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行政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四、 台北市行政區

(一)台北市的由來

台北起源於光緒元年,由沈襟禎奏請朝延批准設立的,主要是強化台灣北部 海防,當時命名為台北府,是因其地理位置處台灣北部,故稱之,管轄範圍 包括宜蘭、淡水、新竹三個區域。成立之後,官民合作築起五大城門,並陸 續完成護城牆和護城河之工程,於清光緒十年(1884 年)大抵完工。

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原本規劃將台灣府設置在台中,他認為台灣府在台 中,往南到台南、往北到台北,皆十分方便。但第三任巡撫邵友凍認為台灣 府(台中)尚未建設完成,且中部大溪較多,又欠缺橋梁建設,故奏請朝延將台 灣府遷至台北,自此,台灣首府便設立於台北。

台灣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因甲午戰爭戰敗,台灣被割讓予日本,日本政 府擇在台北設立台灣總督府,作為治理台灣的行政中心。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同年歸還台灣予國民政府。

民國三十八年(1949 年)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原在大陸的中央機構陸續遷入台 灣的台北市,當時設立於台北市的台灣省政府辦公廳,也陸續轉給中央政府 單位使用。而台灣省政府則在民國四十六年(1957 年)正式遷入南投中新興村。

台北市,因國民政府撤退移入大量人口,造成人口數激增至一百二十四萬九 干餘人,合乎「直轄市組織法」第三條規定的三要件:「一、首都、二、人口 百萬以上。三、政治、經濟、文化有特殊情形者。」(洪英聖,1999),於民國 五十六年(1967 年)七月一日改制為「直轄市」。

同時,台北市合併北投、士林、內湖、南港、景美、木柵等鄉鎮區,將行政 區擴增至 16 個市轄區。台北市升格直轄市之後,擴大面積為 272.14 平分公里;

人口則由一百二十四萬九千一百四十五人,變成一百五十六萬零八十八人(洪 英聖,1999)。

民國七十九(1990 年)又重新劃分市轄區,整併為現行 12 行政區,首先以中山、

大同為中區;往西則有中正、萬華兩區;走到南區包括了大安、松山、信義、

文山;南港、內湖為東區;士林、北投是北區。截至民國一零四年(2015 年) 十一月,市民人口是己達二百七拾萬八百零九人。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設立

網站,提供相關市民所需之資訊;各行政區亦建立網站,介紹行政區內之歷

區」,寓世界大同。民國 79 年(1990 年)行政區重劃,合併建成區、延平區、

大同區,又於區內有孔廟及大同路(現大同街),紀念「孔子天下大同之精神」

及「國父世界大同之理念」,故留名為「大同」。 3.大安

大安是由「大安庄」易名而來;而「大安庄」則是源於乾隆年間的「大灣 庄」,但此名的由來卻有兩種說法,一是庄內有半月彎形狀的水埤;另一說 法是水圳經過一個大轉彎,該處稱為大灣庄,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與水相 關。

本區未開發之前,平埔族稱本區 Tagalan,其音為「大佳臘」或「大加帆」,

代表「沼澤區」的意思。

從沼澤區變為黃金田,必須歸功開墾祖先郭錫瑠的堅持,他歷經二十年完 成大型水利設備「青潭大圳」灌溉土地發展農業,雖然在乾隆三十年(1765 年)毀於山洪,不到五年的使用期,造成郭錫瑠仰鬱而終。其子郭元芬越挫 越勇,研究失敗之處並修正,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重新通水灌溉'造就 昔日榮景。

至於,「大灣庄」改為「大安庄」,則是在說此區為泉州府安溪移民之緊落,

故取意為「偉大的安溪」;另一說法是,道光年間,因閩南漳州板橋林本興 一族所興建大安圳,而改名為大安庄。

4.松山

松山區附近有四獸山、拇指山、筆架山等綿亙橫,並有基隆河流過,是平 埔族打獵捕魚及居住的區域,因此平埔族稱松山為 Malysykaw」社,代表「河 流彎曲之處」。

泉州人沈用到此地定居開墾和建立庄落,便以閩南語發音稱之「貓里錫口 社」清嘉慶 20 年(1815 年)地方仕紳認為有動物名不雅,故刪去貓里,改稱 錫口。日據時代,日本人卻認為錫口發音不雅,決定更名為松山,因為該 區景色有與日本四國的松山(Matsuyama)相似。

5.信義

民國 79 年(1990 年),在松山、大安兩區割地促成下,誕生了信義區,雖是 台北市資歷最淺區域,卻是目前台北重要金融區域。當初建區即以發展金 融業為目標,該計畫在信義路兩邊發展,建設為金融、政治、商業中心,

稱之「信義計畫」,最後該區也就以此計劃為區名。

6.文山

木柵、景美,原屬台北縣深坑鄉,後拆開為木柵鄉、景美鎮兩區,現在則 將木柵、景美劃入台北市,並更名為「文山區」。

「文山」經過四次名字變動,最初稱「拳頭母山」,因該區與新北市深坑區 間有座山,山頭幾個緩丘凹凸排列像握拳形狀,依照閩南語方言說:握拳 形狀如「母」字形(Kun-Tau-Bo-Swang),故稱之;乾隆年間簡稱「拳頭山」;

道光年間更簡化,稱「拳山」定名為拳山堡。

現在的「文山」則有兩個說法,一是日據時期,日本人認為拳山堡不文雅,

改稱為文山堡是源自於「文山秀氣」之意;但有另一說法是取「母山」發 音(Bo-Swang)相近的文山(Bum-Sun)。

7.南港

漢人進人本區之前,先在錫口發展,後來進入本區,建立起「南港仔庄」。

為什麼稱本區為南港,與基隆河的地裡位置息息相關,音日新北市汐止區 因位於基隆河北邊,稱之北港;於西南方的區域就稱為南港。

8.內湖

內湖東、西、北三面環山又南臨基隆河,形成小盆地地形,昔日漳州人閩 南語稱盆地為「湖」,因此把該區稱之為內湖,意指在盆地內部。清乾隆 13 年(1748 年)在古契文「立給佃批」中提及「內湖庄」,是最早的區名資料。

9.中正

城中區為原意為台北府之中;古亭則有兩種說法,一是鼓亭,防禦原住民 用打鼓的亭子;另一說法是有很多鼓倉。中正區就是合併原來城中區與古 亭區,再以知名景點中正紀念堂為區名。

10.萬華

萬華有個響亮的舊地名「艋舺」,早期平埔凱達格蘭族以獨木舟載運貨品,成 群停靠在碼頭邊,形成區域特色,故以平埔語獨木舟的艋舺為地名。

日據時代,因「艋舺」(Bang-Kah)與佛典中「萬華」(BanKa)的日語發音相近,

故易名為萬華。

11.士林

「八芝蘭」是平埔族的語言,意指會冒煙的泉水(今溫泉),同時也稱「八芝蘭 林」來表是本區森林茂盛,後簡化稱「八芝林」。清代的行政區名稱「芝蘭堡」,

普設私塾、社學、義塾,文風鼎盛,有謂「三步一秀,五步一舉」之稱,便 以「士子如林」改稱「士林」。

談到「士林」,必須提及施廷章(河南光州人)堂號稱「臨濮」,自清同治年間,

其子孫常登科考金榜,是謂書香世家,來台後,生了四個兒子,因輩份為「謙」

字,四大房設立公字號叫「施謙記」,積極投入當地教育,鼓勵區民學習,因 此談到「士林」地名由來,心須提及施廷章的貢獻。

12.北投

北投區是台北市最北的行政區,本區名字源於巴賽語的 PATAW(巴島),因為,

巴賽族認為地熱谷會冒煙,是因為女巫師法造成的,所以用 PATAW(巴賽語:

女巫)來命名,此發音與台語的北投極相似,遂採用「北投」為區名。

(三)中山區之古今

中山區,位處台北市中心偏西北,毗鄰六個行政區,東與松山、內湖兩區為 鄰、西為大同區、南接大安區和中正區、北為士林區,涵蓋範圍包括:復興 北路以西;捷運淡水線台北車站到圓山站間的東側;市民大道以北;圓山飯 店後山以南。構成區界形狀如圖 2-13 所示,與老鷹頭極為相似(中山區公 所,2016)。

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八日,成立初期有 32 個里,由台北市政府資料顯示,

截至 2016 年 3 月底止,中山區面積 13.6821 km²,居民 231,197 人,人口密度 16,898 人/ km²,區設有 42 個里、870 鄰,並且 93 年 5 月經區民票選出區樹-楓香、區花-蝴蝶蘭、吉祥物-蝴蝶及區徽等。

圖 2-13:中山區域圖 資料來源:台北市中山區所

以下探討乃根據「中山區區誌」、「台北文獻期刊」、「中山文化風采錄」、「大 中山旅人手帖」、「續修台北市誌」、「台北老街」、「永遠北淡線」等相關文獻 資料。

中山區歷經清朝、日據、民國政府三個時期治理,加上民國政府時期的美軍 駐紮,造就中山區土洋共存的背景,日據時代與美軍駐紮時期,都在中山區 留下當時的風華,影響至今。因此,本研究針對三個時期的開墾進行探討。

1. 清代

清待庄名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

日據時代地名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本研究整理

14陳賴章墾號:「墾號」,以土地開墾為主的合股團體,此墾號於康熙 48 年 (1709 年),由中國泉州人 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人組合而成。

15「町」是集合四至十三個里的面積。

在大正町區域內,曾設有一至九條通,仿京都棋盤式街道,如表 2-10 所示

韓戰時期(1950~1953 年),美軍來台協防,美援物資不斷湧入,就是以中山 足球場作為物資集散地及辦公廳,後來中美斷交之後,中山足球場恢復原

風情,也讓中山北路營造出別於其他街道的異國風情。因應美軍民生需求,

清待庄名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

日據時代地名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民國政府 http://zshr.gov.taipei/ct.asp?xItem=25413407&CtNode=52848&mp=102121

中山區經過三個時期的統治與建設,融合各時期的風格美學,創造屬於自己

後來該區域就稱為「三板橋庄」。日據時代,將其歸劃在大正町、三橋町、御

由於地形又「大」又「直」,是基隆河中最筆直的流路,故稱為「大直」,原

文化協會」經營「光點台北」,內有光點電影院,主要放映藝術電影,及誠 品書店、沙龍等。

3. 市定古蹟 (1) 中山女高

原為台北第三高女,其校舍建於 30 年代,當時是現代設計運動興起,採鋼 筋混凝土,門窗簡潔、外觀兼具垂直與水平線條組合。

(2) 臨濟護國禪寺

1912 年落成是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設置。當時,兒 玉源太郎邀請僧人梅山玄秀來台弘法和建設禪寺。禪寺之山門屬於江戶時 期風格,大雄寶殿模仿六朝式木造宮殿,屋頂鋪日式黑瓦,屋脊裝有鬼瓦。

1912 年落成是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設置。當時,兒 玉源太郎邀請僧人梅山玄秀來台弘法和建設禪寺。禪寺之山門屬於江戶時 期風格,大雄寶殿模仿六朝式木造宮殿,屋頂鋪日式黑瓦,屋脊裝有鬼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