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另外一個房間──年輕女性的 Instagram 小天地

當問及使用的社群平台時,本文所募得的受訪者當中,每個人主要使用的 皆只有 Facebook 以及 Instagram,而七位受訪者接不約而同的約莫在 2016 至 2017 年間開始使用 Instagram,並且逐漸將社群媒體的使用移轉至 Instagram 之 上。這與emarketer 的調查結果20相符,其指出,高達34% 的美國年輕網友認為 Facebook 是「老人和爸媽在用的網站」,所以才會出現轉移至其他平台的現象。

即便是仍持續使用 Facebook 的年輕人,在參與度上,也出現了登入頻率變低、

停留時間變少等的現象。

我會使用這兩個不同的平臺原因,就是因為差在有沒有長輩啊。這是 很明顯的原因。我跟妳講,如果今天我爸媽開始用 IG,我就會用馬上 去用 Twitter 了。(受訪者 FO1,24 歲)

20 資料來源: https://www.emarketer.com/Article/Instagram-Snapchat-Adoption-Still-Surging-US-UK/1016369

46

如同受訪者FO1 在訪談中直白地闡述出自己轉移到 Instagram 上最大的主因,

即是因為觀眾的不同;她也不避諱地坦言自己為了要在社群平台上閃避「長 輩」的眼目,甚至為此願意為此不惜轉換到非自身日常使用的社群媒體Twitter 之上。 據此,Instagram 已成為年輕女性與長輩的數位素養落差而產生的鴻溝,

如此鴻溝也就成了她們的逃逸空間,在此處能夠不再顧及如此長輩等有權人 士,可釋放自己的憂鬱情緒,讓年輕女性暫時躲避權力眼光的「空間」

(space)。

其實我自己有發現,我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可能會有一點年齡差,在我 身邊,或是比我更小的人,基本上根本沒有人在用 Facebook。大家在 Social 的場合,先問的都是你有沒有 IG,不會問 Facebook。(受訪者 FS1,19 歲)

受訪者 FS1 也提及了千禧世代在社群媒體之間轉移的現象,更細微地觀察到同 儕之間,只有自己會使用 Facebook,認而其她與自己年齡相仿,或是比她年齡 更小的人,幾乎不使用 Facebook,而對於這件事,亦將它歸咎於「年齡差異」,

對此亦有莫名驕傲。「嗯……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少人用 FB),反正我在台灣 的朋友都沒有,但我非常驕傲,就會看,但我很少朋友會看 FB。」

(一)、她生活的延伸之小房間 1. 變相的工作場域

本研究當中的年輕女性也會將Instagram 這個網路空間,作為自己工作場域 和分享生活的延伸。

年輕女性的另外一個房間,在此更像是一個工作場合,因為受訪者 FO1 目 前正在創業當中;從事的是網路行銷方面,並無特定的上、下班時間,因此工 作或是日常生活皆在她的掌 控之中,在時 空並無特定的分野的狀況之下,

Instagram 於她而言,成為了自己另外一個工作場域的延伸。而這些本應於公領

47

域的回饋,卻在作為私領域的Instagram 當中出現,成為她分析行銷市場的資料 來源。

因為我是平面設計師,所以某方面來說也是訓練那個就是圖片配置的 某個工作的地方吧,讓我訓練我的圖感、平面設計的地方,然後本身 有在做社群媒體(行銷),所以我其實也帶有時候會測試 po 這不同東 西會收到的反應是什麼,因為這是我工作啊。(受訪者 FO1,24 歲)

2. 友誼維繫的空間

Instagram 同時也是年輕女性在繁忙之餘,與朋友聯繫溝通的管道。在無法 面對面分享自己近況的狀況之下,Instagram 成為了自己像朋友「報備」、更新 自己近況的空間。

就每次跟朋友見面時,她們都會問我最近在幹嘛,然後我就要解釋一 遍,會覺得很煩;然後我也很懶得解釋。我就想,那就一次都在

(Instagram)上面應該去交代清楚,然後你就知道我在幹嘛,就不會 再問了。就是可以讓我不用一直再解釋的一個工具。(受訪者 FO1,

24 歲)

如同 FO1 所述,她深感解釋自己的近況過於複雜,一一詳述瑣碎的日常也 讓她感到厭煩。這樣的方法也有效的傳達自己的日常,讓關心她的好友可以在 Instagram 當中獲悉她的近況,而不需要在聚會時耗費時間解釋。然而,在特定 的活動之後,這 些年輕女性 為了維持初 建立起的人際關係 ,則會有著發表 Instagram 貼文的行為,來聯繫彼此的感情。

有一些活動,或是有一些值得紀念的事情發生,就會覺得大家都在 發,所以可以多發一點沒有關係。(初訪,19 歲)

48

可能會因為一些重要活動而 po,我覺得大家都是在活動之後 po 這件 事沒有錯,而且這也是我自己的觀察。我以前也常常會在活動之後 po 文,可是現在我就覺得。這些東西跟我自己沒關係,但你就是要向大 家展現自己的投入。(受訪者 FS1,19 歲)

因為如果大家都在打營隊感謝文,那我就會跟著一起打。我覺得如果 不打,好像就沒有那麼有愛的感覺,你說有沒有發文其實沒有關係,

但你就是想要讓別人覺得自己就是有用心要和大家聯繫,用心經營人 際關係的方法,我在這個活動(過程)很快樂,我是真的很快樂。雖 然內心沒有澎湃,但會藉由發文去建立和他們的關係。(受訪者 FS3,20 歲)

年輕女性在此皆不約而同地提及了「大家」。她們認為,平時發表憂鬱情 緒貼文時需要多加節制,比起自己的憂鬱情緒,發表與活動相關的貼文,卻可 以被自己的追蹤者赦免,認為如此的感謝文在「大家」的眼中,再多都不嫌煩。

甚至受訪者FS3 更說明,礙於社交因素,縱使自己並沒有感到澎湃,團體亦無 強制規定發文,但她仍得默從,在活動之後和大家一起發表感謝文表示自己的 投入。由此可知,年輕女性在使用 Instagram 上,時常會因顧及他人,而影響 自己社群媒體的使用行為。

(二)、形象塑造的空間 1. 同儕面前的形象維持

在日常生活中,Instagram 已經成為現在年輕女性的常用社群媒體;多名年 輕女性受訪者皆有意識到Instagram 作為社群媒體,是一形象塑造的空間。

我覺得現在認識別人Instagram 就是他來認識你最重要的……,大家會 採取的方式,所以即使是我沒有那麼喜歡我還是得用。(受訪者 FS1,19 歲)

49

在此,受訪者FS1 的語氣更是耐人尋味,她深知這是外界認識她的平台,認為 這樣地交友方式膚淺難耐,卻也離不開這個署名著自己的空間。

為了經營自己在人前的形象,她們不得不居於Instagram;縱使厭惡,仍需 運用如此方式為自己塑造一特定的形象,因為知悉這是現時人際關係建立最快 速的方式。在受訪者FS1 言談之中,她亦時常提及「我發現我花太多時間在看 IG,我每次都告訴自己下一次不可以了,可是還是這樣。」,責怪自己花了太 多時間在經營自己的Instagram 之上,甚至產生了負罪感,也進一步表示,比起 使用Instagram,自己更「甘於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研究者自此也能夠感受到受訪者對於人們依循著Instagram 而瞭解自己的人 際關係所存在的矛盾,她們想要離開,卻又會不自覺地點開瀏覽。在線上的 Instagram 形象建立和線下的人際互動中不停地磨合成為他人眼中的前後一致,

亦在虛實之間不停徘徊游移著。

然而,受訪者FS1 自己認為 Instagram 的整體色調版面等,都會影響到自己 形象的展現,此也會特別維持一致的風格。

因為對我來說呢……這個東西(指 Instagram)裡面他人的存在感不是 很高,我 Po 東西基本是上我想它留在那裡,它是我的空間,只是你們

(指追蹤者)看得到而已。所以有時候,我還會回去編輯那些文章,

然後讓整體(色調)看起來是灰灰暗暗的樣子。(受訪者 FS1,19 歲)

受訪者 FS1 不僅會維持自己帳戶在特定色調,她也會在過後針對曾經發表 過的貼文,重新編輯。

再回去編輯喔……,是我覺得這樣寫、這樣 po 比較好,比較酷,我想 怎樣就怎樣啊,當然也是想要給人這樣酷酷的感覺。(受訪者 FS1,

20 歲)

50

這樣的回答亦如同初訪曾在訪談裡提及,自己會偶爾將帳戶關起來,而在那段 時間內,她會瀏覽檢視自己的所有貼文,「因為覺得過去的文章會讓別人從那 裡認識自己,我可能對人還是想要有一些保留。」

2. 營造給長輩的「乖乖牌」形象

而本篇研究當中,Instagram 和 Facebook 為年輕女性主要使用的社群平台,

她們更提出了,在有長輩的觀看之下,更會顧及自己在平台上面的一言一行,

如受訪者FS1 就如此表示:

就是使用上比較偏應酬性質吧,同事啊,或者一些長輩就會看妳(在 臉書上)的東西,但我又不能很做自己的 po 一些比較叛逆的東西,就 怕他們會不會擔心,或是過多的關心,我就覺得很不必要。像是如果 是 po CIGARRETE AFTER SEX(為美國知名樂團,台灣譯為事後菸)

的歌,特定長輩看到應該會馬上私訊我吧!或是阿姨們就會開始碎嘴,

然後我以前的一些以前的主管加入 fb,他們看到的東西就可能會影響 到他們看待我的專業。(受訪者FO1,24 歲)

若是出了差錯,便會在職場和家族當中落人話柄,更會受到過多的關心。甚至 就連張貼自己喜歡的歌曲,都要三思,在其上如履薄冰;即使只是樂團名稱當 中帶著菸和性等字眼,都會被放大檢視,與叛逆的形象相連結。不僅如此,她 也在言談中提及了自己曾經目睹因為與教會長輩的價值觀衝突,而使虔誠形象 破滅的案例:

像是我之前看過,就是本來在教會裡面,同工21其實要找 AAA(化 名,研究者和 FO1 的共同好友),但就是他去參加同志遊行,教會也

21同工: 基督徒彼此相稱一同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夥伴。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90%8C%E5%B7%A5

51

就不讓他(參與)同工了。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想在長輩面前塑造一個 乖乖牌、乖孩子,然後外面人緣很好的樣子。(受訪者 FO1,24 歲)

在意識到嚴重性之後,為了避免自己在教會當中無法繼續同工,她進而避免自

在意識到嚴重性之後,為了避免自己在教會當中無法繼續同工,她進而避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