分為主動攻擊與反應攻擊二種指標。

2.指標意義:

(1)主動攻擊:指在從事網路活動中,會不會有想要去攻擊別人的想法。

(2)反應攻擊:指在從事網路活動中,遇到人家攻擊後,會不會有想攻擊回 去的做法或進行報復式的攻擊想法。

3.題目分佈:

由表3-4-3可以看出,攻擊行為量表分為主動攻擊及反應攻擊,「主動攻擊」

共有四題皆為正向題,分數愈高表示主動攻擊行為愈強烈;「反應攻擊」共有四 題皆為正向題,分數愈高表示反應攻擊行為愈強烈。

表3-4- 3 攻擊行為量表題目分佈表

分量表 題數 題號

主動攻擊 4 1、3、4、5 反應攻擊 4 2、6、7、8

4.計分方式:

全表共有8 題,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由受訪者在「完全不相符」、「大部 份不符」、「有點相符」、「大部份相符」、「完全相符」等五項選項中,由感受低 到高,去勾選跟自身狀況相同的答案,分數由1、2、3、4、5 分,依據受訪者 勾選後的情況加總,分數越高的得分者表示對該攻擊行為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 明顯,得分愈低表示受訪者對該攻擊行為的特徵方面表現的愈不明顯。

五、受網路霸凌變項:

受網路霸凌知覺量表包括了受個人資料網路霸凌之知覺、受個人關係網路霸 凌之知覺等。受網路霸凌反應包括了受網路霸凌之心理反應、受網路霸凌之行為 反應及受網路霸凌之反擊反應等。本量表是採用吳紋如(2005)「受霸凌知覺及 反應量表」所修訂之「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量表」,量表內容說明如下:

1.研究指標:

其將受網路霸凌知覺分成受個人資料及關係霸凌二種指標;受網路霸凌反應 分成受霸凌之心理反應、受霸凌之行為反應、受霸凌之反擊反應三種指標。

2.題目分佈:

由表3-4-4可以看出「受個人資料網路霸凌之知覺」共四題,若分數愈高則 受個人資料網路霸凌之知覺愈強烈;「受個人關係網路霸凌之知覺」共二題,分 數愈高則受個人關係網路霸凌之知覺愈強烈;「受網路霸凌之心理反應」共三題,

分數愈高則表示受網路霸淩之心理反應愈強烈;「受網路霸凌之行為反應」共三 題,分數愈高則表示受網路霸凌之行為反應愈強烈;「受網路霸凌之反擊反應」

真三題,分數愈高則表示受網路之反擊行為愈強烈。

表3-4- 4 「受霸凌知覺及反應量表」之題目分佈

分量表 題數 題號

受個人資料網路霸凌之知覺 4 1、2、3、4 受個人關係網路霸凌之知覺 2 5、6

受網路霸凌之心理反應 3 7、8、9 受網路霸凌之行為反應 3 10、11、12 受網路霸凌之反擊反應 3 13、14、15

3.計分方式:

全表共有15 題,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由受訪者在「完全不相符」、「大部 份不符」、「有點相符」、「大部份相符」、「完全相符」等五項選項中,由感受低 到高,去勾選跟自身狀況相同的答案,分數由1、2、3、4、5 分,依據受訪者 勾選後的情況加總,分數越高的得分者表示對該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的特徵 方面表現的愈明顯,得分愈低表示受訪者對該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的特徵方 面表現的愈不明顯。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