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縣發展概況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85-96)

第五章 台南縣半城化現象分析

第一節 台南縣發展概況

圖15 台南縣地圖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lin.idv.tw/sihi/Tainan0/Tainan0Map.htm

壹、計畫源起

「縣綜合發展計畫」是以縣市層級之區域資源整合為主要規劃目標的計畫。

其目的在以一個宏觀的視野,引導、促進縣市內各類資源的有效運用,並配合區 域空間角色與分工的再調整,在土地資源競用上,協調各部門,以進行全縣土地 的整體經營管理,並使資源的重分配符合大眾的利益。因此,民國七十五年的全 國行政會議決定,由內政部會同台灣省政府,協助各縣市積極進行縣市綜合發展 計畫的規劃工作。

民國八十三年立法院通過《省縣自治法》,正式宣告台灣地方自治時代的來 臨,其影響不僅是積極地使地方政府的自治權限擴大及對行政轄區內經營管理的 責任相對加重;同時亦象徵著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爭時代的來臨。

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的規劃期間,適逢此台灣政治生態及計畫體系改革的重 要轉捩點,外在形勢不斷地衝擊著全體規劃團隊對此計畫未來扮演的時代角色之

認知,亦使規劃工作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做技術性地修正,以積極準備面對一個 新時代的到來。在歷經一年半的努力之下,本計畫較過去的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有 所突破的部分如下:

一、具體落實協助縣政府相關單位主導研擬各專業部門計畫(教育局、衛生局、社 會科、文化中心、警察局等)

地方自治的重要精神應落實「由地方人管理地方事」,因為唯有地方人才能長 期持續地經營地方事務,而地方的縣市政府是否能有效經營管理地方,帶動地方 發展,扮演好地方未來發展領航者角色,也是縣綜合發展計畫能否有效執行的重 要關鍵。除了有外在相關法令制度的配合外,基本上地方政府應具備主導地方發 展政策的能力。

因此在此一認知下,一般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的規劃過程,縣政府的相關專業 部門皆必須投入參與計畫的研擬;然而在本計畫中,我們努力將此認知更向前推 進一步,由縣政府的局科室扮演著研訂政策的主要角色,而學術單位只負責專業 技術協助的部分,其具體成果的展現,在民國八十四年四月本計畫第一次中央、

省協調會上,包括教育、衛生、社會、文化、警政等部門皆由縣政府相關局科室 的主管親自進行簡報可見。

二、以土地資源的經營管理系統整合各部門計畫,以積極回應新的國土綜合開發 計畫之重要精神與方向。

為積極迎接國土計畫新的思考架構的挑戰,使本計畫在規劃完成後亦能適應 新的國土計畫之規範,我們在規劃過程中即將台南縣土地資源的經營管理計畫,

視為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的核心計畫,透過協調各專業部門在土地使用的競合 上,整合各部門的專業性計畫;並積極嘗試在土地使用計畫中劃設環境敏感地區(限 制發展地區或禁止發展地區)與各類發展用地的開發許可準則(包括農業、工業、商 業、住宅等)。

雖然本計畫企圖研擬以開發許可制度為基本精神的土地資源經營管理系統,

僅是架構初現,在內容上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們也深深相信,經建會

刻正研議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草案,現階段實有必要透過縣市綜合發展計畫進行 實戰的檢證與修訂,提高計畫的可行性,以在未來完成立法後,能順利推動。

三、落實計畫真實推動的精神,規劃單位積極參與、技術協助爭取第二科學園區 為使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更能落實,又由於在規劃期間適逢國科會在進行第二 科學園區的選址工作,因此本規劃團隊即在國科會評選台南新市與高雄路竹二址 的條件時,即本著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規劃單位的立場,主動義務協助台南縣政 府爭取第二科學園區,在規劃專業上做技術上的協助。最後第二科學園區終於落 址台南新市,而這對推動縣市政府進行綜合發展計畫的規劃亦具有積極而正面的 意義。

貳、空間發展構想與定位

基於前述的討論與分析,整體而言,在前一時期-再結構過程中,較有利於 台灣北部地區、中部地區逐漸竄起,而整個南部地區持平甚至是在倒退中(尤其 是經濟上的表現)。雖然,台南縣處於較為不利的南部地區之內,但整體的表現卻 相當不錯:在製造業方面,不僅優於高雄縣,甚至某些條件也高過中部的縣市;

在農業方面,仍是台灣公共投資最多、研究技術及生產條件最優的地區之一;在 三級產業方面,若將台南縣市合併來看,整台南都會區在絕對規模上雖仍比不過 高雄都會區,但也在成長之中;尤其是整體表現在應變及處理危機上,優於以外 銷勞力密集為主的高雄縣的表現。不過也因大部分的投入均投在台南都會區附 近,使得台南的空間結構出現了北輕南重的現象。

因此,台南縣未來應在此優勢上,配合中央均衡區域發展政策,一方面,利 用現有有利的基礎(如掌握優勢的民生產業,以及新興的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 等),進一步主動爭取各類重大建設投注在台南,來厚植本身發展的潛力與基礎;

另一方面,也應極力調整不利的空間結構,改善生活環境品質,來進一步提昇本 身發展的潛力與基礎,如此才能確保台南縣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脫穎而出。

一、整體發展目標與方向

台南地區整體發展方向應是在台南環境所能承載下,善用現有的條件與資 源,發展地方特有的文化及特性,由目前立足南台灣,逐步跨越台灣、邁向一個 國際化之多樣而有活力、永續發展的台南。 台南發展三部曲。

圖16 台南發展區域圖

資料來源: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二、空間發展構想 (一)土地使用原則

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整體合理配置公共建設資源。

(二)以多核心發展

新營、佳里、台南科學園區地區、高鐵歸仁站、七股航空城等地區減緩台南 都會一極化的空間趨勢。

(三)以本縣的主要發展區為核心

新營、佳里、台南科學園區地區、高鐵歸仁站、七股航空城等地區建立完善 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各都市間,以及都市與周圍農村的聯繫道路。

(四)建立本縣之成長管理系統

整體調控公共資源,確保生活環境品質,並帶動地方發展。

三、區域發展構想如下圖:

圖17 台南縣區域空間發展構想

資料來源: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1.提昇台南科學園區附近地區及佳里在區域空間中的角色,成為台南及新營以 外的主要地方中心。

2.台南科學園區附近地區將成為本縣中,唯一具區域特性的明日之星城鎮,且 未來與台南科技工業區結合,在台南都會區北緣形成一科技工業帶,因此其 整體發展應預做全盤規劃。建議高鐵站增設輔助站站於台南科學園區附近地 區。

四、交通運輸發展構想

1.未來台南縣(市)與其他縣市聯絡可透過高速公路及西濱快速道路,縣內區 域間可透過快速道路及高速公路等道路系統快速聯絡,區域內鄉鎮間則透過 主要道路系統聯絡。

2.各鄉鎮內聚落與中心的聯絡道路為次要幹道。

參、未來空間發展架構

一、空間結構與區域功能的轉化

台南縣的都市層級分為五級: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地方中心、一般市鎮、

農村集居。分別以上述各項指標(人口、商業、交通、教育、醫療及其他區域性公 共服務設施等)為分析基礎,配合都市層級的分類方式,綜合出全縣各個都市的體 系與層級如下:

圖18 台南縣都市體系現況示意圖 二、戰後臺南的空間變遷

臺灣早期漢人聚落開墾大多是由河港或海港之對渡模式開始的,以早期臺灣 城鎮與聚落開發之時序來看,臺南地區自荷蘭時期已進行開發,至明鄭時期發展 為全台首邑;鹿港則自明鄭時期逐漸成為臺灣中部商業貿易中樞;而臺北地區至 清代中葉成為北部中心。值此,臺南、鹿港、臺北成為臺灣早期三大城市。

隨著歷時性之推移,時值今日,臺灣各區域空間結構已發生劇烈的變化,臺 北、高雄兩極化之空間模式建構成型,臺南亦由昔日全台首府轉為今日臺灣之二 級城市。

圖19 台南縣土地使用主要概況示意圖

三、工業用地

工業區理論上可以產生聚集經濟,一定規模的工廠聚集又可以共享公共設 施,產生規模經濟,所以在台南縣原則上也鼓勵聚集。但除了聚集之外,工業區 的設立還需考慮許多區位問題。

圖20 台南縣工業發展區位示意圖 四、城鄉發展

為了促使台南縣的城鄉發展能在一個整體的經營管理策略下有序地發展,並 改善縣內各地區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發展不均衡的現況,以確保縣內各地區居民的 生活品質水準,在地方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實有必要藉由一套完善的經營管 理策略,有效地運用公私部門的各種資源,促成地方發展,環境永續利用。

台南縣城鄉發展的成長管理策略,應擺脫傳統公部門對於都市土地使用的分 區管制手段,以較為彈性的開發許可制度,使土地資源的運用能真正配合各類發 展的用地需求,避免土地成為發展的主要障礙及炒作工具。

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基本精神,且為使資源的分配較公平合理,過去城鄉公共 服務設施皆由公部門無條件負擔的觀念必須有所調整,公共設施的外溢性及各類 開發的外部性,都必須以更精確的分類標準及財務計畫進行評估、衡量,清楚地 界定公共服務設施公私部門應分擔的比例(如社區性的公園建設,應由該社區自 行負擔,區域性的運動公園,外溢性高,由公部門負擔主要經費)。在這樣的原 則下,公部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不再只是單純的建設項目而已,公部門將可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