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結論

家族有族譜;區域有區誌;市有市誌,這些文獻資料通常都是束之高閣沒人 看得到,或者,保存於圖書館、博物館,雖然圖書館、博物館有嚴謹又完整 的收藏,可能許多人沒有進去了解過,日子一久,這些珍貴的資料文獻,就 離我們越來越遠。經歷研究過程後,越深入了解越發現歷史魔力,遙想過去 及比對今日,才發現歷史的精彩。尤其在比對今日與往日的地理位置時,彷 彿自己回到昨日,這些精彩沒有人知道,甚至許多人認為是搖不可及的範疇,

實在可惜。

世界各地的都市發展早已走到「都市再生」階段,均著重舊建築與新建築共 存的課題上,雖然所需費用遠比拆掉重建高,但為了保存歷史記憶,莫不努 力於此,許多民間團體都自發性的發起保存歷史建物運動,較著名的例子就 是美國紐約的 The high line、德國漢堡的老街保存,一開始由民間人士發起運 動,後來震撼公部門,最後,雙方各自放棄本位主義,以民間的研究成果加 上政府單位的資源,整合出令人激賞的成功案例。

由於國人對於都市再生概念仍很淺薄,對於「讓歷史回到我們身邊」的概念 仍不夠堅定,或停留在歷史就是枯燥文獻的既定印象。參考國外成功的案例,

我們或許可以將歷史變得很趣,嘗試邀請長者以照片說故事,分享區域以前 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讓孩子感同身受、讓年輕人有共鳴名,自然而然的讓在 地記憶傳承下去。當居民產生維護歷史的目標之後,那麼延續歷史及發展在 地文化將變成為居民們的共業,緊接著,發展文化商品、設計街道設施等軟 硬體互利共生,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能生生不息延續下去。

本研究希望從歷史獲得認識自己的環境,並產生認同感,也希望藉由公共座 椅設置,讓人們走出戶外交流,促進人與人更貼近,改善 3C 科技負面影響現 代人生活模式。

雖然維護在地文化需要民間團體的自發性,但若要長久維持,公部門人力、

政策、資金更顯得重要,台灣受限於政府採購法的規定,對於許多工作有著

限制,不利於民間團體的參與。公部門單位著實該深入了解,發展都市再生 重啟在地文化,除了無形的情感維繫外,更能帶來實際收益,德國柏林的 Betahaus 就是最好的案例,除了幫助柏林市政府擺脫破產窘境,甚至影響全世 界的都市再生計畫;東京立川市藉由城市公共藝術的建置,改善城市面貌,

2. 考量人體工學、環境實用性、美感,提供居民舒適、安全、多功能的公共 座椅。

3. 利用在地情感,達到心理寄託需求,產生落地生根的確定感,鼓勵居民實 際參與地方活動,產生美好經驗與回憶,拉近居民與在地故事的距離與認 同感。

4. 展現台北城市美學,提升台北城市品味,增加觀光資源,實質促進台北城 市設計力。

二、建議

國人對於都市再生的觀念仍處於萌芽階段,公部門單位若透過各種管道教育 大家,都市更新、都市再生的差異,讓國人明白都市再生的重要性,那麼發 展在地文化與傳承記憶將受到更多人的重視,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台北市發展在地文化或是都市再生計畫,都屬於較片面式,若能從行政區展 開全面性發展,每一行政區都能進行區域發展,12 各行政區結合起來,形成 台北市的全面都市再生成果,將台北市歷史故事從點線面串接起來,完全的 改造城市面貌與風景,正是 WDC 計畫的宗旨。

保留在地記憶於街道家具中,使得我們傳承文化變得更容易,不需要正襟危 坐在課堂上學習,也不需要刻意到訪博物館,社區裡隨處可見,在生活周遭 的環境裡耳儒目染,那麼專屬於區域的故事,將被長長久久流傳下去。台北 市的公共座椅設計,仍有改善與成長空間,公部門思考城市環境改造時,不 妨參考本研究提出的概念,邀請更多相關領域專家進一步探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