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記憶的價值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 地方記憶的價值

記憶之所以能感動人心,是因為背後的故事與自身關係的連結(黃貞燕,2014)。

一個範圍之所以能成為地方,是因為賦予它價值,讓居住在範圍的人越來越 認識空間,自然而然就成為地方(Tim Creswell,2004)。當故事與地方結合之後,

居民願意認同、保存且廣為流傳,那麼就形成地方記憶,同時也就成為專屬 該地的記憶價值。(陳雅敏,2015)

(一)創造地方

在地情感產生前,必須先有地方,從人類存在時,超過一戶人家居住在同一 地方時,便會開始一些簡單的經濟活動,例如: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隨著 居住戶數越來越多,便衍生出各行各業,開始更完整的經濟活動,逐漸形成 聚落。

接著,聚落中會發生一些日常活動,例如:市集、唱歌、跳舞、閱讀、運動…

等,漸漸成形為地方活動,讓當地的居民越來越認同這個空間,此時,就可 以宣告「地方」成立。

我們可以了解到,地方不是倉促成形,需要時間累積,產生文學、音樂、休 憩活動…等產物,而且,必須是生活中常作的行為,甚至是每日必作的活動,

或是只有該區域的特定行為,當活動被肯定並賦予價值之後,才能確認某一 空間真正被稱為地方(Tim Creswell,2004)。

(二)地方情感

地方情感,顧名思義就是,對一個特定空間範圍產生感情,可能對地方活動 有濃厚情感,例如:上市集,會喚起小時候媽媽帶著自己購物的景象;去閱 讀,憶起學生年代,被老師照顧的畫面…因為想起這些事情,讓自己對區域 有莫名的感動時,這代表自己對於這個地方有著不可抹滅的情感。

關於在地情感有諸多詮釋,如表 2-6 所示,各學科專家為此下了不同的定義:

表 2-6:地方情感定義表 環,Tim Creswell 認為,要真正達到效果,必須從教育著手,而且學習方式應 是容易的、可接觸的。

過於刻意的方式將流於形式,無法內化到內心,故建議以不刻意辦理活動的 方式,默默存在於生活周遭,將是讓在地記憶不消失的最佳方案。為此,Tim

Creswell 建議將課堂上的鄉土教育課程,改為走路上學的路程中,首先,先教

「Creswell 建議將課堂上的鄉土教育課程,改為走路上學的路程中」,進行課 程規劃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台北市學齡人口數,是否足夠支撐整個課程執

中正區 16,122 人;信義區 15,441;中山區 15,333;萬華區 11,287;大同區 9,528;

南港區 8,774,台北市有足夠學生人數,參與 Creswell 建議之在地記憶課程,

若依照前述學習方式,讓台北市各區學生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認識區域故事,

那麼各區的在地記憶,將能長長久久的被保存下來。

由於,此課程採取就地教學,行於上學途中,為確保孩童途中安全,可規劃 徵招退休人士擔任義工,從表 2-7 亦中可看出退休人士多於學生人口數,如政 府能協助調查退休人士們的身心狀態,排除體弱生病的部份,志工人數應是 足夠的,若由志工來照顧學生安全,可使父母安心的讓學生自己走路上學,

此課程才有機會真正實行於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