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年輕女性的情緒逃逸路線——典藏以及摯友圈

在第三節中,本文提及負面回饋會造成年輕女性刪文等行為;而第四節則 將深入探討年輕女性是如何從因應這些回饋之中,生成屬於每個個體之間不同 的憂鬱情緒逃逸策略。

(一)、「讓情緒重新開始」——典藏的情緒效果

對於受訪者FS3 來說,典藏除了能夠「當下覺得情緒不好,就想要一次典 藏很多文,心情就會好一點。」或是懷抱著可以被關心的期望:

對你來說這些憂鬱,就是莫名的情緒,這種情緒當然很多時候是(只 有)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當我處在這種憂鬱情緒的時候,又不 想要讓別人知道,所以就默默典藏掉很多文章,想要引起別人注意的 事。(受訪者 FS3,20 歲)

有一個原因是,我想重新來過,就是都是重新開始的感覺。(受訪者 FS3,20 歲)

而這些也呼應到她和受訪者FS4 所說的,認為是自己太常如此,所以不再多琢 磨在情緒事件之上,轉而是將自己版面已有的貼文大量典藏,進而舒緩自己的 憂鬱情緒。受訪者FS3 則認為,如此一來能夠幫助自己「重新開始」。

(二)、「我自己看得懂就好」——修飾再修飾

大部分的年輕女性在長期發表憂鬱貼文之後,都漸漸地明白什麼樣的內文 會吸引到過多的注目和關心,時常也對回饋感到難以招架。也因此,她們有著 自己獨具一格的表達方式,讓憂鬱情緒寄託在貼文當中,它可以是一張毫無意 義的照片、艱澀難懂地文字、一張面無表情的表情符號(emoji),或是圖文不 符地各式搭配組合⋯⋯。即便是別人都無法從貼文當中獲悉她的狀況,她們亦 覺得無所謂,這正是她們想要的距離,不必被放大檢視,也不被他人看清自己 情緒的起伏跌宕,而就不想被看清這點,年輕女性皆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68

受訪者FO2 詳述了自己從過往到現在,自己的憂鬱貼文時間有著如何的轉 變:

我現在比較少刪文的原因是我就算已經有點像是進化,就是我可以發 看起來很無關緊要的貼文吧!(研究者問像是?)像是我有幾篇文,

上面就都會是一個 emoji,是一個笑臉,然後充滿愛心的。因為大家都 知道我很愛貓,所以發這種的,但是我那時候心情沒有很好,壓力很 大。(研究者問為什麼不給註解?)已經演變成是一種連寫都不想 寫,然後就不用刪文了。其實有什麼好開心的,我其實都是都是貓咪 的文。那些心情都不是很好,佯裝快樂啦,可是我呢……,就是發,

但就可能(註解)連寫都沒寫。(受訪者 FO2,24 歲)

受訪者FO2 說出了「佯裝快樂」四個字,她已經熟悉了如何閃躲中人追逐著她 憂鬱情緒的目光。她不給予評論,不對影像多加解釋。她提及,悲憤至極時,

「我上面又放了一個大便,就表示我心情不是很好。」(受訪者 FO2,24 歲)

就是她給予的最大提示。不再說出自己的悲傷,將發文視為一種儀式。她知曉 別人視她為「貓奴」,因此發表愛貓療癒的照片根本無傷大雅,這就是她所說 的,「我當下真的很想做一件事情,一種讓自己覺得好一點儀式。(受訪者 FO2,24 歲)她深知在這之後,自己便已經施行了一場讓自己好一點的儀式了;

如若他人不懂,那正合所望,既不需要耗費精力和時間回應和解釋,亦無需再 回頭張望了。

受訪者FS3 此時面臨到的又不只是同儕。她嚴肅地說起,如若不幸被公司 的人駭進自己的帳戶。因此被問及如果真的要發的時候,她如此地說明:「修 飾再修飾。因為公司都會看到,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弱點展示給別人看。」(受 訪者 FS3,20 歲)或是如同先前所提,受訪者FS3 和 FS4 皆另外一個「小 帳」,轉移憂鬱情緒的陣地。

69

而受訪者FO1 和 FS3 都選擇「引述他人的話」,來掩埋自己的憂鬱情緒:

還有時候會 po 長文,就是引述別人的話或是聖經經文。就是完全沒有 想要表示出自己的想法,但想要表達憂鬱情緒,又不想要別人發現自 己身處憂鬱情緒,因為我太常喊了。(受訪者 FS3,20 歲)

比如說有時候跟同事之間有摩擦,然後或去跟客戶討論,我不是會因 為單一事件 po 文的人,我會累積很多然後一次噴發,才會 po 這些情 緒貼文。(研究者問那貼文大概是什麼樣子?)我好像就是找了一張 女生的圖,大概就在講說,呃……,你難道不知道我就是一個,就是 bitch 嗎?噢!或是有一次,我就 po 了一首很搖滾的歌曲,然後就是 寫說,「我最大失敗就是我從來沒有讓你失望過。」就是諸如此類 的,我個人不會講說我怎樣,但我就是引述別的東西,然後來抒發自 己的情緒。(受訪者 FO1,24 歲)

兩者雖然引述他人的話,但或許是忍受憂鬱情緒程度或是情緒事件對個人 影響不同,研究者發現受訪者FO1 是情緒積累過後,用一句話反擊打擊自己的 現實,而受訪者FS3 則是認為自己已經有了太常喊的標籤,才引述別人的話,

如同躲在他人的背後,就能夠假裝不是自己一樣,以如此方式書寫情緒。

「我會修飾,悲傷的情緒轉換成可以引起共鳴,……,你讀了會有共 感。」(初訪,19 歲)如先前所提,初訪雖然說明目的是為了要引起共感,但 在引起共感的貼文撰寫和鋪陳時,皆是一連串用字的斟酌。她雖然表明情緒得 以藉此抒發,但好似自我的抒發並不是重點,達到群眾的共鳴才是證明自己憂 鬱情緒有存在價值的事情。而這點也是其他年輕女性在接受他人給予正向回饋 時,獲得安慰的情緒效果一般相同。

70

(三)、「你們才知道我在說什麼」——轉移到摯友圈

除了將文字修飾之外,本文當中所訪問的年輕女性都表示,在Instagram 上 面,還會增設摯友圈,即是在追蹤者中劃分不同的隱私權限,只有特定的摯友 才能夠看見自己的「摯友貼文」:

(研究者問那更隱晦的去發文的方式是?)直接移到摯友,嗯……,

這些我都只會讓幾個朋友去看。不管他們會不會來安慰我,我發那些 只發給特定朋友,他們平時會看。就算沒有我也會猜測他們會有,…

…,就算沒有來問,也會比較安心啦!因為她們都知道我會這樣(受 訪者 FS3,20 歲)

年輕女性對於這樣的發文行為甚至感到「安心」,好似發表於摯友圈的貼 文,既不需要營造特定形象,或是一字一句都膽戰心驚地刪修;受訪者 FS3(20 歲)更直白地說明,自己是「喊太多了」:

因為自己喊多了,所以大家都習以為常而感到更難受,另一方面是,

朋友的影響,他從來不發負面文,所以勵志不再這樣發文。真的快要 承受不住的時候,就直接在放在摯友文,讓特定的人看就好了。(受 訪者 FS3,20 歲)

但就算到了摯友圈,對受訪者FS4 來說,卻還是沒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對我來說,它像是一種求救訊號,如果有人看到,那就來救救我。可 是我又不想要……,就是陷入別人對我的……我的形象討論,所以我 也為了救自己,不要陷入那樣的討論,陷入這樣的負面的形象當中,

所以我又會立馬把那個貼文典藏起來。但我很希望有人來問我,就是 哪怕問一下「你怎麼了」都行。但是我自己太常發出這樣的求救訊號 了,但它都是很真實的……。(受訪者 FS4,22 歲)

71

反而因為是摯友圈當中,都是與她親近好朋友,所以更擔心好友會如何看待她 的憂鬱情緒,恐懼摯友對其總是憂鬱情緒的探討:

我的摯友一直都在變動,因為有些摯友不是真的摯友,只是活動或是 社團那些每個星期會見面的人,有過一兩次很深入的談話。但後來就 發現,好像也不太熟,怕他們講話,就默默移除。(受訪者 FS4,22 歲)

名單上面的人也會隨著和跟那個人近期的狀況而不一樣。可能最近突 然跟某個的朋友見面,但我過了一陣子過三個月之後突然沒有那麼親 近了,或是那種曾經很要好,又很難見到的朋友會加進來,可是可能 過幾個月後都沒有再互動,我就把對方刪掉了。(受訪者 FS3,20 歲)

據此,即使這些事因為信任而設立的摯友圈,還是會隨著年輕女性內心的罣 礙,諸如害怕對方不理解、或是不再有更進一步的互動等,而將對方自摯友名 單上移除。

無論是來自追蹤者,還是摯友圈,有權或是無權,年輕女性都竭盡所能地 在憂鬱情緒的發表上面有所顧慮,從開設帳戶開始,一直到養成自己對於情緒 發表的行為模式,長年的歷程也讓她們感受到自身被賦予的社會角色應是什麼 樣貌。在訪談中,她們也不吝於說出自己身處的角色面臨何種外界對於其的企 盼,又或者是她們內化於內的自我要求。

初訪也因為自己是在求學路上一路自明星高中升上第一志願的原因,有著這樣 的以下的看法:

72

可能我不想被覺得是個愚蠢,沒有文化涵養的人,書讀那麼多,大家 眼裡就是很理性,很有知識,很會思考的人,怎麼會說出這種話,我 不想被誤會成這樣。(初訪,19 歲)

初訪認為學歷等外在的條件也隱約地限制著自己發表憂鬱情緒的貼文。而受訪 者FO2 則坦誠且詳盡地解她身為長女,總是會負著家中的期待:

(研究者問,認為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跟我的家庭有關係的,我 跟我妹妹很不一樣,嗯……,就是我跟我妹吧,如果講得直接一點的 話,有點像是我就是一個人生勝利組。考高中、大學的時候都很順 利,都是我想要的;但剛好我妹妹就是相反,她都是很辛苦的,考上 高中,大學就也是顛顛簸簸的,就是這種差異。然後我媽對我的期待 就會比較高一點,所以我就會覺得,嗯……,不能有怠惰嗎。或者說

(研究者問,認為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跟我的家庭有關係的,我 跟我妹妹很不一樣,嗯……,就是我跟我妹吧,如果講得直接一點的 話,有點像是我就是一個人生勝利組。考高中、大學的時候都很順 利,都是我想要的;但剛好我妹妹就是相反,她都是很辛苦的,考上 高中,大學就也是顛顛簸簸的,就是這種差異。然後我媽對我的期待 就會比較高一點,所以我就會覺得,嗯……,不能有怠惰嗎。或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