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討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13-1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的變數。

四、 不同教育程度之社會人士在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差異情形

在不同教育程度的社會人士對於受網路霸凌知覺並無顯著,對於社會人士 為何無顯著水準,我想以社會人士來說年紀較大,加上可能對於網路霸凌這個 新名詞也並不是很了解。

而在受網路霸凌反應中,社會人士對於此項皆不顯著,表示教育程度對於 受網路霸凌反應並非影響的變項。

五、 不同電腦熟悉程度之社會人士、學生在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差異情形 不同電腦熟悉程度的社會人士對於受網路霸凌知覺是無顯著的,所以社會 人士電腦程度不會影響受網路霸凌知覺,這跟所從事網路活動也有相關,因社 會人士電腦程度不論好壞,所從事大多以網路瀏覽及電子郵件為主,故受到霸 凌知覺的機會相對低。而學生在受網路霸凌知覺中電腦熟悉程度熟悉(平均數

=3.605)>電腦熟悉程度普通(平均數=3.336)>電腦熟悉程度不熟(平均數

=2.75),表示學生電腦程度好的人,受到網路霸凌知覺的敏銳度較高,也比較 有感覺,而電腦程度低的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被霸凌了。

在受網路霸凌反應中,社會人士與學生在此項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電腦 程度對於網路霸凌反應並非影響的變項。

六、 不同職業之社會人士在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差異情形

在職業方面,社會人士在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都未達顯著水準,所以不 同的職業在受網路霸凌不為其影響的變數,此點在文獻也無人探討。

七、 不同性別之社會人士、學生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不同性別之社會人士在主動攻擊行為呈顯著,男性(平均數=1.51)顯著性

>女性(平均數=1.25);反應攻擊也達顯著水準,男性(平均數=1.75)高於女 性(平均數=1.46),符合 Li(2006; Smith, 2006; Slonje, R. & Smith, P. K., 2008;

Aricak, Siyahhan, Uzunhasanoglu, Saribeyoglu, Ciplak, Yilmaz and Memmedov, 2008)男生從事網路霸凌比女生多,故男生比女生於網路上較有攻擊行為,Qing

Li(2005)「60%的網路受害者是女性,而超過 52%的男性是網路流氓」。而 學生的結果跟社會人士是相同的,其主動攻擊與反應攻擊都呈顯著,且男生也 較女生顯著。

八、 不同年齡之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在不同年齡分組的社會人士於主動攻擊是呈現顯著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有 提到,年紀愈大的人,友善性愈高,較不會有主動攻擊人的行為產生,於文獻 探討中有提到,但可能是工作壓力、競爭激烈,現在人的友善性並不隨著年紀 大而愈友善,且未婚的比例也增加,加上現在的人較聰明,依人格特質調查出 來以聰穎開放、神經質列居前二名,故於主動攻擊,反而年紀大的較有主動攻 擊的行為產生,勝過別的年齡層,也可能跟剛好面臨更年期,坐四望五的年紀,

情緒低落、易怒,故攻擊性也較強,第六組46~50 歲(平均數=1.8)>第一組 21~25 歲(平均數=1.693)>第四組 36~40 歲(平均數=1.419)>其它組別。

九、 不同婚姻關係之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不同婚姻關係的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並未產生顯著結果,此變項可能不為 影響攻擊行為的變項之一。

十、 不同教育程度之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不同教育程度之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沒有顯著反應。

十一、不同電腦熟悉程度之社會人士、學生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不同電腦熟悉程度之社會人士及學生在攻擊行為都未達顯著水準,也表示 此項可能不為影響攻擊行為的變數之一。

十二、不同職業之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差異情形

不同職業的社會人士在攻擊行為也未達顯著,表示職業可能不影響攻擊行 為,故不為影響攻擊行為的變數之一。

十三、社會人士、學生人格特質與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的相關分析

社會人士的人格特質對於受網路霸凌知覺有部份顯著,所以人格特質會影 響受網路霸凌知覺,而社會人士在受網路霸凌反應是都有顯著,不同的人格特

質對網路霸凌知覺的反應不同,像社會人士以神經質(平均數=2.481)>和善(平 均數2.130)>聰穎(平均數=2.025),所以神經質的人較有感覺,在問卷調查中,

社會人士出現三種較顯著人格特質,年紀愈大和善性愈高,外向性也愈低,故 有些人格特質可能都不會出現在成年人身上,但調查出來目前年紀愈大和善性 不見得會愈高,主要社會環境變遷,未婚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不像文獻所講的,

經過生育的年紀,人也變的愈和善,目前未婚的人數居多,故受到生育而變友 善的人愈低,加上工作壓力及競爭影響,某些以前所調查的研究結果,對於目 前的人格特質有所差異。而在受網路霸凌反應三種人格特質都有顯著,受到網 路霸凌大部份的人都會直接有所回應,包含心理的創傷或者有報復的心理等。

學生的人格特質對於受網路霸凌知覺未有顯著,這部份雖不顯著,但是不 見得學生就了解網路霸凌,或許是根本不知網路霸凌是什麼或者對網路霸凌的 常識不普及,而在受網路霸凌反應也有心理的反應,所以受到網路霸凌後的心 理創傷我覺得是未來所要研究的,國外學者對於此點也覺得這是未來心理學者 所要研究的議題,畢竟受到網路霸凌的創傷後,會不會對於網路有排斥感或者 日後產生想要報復的心態,也或者遇到比自已還要弱小的網友,即有攻擊別人 的行為產生,或想自殺、得憂鬱症等。

十四、社會人士、學生人格特質與攻擊行為的相關分析

社會人士人格特質與攻擊行為都呈顯著,主動攻擊社會人士神經(平均數

=1.567)>聰穎(平均數=1.402)>和善(平均數=1.304),反應攻擊神經(平均 數=1.814)>聰穎(平均數=1.611)>和善(平均數=1.473),且對此二種攻擊行 為神經>聰穎>和善,故人格特質於攻擊行為表示是很明顯的反應,神經質的人 所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比較大,也比較強烈,受到攻擊的反應也是相對強烈。

而學生人格特質與攻擊行為也是呈顯著,學生在人格特質比社會人士多一 種嚴謹,但因嚴謹僅1 人,比較不具代表性,主動攻擊嚴謹(平均數=2.25)>

聰穎(平均數=1.387)>神經(平均數=1.353)>和善(平均數=1.066)與反應 攻擊嚴謹(平均數=2.75)>聰穎(平均數=2.244)>神經(平均數=2.228)>和

善(平均數=1.765)皆呈顯著,人格嚴謹在主動攻擊與反應攻擊也非常的明顯,

表現比較強烈。但比較不一樣的是學生聰穎、神經的人格特質跟社會人士比較 是顛倒的,社會人士神經質表現的比較有主動攻擊及反應攻擊的行為,但學生 聰明的人比較有主動攻擊及反應攻擊行為勝過神經質的人。

十五、社會人士、學生社群特質與受網路霸凌知覺及反應的相關分析

社會人士與學生在社群特質與受網路霸凌知覺都無顯著關係,這跟所從事 網路活動有關,社會人士大多從事網路瀏覽及電子郵件,故與社群關係較為薄 弱,所以在社群特質中比較不會影響其受網路霸凌知覺,不受網路霸凌故也不 會有霸凌的反應產生。而學生在從事網路瀏覽外,其從事網路活動為互動通訊 軟體、線上遊戲較多,較有社群特質的環境,但在網路霸凌知覺中無顯著,在 受網路霸凌之行為反應其情感交流(平均數=2.101)>相互信任(平均數=1.778)

>友誼性交往(平均數=1.718)>匿名(平均數=1.631),表示在互動通訊軟體中 認識的人較多,較有情感互動,所以若發生網路霸凌在心理層面受到傷害的程 度也比較高,而匿名的較少,故大多的人在從事網路活動,與認識的人較多,

這點也是降低被網路霸凌的因素之一。

十六、社會人士、學生社群特質與攻擊行為的差異情形

社會人士的社群特質與主動攻擊行為呈顯著,主動攻擊其情感交流(平均 數=2)=相互信任(平均數=2)>匿名(平均數=1.388)>友誼性交往(平均數

=1.385),所以可看出大部份的社會人士在網路活動都為情感交流及相互信任居 多,故反而對攻擊行為產生顯著,比較會去了解跟自已情感上有交流的人在網 路上有攻擊行為,想要去知他在做什麼,或者盗用其帳號去了解他的行為,或 者因情感有所衝突而冒名使用其帳號發佈不好的消息等,這些行為在情感交流 比較顯著,再來就是朋友之間的互動,信任度愈高,比較有可能口角發生不愉 快在攻擊行為及反應也比較強烈,我想可能從事的網路活動也有影響。而學生 在社群特質與攻擊行為並無顯著。

十七、社會人士與學生比較

(一)、受網路霸凌之知覺

社會人士與學生比較,對於受個人關係之知覺產生顯著,所以在網路 上對於性的話題或攻擊此類的話語或嫌棄個人的關係上比較顯著,在社會 人士與學生對此點的反應都如此,在文獻中也有提到網路霸凌中對性提到 的比例也很高,或開此類的玩笑等都比較多。

(二)、受網路霸凌之反應

社會人士與學生的比較,對於受網路霸凌的反應都很顯著,故大家對 於受到網路霸凌大部份的人都會有所回應或反擊回去,也會受到內心的創 傷,在社會事件整理,也有人因為受到網路攻擊而產生離家出走、自殺、

患憂鬱症等,每個人所反應出來的大不相同,有些人會反擊但不見得當下 沒有受到傷害。

(三)、攻擊行為

在攻擊行為社會人士與學生也呈顯著的,大部份的人對於別人在網路 上的行為都會感到好奇,包括想了解人家的隱私,若有這方面的軟體可 用,我想太多數的人都會想要下載或去觀看人家的對話等。之前新聞不是 時而所聞,男朋友會想要知女朋友mail 交友等,偷看其 mail,導致翻臉,

而後做一連串的報復行為,這些都是攻擊行為。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