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文獻所述,本文所關注的研究問題如下所列;並且將根據以下的研究問題,

擬定訪談問題。

(一)年輕女性是否能夠藉著社群媒體之憂鬱揭露行為而得到心理支持?

(二)年輕女性在自我揭露過後之回饋如何會影響其刪文行為?其又如何看待 回饋?

(三)當年輕女性如何看待社群媒體中的好友?當面臨好友觀看、檢視其負面 貼文時,如何發展出自己書寫憂鬱之發文策略?(如刪文、典藏、設隱 私等限制好友觀看的方法)

1. 社群媒體的使用情形

(1). 妳目前有使用哪些社群媒體的帳號?使用不同平台的原因為何?

(2). 妳的社群媒體當中的好友和追蹤者皆是從何認識?是否在接受邀請 和同意追蹤時會有不同的條件進行篩選?

(3). 對妳來說社群媒體是個怎樣的空間?在不同平台之間,使用上有著 如何的區別?

(4). 妳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功能為何?

33

(5). 是什麼動機會促使妳更新社群媒體近況?更新的內容及頻率為何?

過去與現在有是否有別嗎?

2. 憂鬱情緒貼文的發表與線上回饋

(1). 在發表憂鬱情緒之時,妳是否會考慮到好友的檢視和觀看?這些觀 看如何影響妳發表憂鬱情緒貼文?

(2). 妳如何設定憂鬱情緒貼文的隱私權限?會有什麼特殊原因而使妳調 整嗎?請詳述。

(3). 妳公開、典藏或是了甚麼貼文內容?能否詳述這些情緒貼文的內容 和事件?妳在書寫的當下是否會期待與好友有線上的互動?

(4). 當下的情緒是否能夠藉著可以藉著書寫的過程而得到釋放?

(5). 發表前,妳是否會檢視自己書寫的內容?預想期望得到的回應?發 表後是否還會反覆自己的所書寫的內容?為什麼?

(6). 書寫之後期待接收到其他人的回饋嗎?來自他人的回饋會帶給妳什 麼樣的感受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 線下與社群網站上好友的互動情況

(1). 在發表貼文後,如何看待線下好友對於情緒貼文的詢問?若有此經 驗,請談談當時發生的情境。

(2). 當被詢問到情緒貼文時,妳如何會有何種感受?回應?妳與對方的 關係為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互動?

4. 如何處理貼文之後所帶來的回饋

(1). 發現憂鬱情緒會引來更多注目之後,妳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有因此 改變嗎?請試著說明。

(2). 使用社群媒體時,有讓妳覺得一舉一動都被社群媒體上好友觀看和 監視的感覺或經驗嗎?請試著說明。

(3). 他人的回饋是否曾和憂鬱情緒內容有所抵觸?或是詢問使你感到不 舒服?請試著說明。

34

(4). 妳是否聽聞來自他人對情緒貼文的探討?妳怎麼因應他人對貼文解 讀? 他人的解讀是否會造成妳的不便?若有,會是什麼樣的不便?

請詳述之。

5. 憂鬱貼文後續的處理

(1). 他人針對貼文給予的回饋如何影響你調節貼文的能見度?

(2). 他人針對貼文給予的回饋如何影響妳憂鬱情緒貼文的實踐?頻率和 貼文的內容產生什麼改變?

如第一章所述,本研究所指涉的研究對象乃為「年輕女性」。而根據資策 會於 2017 年對全台進行的統計顯示,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 FIND 團隊,

公布的一份國人社群網站使用行為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18-24 歲的年輕女性,

於 Facebook、LINE、YouTube、PTT、Instagram 以及 Dcard 的註冊率相對其他 族群校高,特別是經濟獨立但未婚的女性。於此年齡層之女性,因著面臨性別、

升學以及未來方向之因素,容易遭受衝突所導致的憂鬱,也因著數位原生的關 係,具備了媒介素養也深諳社群媒體之功能。於此,更能夠開闢出屬於自我的 憂鬱貼文實踐,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貼文的策略可能更多變。

圖3-1:各年齡層擁有社群網站帳號比例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2016H2)17

17 資料來源:http://www.freepik.com/free-vector/nice-genealogical-tree-in-flat-design_1050960.htm

35

(一)習慣使用社群媒體的18-24 歲年輕女性

(二)具有憂鬱情緒之年輕女性並慣於使用其書寫

(三)具有經常性的刪文經驗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採取質化研究取向進行資料的分析及蒐集。徵求多位 社群媒體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同時參照分析研究對象之社群媒體發文交互 論證。 並且採 取立 意抽樣 (purposive sampling)及滾雪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自研究者私人之社群媒體徵求到六位具憂鬱傾向之社群媒體使用 者,於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間內,進行每人 40 至 60 分鐘的深度訪談。

並以半結構的訪談大綱,對六位具有憂鬱貼文實踐並且事後刪除的女性受訪者 進行深度訪談,獲得受訪者對自己憂鬱書寫之過程描述及社群網路空間書寫的 經驗敘說,之後將訪談內容轉謄為逐字稿。將受訪者敘說的內容作資料分析,

再以分析完成的敘說資料,爬梳受訪者於社群媒體上之貼文實踐。然而,因研 究者在研究期間因著交換之緣故,有部分受訪者是透過線上訪談,以視訊或是 網路電話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