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試者對華人傳統節慶的體驗與瞭解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受試者對華人傳統節慶的體驗與瞭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本節對華語教學的意義

透過本研究,我們對於華裔青年使用華語頻率的範疇描繪出明確的輪廓,

因此在進行華語教學時,可針對華裔青年使用華語頻率範疇的差異,提供更適 合的教學內容。

以對象範疇為例,華裔青年使用華語的頻率較高,因此在這方面,可在教 材中進行較細緻的設計,也可多安排不同的華語母語使用者與學員溝通交談,

增加其交談對象的多樣性。

以地點與話題範疇為例,特別是話題部分,華裔青年最為生疏,如果我們 能適當補充與之相關的語言能力,華裔青年日後在地點、話題範疇中,應能提 高其運用華語的意願,使頻率與能力產生良性互動,進而有效提升華裔青年的 華語語言功能的學習成效。

第四節 受試者對華人傳統節慶的體驗與瞭解

傳統節慶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長輩透過各種儀軌、相應的傳說與 物品,代代傳承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在這樣的傳承中,語言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至語調的莊重與否,特有詞彙的使用,乃至過節的知識教導等等,即便是家 庭活動,也能運用大量正式程度較高的語碼形式,由此我們推論節慶熟悉程度 與語言功能知能有關。

在本節中我們發現,受試者的實驗組對傳統節慶的熟悉程度,與對華人的 態度成正相關(r=0.799, p=0.031),而第五節中也發現,實驗組的語言態度(含 華語與華人)在前測的平均數值上普遍比對照組高,顯示華裔青年對於華人傳 統節慶的熟悉程度與語言態度之間,彼此關係密切。24

24 「對傳統節慶的熟悉程度」是由「過節經驗」與「對年節的瞭解」兩項數據合併而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彬 (2008) 認為,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和民間信仰的濃縮形式,它聚集 了濃厚的民族文化精華。海外華人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記憶或回想,大多是通過 具體的文化行為實現。因此我們以華裔對傳統節日的熟悉程度,做為其華人文 化背景深淺之依據,並與華語使用頻率、華語能力、華語態度進行比較。

文化部分我們列舉了 7 個台灣人重視的傳統節慶,以受試者是否曾經驗該 節慶、是否瞭解該節慶的意義分別調查之。7 個節慶分別為中國年、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各項人次數值代表 11 名受試者中,

有多少人勾選該項目。例如「中國農曆年」項目中,「過節經驗」人次為 10,

代表 11 名受試者中有 10 人具有過農曆年的經驗。總計部分的百分比係以總人 次除以 77(11 人*7 個節日)。

上述調查內容表列如表格 5,以下分項說明之。

表格 5 傳統節日經驗與意義理解:正式研究受試者

節日內容 過節經驗 瞭解節日意義

人次 百分比 人次 百分比

1 中國農曆新年 10 90.91% 11 100.00%

2 元宵節 2 18.18% 5 45.45%

3 清明節 2 18.18% 3 27.27%

4 端午節 2 18.18% 6 54.55%

5 中元節 5 45.45% 1 9.09%

6 中秋節 5 45.45% 6 54.55%

7 冬至 0 0.00% 0 0.00%

總計 26 33.77% 32 41.56%

單位:人

一、數據描述:

(一)正式研究受試者:

1. 農曆新年與中秋節

受試者最熟悉的傳統節日是中國農曆新年,不但每個人都知道其意義,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 9 成受試者有具體的過節經驗。其次熟悉的過節經驗是中秋節,但值得注意 的是,有中秋節經驗的人還不到一半,與農曆新年有很大的差距。

2. 中元節

雖然體驗過中元節的受試者與中秋節一樣多,但多半不知道其意義,並且 經驗與意義之間比例相差甚多。比較特別的是,受試者瞭解各節日意義的比例 都比經驗高,唯獨中元節相反,而且其意義瞭解在 7 個節日中居次低地位。我 們推測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農曆新年與中元節剛好在紐澳的暑假、寒假期 間,受試者有機會隨家人返國探親,因而有機會體驗這兩個節慶。25只是相較 於新年與中秋節濃厚的家族凝聚氣氛,中元節則與宗教關係較為密切,其正式 的儀式主要在寺廟或法會中進行。從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得知,有宗教信仰者不 多,且以紐澳當地宗教為主,對海外華人而言中元節的意義則不是那麼重要。

但對國人而言,雖然中元節宗教色彩較深,然農曆七月舉凡房市、車市、婚紗 業、喜宴均呈現買氣下降的情形,許多家長也會告誡子女勿從事水上活動,這 些反應顯示中元節與農曆七月鬼月之說仍屬於常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3. 端午節與元宵節

端午節是傳統 3 大節之一,加上豐富的歷史傳說故事與民俗活動,受試者 很容易在家庭或與華人相關的場域中得知,是常見的華語教學素材。元宵節的 民俗活動也深具特色,而且算是農曆新年的一部分,因此約半數的受試者並不 陌生。但元宵節、端午節也許受限於當地物質條件,華人家庭難於應景,因此 缺乏體驗機會。

4. 清明節與冬至

清明節對受試者而言很陌生,曾體驗過的人不到 2 成,瞭解其意義的僅佔 2 成 7。至於冬至,全部的受試者都不知道這樣的節日。

從整體平均數來看,受試者傳統節日的體驗僅有 3 成 4,對節日意義的瞭

25紐澳地區的寒假從年中 6 月底到 8 月初,一般為 4 至 5 周。暑假一般是從前 1 年的 11 月底到 第 2 年的 2 月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解僅 4 成。華人最重視的 3 大節—新年、端午與中秋,海外華人也較為重視。

本研究透過相關分析,發現正式研究實驗組對年節的理解,與華語使用頻 率、華語語言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過節經驗則與華人態度為明顯的正相關。

數據分述如下:

對年節的理解 vs. 華語語言能力:r=0.841,p=0.018,為顯著的正相關。

過節經驗 vs. 對華人的態度:r=0.917,p=0.004,為顯著的正相關。

對年節的理解 vs. 華語使用頻率:r=0.885,p=0.008,為顯著的正相關。

本研究的 8 個假設,在此獲得了 3 個驗證,分別為第五點:受試者的華人 文化背景與華語能力成正相關;第六點:受試者的華人文化背景與語言態度成 正相關以及第七點:受試者的華人文化背景與華語使用頻率成正相關。

(二)初步研究受試者:

為進一步瞭解其他地區的華裔青年與傳統節日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初步研 究中 20 名美國華裔的受試者之統計結果表列於表格 6,以觀察紐澳與美國華裔 在這方面的表現是否一致。

表格 6 傳統節日經驗與意義理解:初步研究受試者

節日內容 過節經驗 瞭解節日意義

人次 百分比 人次 百分比

1 中國農曆新年 20 100.00% 19 95.00%

2 元宵節 7 35.00% 8 40.00%

3 清明節 1 5.00% 2 10.00%

4 端午節 7 35.00% 10 50.00%

5 中元節 1 5.00% 2 10.00%

6 中秋節 14 70.00% 12 60.00%

7 冬至 3 15.00% 2 10.00%

總計 53 37.86% 55 39.29%

單位: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華裔的文化背景(即對傳統節慶的熟悉度), 與華語語言能力、對華人的態度及華語使用頻率及呈正相關。我們依此邏輯做 出以下的推論:

海外移民生活或許不易維持傳統節慶的儀式,但家長在傳遞傳統節日的知 識時,或多或少必須運用華語,因此子女不但獲得了知識,也相對的增加了華 語使用的頻率,相對華語能力較佳,也有機會接觸正式程度較高的語碼,而華 裔青年對華人文化越熟悉,其對華人的刻板印象自然較好。

三、 華語教學上的建議:

一般華語教學中都會設計文化課程,而文化課程多半集中在應景食品品嚐、

傳統活動體驗。研究者認為,不妨將傳統節慶中的儀軌也納入設計中,進行語 調、詞彙、語法與交談互動機制的學習與操練,提供華裔青年更多機會接觸語 言功能的運用。

在七個傳統節日方面,研究者建議華語教師應重視清明節,因為清明節有 慎終追遠的意義,也是具體的華人宗族觀念的呈現,深具文化特色,而且清明 節有許多儀式與規矩,在這樣的情境中易於設計正式語言使用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