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之,若是可以侃侃而談的,那就會「發文之後,再去找別人談……因為我覺 得他(指傾訴對象)會理解我。」(受訪者 FS3,20 歲)像是前導一般,深怕 驚擾對方,才會在Instagram 上面先發表貼文,隨後再自己前往傾訴,以免顯得 過於堂而皇之。

三、 憂鬱情緒的排解——刪文動機

在第三節要探討的是,刪文的行為對年輕女性來說,亦是一種可以排解憂 鬱情緒的行為,無論內容消極與否和講述的內容,全然無需動機和理由,只是 抱持著「就想刪文」的想法,如此行就能獲得情緒上的淨化。而有時候,年輕 女性的刪文是一種逃避,假裝沒有事情發生,但多數時候,是為了抵擋來自權 力人士的探問,如此時候,在發文時年輕女性皆認為「這是因為沒有預期會被 詢問」,只是不想被來自工作職場和家中長輩探問而刪除,並非要顧及他人什 麼樣的眼光。

(一)、逃避監視的眼光

而在工作職場中,受訪者FS2 表示,自己的憂鬱情緒一旦在社群媒體 曝了光,讓學生察覺,也會為她在職場上帶來困擾:

60

是自己是做學生輔導,然後自己已經儘量不把工作帶到私人社群媒體 上面,可是自己的工作跟學生私底下心情分享,還是會多少間接讓學 生知道,她們可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知道妳心情不好,學生反應 的話,上級也會知道,也會被抓去約談。(受訪者 FO2,24 歲)

儘管學生並不是直接上級長官,但透過平常共同活動,都有可能會因為帶到相 同的學生而有了交集,長官因此可從其探詢自己的工作狀況,而先前對學生的 憂鬱情緒表露就會讓自己面臨上司的責備和訓斥:

這圈子很小,複雜又很密集,你的學生可能也是某個上司在營會中的 學生,不小心帶到了也沒辦法,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份。但我的上司 真的很敏感,就只是單純發一張照片說:「可以不要再叮了嘛!」我在 講的是蚊子!可是隔天我的主管就跟我說:「你怎麼了,是誰在盯 妳?」,我說:「沒有啊,就是一直被咬而已。」超可怕!就是……大 家在營會中會發瘋……。或是我有時候也會發文,可能是一些心情書 寫,比如說工作了一年,提到工作上的挫折啊,但是我到最後都還是 會轉過來,就說很感謝上帝。可是就有學生問我說,怎麼會發生這種 事,想跟我聊天。噢!有點可怕。就有學生來問我說,受訪者 FS2 是 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會這麼難過?我就會覺得有點困難,因為沒 辦法說,又被察覺。對方是學生,你應該是一個照顧者,對方是被照 顧的,怎麼可能跟她說,所以怕這種狀況發生,這種文章會刪掉或是 不要發了,多麻煩的。(受訪者 FO2)

最讓受訪者FO2 備感壓力的,是她必須兢兢業業地面對自己的工作,時常有著 腹背受敵的感覺。她在 Instagram 上面的貼文,字字句句都會被當成證物一樣 被反覆思量。就連充滿感恩之情的工作週年紀念文章,都被理解成是太過多愁 善感的表徵,讓學生常對她有著情緒不佳的觀感,為此她也深怕學生因此向上 司透露。僅僅是感恩文當中的一絲絲挫折,都能夠成為自己是有著負面思想的 人。

61

(二)、因憂鬱情緒而產生的刪文行為

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她們皆說,自己不需要任何的原因和理由就會刪文,

那些都是很單純的「想刪」。

刪文的話,有時候就是感覺很的莫名憂鬱,也不需要任何事件,憂愁 的時候就想刪。(受訪者 FS3,20 歲)

研究者隨後追問刪除的文章是什麼類型時,初訪對此回達,「有紀念意義 的事情或活動不會。」也接著說,「就是跟整理房間的道理一樣,所以刪 掉貼文,改變一些看得到的東西,心情就會比較排解。」然而,受訪者 FS3 則表示,「不論什麼都想刪。」

初訪在此也有不同的刪文動機,她說自己身處無緣由地陷於憂鬱情緒時,

那時候若是不想與人分享,就會點開自己的Instagram,「進行一個大掃除的工 作」。初訪身在憂鬱情緒,會選擇刪除所有憂鬱的自己。這是為了讓自己好起 來,而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從那些憂鬱文開始,因為就很像是有缺陷的自 己。」因爲她說,「我不忍看這樣的自己」。就如同站在憂鬱情緒的霧霾之 中,刪除自己有過的憂鬱情緒。

「想刪」這樣的回答,也呼應到本篇的推論,同時亦是Ryan & Deci

(2000)所說的「走過場」。年輕女性在發表情緒貼文當下,預期會得到正向 的回饋,藉此得到心理支持;但當滿足未果之時,那麼年輕女性這樣的刪文行 為,僅是一種「走過場」。 在此,「刪文」成為了一種過渡憂鬱情緒的手段。

62

(三)、正負回饋的力量 1. 人際的外在回饋

來自外在的回饋同時也是造成年輕女性刪文的動機。

因為我到後來就是真的覺得,我打一大堆也沒法解決事情。我知道,

我打一大堆,可是我心情可能會好一點,爽快一點。可是我又擔心,

但這也是我的情緒,我雖然當下有好一點,我整理出來的憤怒完,之 後就在我社區媒體上面,屬於我的小房間,可是空間還有其他人,好 像我還要照顧別人情緒,我覺得太累了。然後就這樣判斷了,我算心 情會好,發出去了才買的爽,然後有人按讚,那就很棒,可是越多人 按讚我就會越不安,開始害怕他們會不會真的那樣想我。當你已經如 此想的時候,有一個人真的來問你是不是這樣的時候,妳(指受訪者 本身)的恐慌臨界點就到了,你就會回去把文刪掉。(受訪者 FO2,24 歲)

受訪者FO2 表示,自己其實不只一次如此這樣做:她總是在一口氣將所有情緒 事件和感受書寫下來之後發表,在這之前她認為當下已經思考周全,不會有任 何不如預期的回饋,但最後還是因為他人一句問候,轉頭就把貼文刪除。年輕 女性在此,不能只乘著緩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的一時渴望,還要應付外界的問候 等等,都是將她們逼近自己恐慌臨界值的行為。而受訪者FO1 則是因為意識到 自己在發表憂鬱情緒貼文時,會在線下的人際關係中造成影響,但在瞭解來自 外界的「注目眼光」時,發表憂鬱情緒的操作它變更加小心謹慎地使用,而這 一切也只希望可以獲得一場良好且妥善的溝通,來消除自己的憂鬱情緒而已:

要讓大家都有臺階下嘛!不會把事情打到很絕,就會考慮到周線下的 關係,也就是考慮到現實狀況了考慮到現實狀況。越來越多人關注,

突然發現貼文很有影響力,所以我知道很多人在看,所以就變成這篇 很有影響力,但我不想要,我也很緊張發出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所

63

以我就會好好使用這個影響。那你憂鬱情緒怎麼辦,如果你沒有辦法 溝通的話,就一定要刪掉啊。(受訪者 FO1,24 歲)

這樣的貼文都不為久留。年輕女性甚至為此感到精神緊繃,要釋放內心感受,

還得顧及外在眼光,就算當下憂鬱情緒稍有舒緩,往往在真實的外在回饋出現 時,而又產生了欲立即刪文的衝動。

而另外一種來自外在的反饋,便是Instagram 貼文的按讚數以及回應。這也 是年輕女性刪文與否的最大考量之一。

一小時以內也都有可能。時間不同的最大原因就是,有沒有人回應,

會不會刪文這件事情就是有用按讚取決的。如果說那個那一篇文,有 人按讚,而且還不少人,或是有人下面有人提出一下他的看法,那我 可能我就會再等個一、兩天看看,若是後來有人持相反的想法,沒有 站在同理我的感受的那一種,我可能就會刪文。(研究者問:為什 麼?)因為我還滿在意那個按讚數,這就是如果有人按讚時候,就有 人會看到。(研究者問:如果他們不知道在說什麼怎麼辦?)我覺得 他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沒有差,只要按讚就會讓我得到一種正增強,

從按讚數裡面得到我就會得到一種快感,心裡就覺得很爽這樣。就我 知道還是有人會看到,即便他不知道我到底在說什麼事情。(受訪者 FO2,24 歲)

其實年輕女性多半在決定刪文時,還會再觀察貼文所收到的回應,若是按讚數 多,或是有人給予正向的回饋,甚至為此願意暫時取消刪文的想法。另外,按 讚數更是勝過於對方來關心瞭解。受訪者 FO2 即是如此,她會默然地觀察貼文,

若有負面回饋出現,那便會果斷執行刪文。受訪者 FS4 和 FS3 亦有著相同的論 述。「嗯。通常都是沒給回應的,我就會把刪掉,有給予回應的我就會留著。」

(受訪者 FS4,22 歲)以及如果都沒有人回的話,我就會把它刪掉。」(受 訪者 FS3,20 歲)

64

年輕女性雖然會從當中得到正增強而感到欣慰,但按讚數的過與不及都會 造成影響。如初訪甚至因此感到誠惶誠恐:「如果讚數越來越多也要刪掉,就 算與人無關,但會被臆測,所以刪掉。」

2. 無法共鳴的負向回饋

我自己不喜歡被人關心,也不想被問,可是還是會想要打出來。但後期就 勢必有人來關心我,不會想要再說這麼詳盡,只會想要被自己想要關心的 人關心,其他人就是虛應一下。不會完全不講,就大略講,意思意思。後 面一定會補一句:「哎唷,沒事啦!」(初訪,19 歲)

年輕女性渴望將憂鬱情緒抒發出來,但在「回應過度的關心」以及「維持 人際關係的權衡」之下,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沒事」。受訪者 FS3(20 歲)

亦是如此,「就笑笑帶過,或是我就覺得過了,就說「沒事」,不會多講了。」

年輕女性為此深刻感到厭倦,但為了不破壞彼此關係,還是會針對問題回 應,只是最後一定要確認別人知道自己已經脫離憂鬱情緒的陰霾,以免收到更

年輕女性為此深刻感到厭倦,但為了不破壞彼此關係,還是會針對問題回 應,只是最後一定要確認別人知道自己已經脫離憂鬱情緒的陰霾,以免收到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