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共產黨的興起與瓦解

第一章 早年生平與思想淵源

第三節 台灣共產黨的興起與瓦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施壓而被迫停刊,同年年底又奉台共東京支部之命令返台從事工運,蘇新因此在 1929年2月返回台灣,結束長達五年的留日生涯。41

綜觀蘇新早年生平的歷程來看,他的共產、民族主義思想,皆起源於動盪的 大時代洪流中,從蘇新加入文協的 1920 年代,當時的台灣正受到一戰結束後的 世界潮流影響,瀰漫相當濃厚的民族自治與左派運動氛圍,少年叛逆時期的蘇新 不僅親身經歷了教育制度的不平等,更目睹了台灣民族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刻,加 上留日期間受到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薰陶,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政治認知與民族認 同,並展現於往後的政治旅途上。

第三節、台灣共產黨的興起與瓦解

自1917年10月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成功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 後,他們便不曾停止共產革命的腳步,於1919年建立第三國際,積極扶植世界各 地的共黨組織,以期邁向世界革命。但在同一時間,資本主義陣營國家也展開了 一系列的圍堵行動,從俄國內戰、德國革命、匈牙利革命到芬蘭革命戰爭,除了 俄國內戰,蘇俄取得犧牲慘痛的勝利之外,共產革命的火苗大多被資本主義陣營 所撲滅,在歐洲建立共產政權的目標一直沒有任何突破。42亞洲共產革命運動的 情況也跟歐洲相當類似,東北亞各國的共產黨皆在1920年代紛紛成立,如1921 年蒙古人民黨、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日本共產黨及1925年朝鮮共產黨的成立,

它們皆受第三國際的東方國際局指導。43

但亞洲的情況一如歐洲艱辛,除了1924年,蘇聯紅軍協助蒙古人民黨推翻君 主政權外,其餘國家的共黨組織仍過於薄弱,短時間內無法奪取國家政權,世界

41 葉芸芸,〈蘇新與日據下的台灣共產主義運動〉,《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頁 142。

42 霍布思邦,《極端的年代》,臺北:麥田文化,1996 年,頁 92。

43 鄭學稼,《第三國際史》上冊,臺北:商務,1977年,頁629-6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部東京特別支部成員,也一併歸入台灣共產黨,成員之一即是蘇新。

由於台共的組成是蘇、中、日共三方勢力下的共同產物,台灣共產黨成的組 織目標與執行策略,其實在內部成員間多有爭論,但在謝雪紅的統領之下,政治 方針與策略因而得以確立,從台共於創黨同年所提出的政治綱領,可得知其政治 任務為何:

一、 打倒總督專制政治-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二、 台灣民族獨立萬歲

三、 建立台灣共和國 四、 廢除壓制工農的惡法

五、 勞動七小時-不勞動者不得食

六、 爭取罷工、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 七、 土地歸還農民

八、 打倒封建殘餘勢力 九、 制定失業保險法

十、 反對壓制日、鮮無產階級的惡法 十一、擁護蘇維埃聯邦

十二、維護中國革命

十三、反對新帝國主義戰爭 47

由上述十三項要點的台共綱領可以歸納出,台灣共產黨想要聯合工農階級打 倒地主資產階級,達成階級、經濟平等的目標,同時,也要終結日本的台灣總督 府專制,建立以台灣民族所組成的的台灣共和國。之所以台灣共產黨可以將民族 革命與階級革命兩種政治目標本應不同的運動相結合,是因為日本人在台灣擁有

47 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1997 年,頁 1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族、階級兩種身分的重疊,一個少數的外來民族統治多數台灣人民,並占據政 治、經濟的高層成為統治階級,不讓台灣人民享有自己勞動生產的資源。此時,

對占社會群體多數的台灣民眾來說,日本人的民族與階級特徵同時重疊,台共革 命所欲斬除的資產階級敵人,同時就是外來民族日本人所組成。換言之,若能推 翻台灣總督府,驅離日本人離開台灣,也就等同於台灣島內資產階級的消滅,民 族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目標因而得以合而為一,台共如此的政治主張,是相當順理 成章且符合現實所需。

但理想終究不敵於現實,就在黨組織成立後不到十天的時間,早已掌握情資 的日本警方與法國當局合作,對台灣共產黨進行搜捕,以謝雪紅為首的許多黨員 皆遭到逮捕而押回台灣受審,唯獨林木順一人成功脫逃,組織一度瀕臨瓦解,後 因日本警方掌握的罪證不足無法確認罪刑,謝雪紅等人陸續遭到釋放。在這次的 大逮捕後,台灣共產黨也重新在謝雪紅領導下重整旗鼓,為重新整頓左翼勢力,

謝採取聯合陣線的策略,48廣泛與台灣島內其他的合法左派組織合作,其中以新 文協與台灣農民組合與台共關係最為緊密,爾後更取得這兩個左傾組織的領導 權。但到了 1929 年 2 月,日本警方針對逐漸左傾的台灣農民組合進行突擊逮捕,

加上台共的數份宣傳刊物也屢屢遭到嚴密取締,聯合陣線策略的長期佈局又再次 受到嚴重打擊。

鑒於島內左翼勢力節節敗退,留外的台共成員紛紛趕回島內支援,返台的人 士大致分為留學日本學生與留學上海兩方成員,蘇新也在這時返回台灣,回台後 所收到的指令是接觸第一線的勞工階級,而非發揮他文筆的專長,在前往台北向 領導人謝雪紅報到後,隨即進入羅東太平山伐木場偽裝成工人,並秘密組織工 會。但其身分很快遭到日本警方懷疑,蘇新趕在逮捕前夕即時逃離,又於 1929

48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麥田,2009 年,頁 92-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 10 月,轉往基隆礦區組織礦山工會,並建立基隆地區黨支部,49但在勞動基 層活動僅一年半的時間,蘇新很快就捲入台共內部的權力鬥爭。

從 1929 年留外的台共成員返台後,台灣共產黨的內部組成份子出現變化,

最終也讓黨組織陷入分裂的危機,由於當年台共在上海租界地,由蘇、中、日共 三方扶植成立,本是由日共為管道,居中傳達第三國際命令給台共,但日共於 1928 年遭到清剿後,台共能接觸第三國際的管道,就只剩總部位於上海的國際 東方局與中國共產黨而已。起初在謝雪紅領導的聯合陣線方針下,台灣共產黨維 持了短暫的自主性,但隨著時間推進而缺乏顯著政治成果的情形下,導致謝雪紅 的領導方針遭遇到各式的反對聲浪,黨內部的歧異在 1930 年 10 月具有檢討性質 的松山會議就顯露而出,並且出現了另外一個權力中心試圖取代謝雪紅的領導。

50

以留學上海大學的傾中少壯派為主要組成份子,有翁澤生、王萬得、陳德興 (1906~?) 與蘇新等人,由於不滿謝雪紅傾右的溫和聯合政策,放棄階級武力革 命,以翁澤生為首展開權力架空的動作,翁在上海扮演台共與國際東方局的中間 聯絡人,以代表共產國際的名義傳達命令給予謝雪紅,51雖然他傳達的命令是否 真為共產國際所下達,在前人相關研究下仍有些許爭議。但很確定的,謝雪紅並 不予理會,甚至認為翁澤生根本是假藉共產國際名義行奪權之實,521931 年 1 月 少壯派成立黨內部的分派,是為「改革同盟」,成為台灣共產黨的新領導中心,

又於同年 3 月召開台共第二次臨時大會,正式開除了謝雪紅、林木順、楊克煌等 人的黨籍,重新任命中央委員,並制定新的政治綱領:

49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 136-137。

50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 136-137。

51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 143-145。

52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 112-1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顛覆帝國主義的統治,使台灣獨立 二、沒收帝國主義一切的企業及銀行 三、沒收地主的土地,分與貧農、中農使用

四、實行八小時勞動制,實行失業的國家救濟,實施社會保險 五、廢除一切苛捐雜稅,實行統一累進稅

六、革命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的絕對自由 七、建立工農民主獨裁的蘇維埃政權

八、國內民族的一律平等

九、與日、華、印、韓的工農聯絡

十、與蘇維埃聯邦及世界無產階級聯絡 53

若比較台灣共產黨 1928 年與 1931 年兩次的政治綱領,可得知第二次綱領與 第一次的政治綱領大部分並沒有什麼不同,土地均分與台灣獨立的目標都沒有改 變,至於二次剛領的第七點則是聯合陣線策略與「改革同盟」最大的歧異,謝雪 紅的聯合陣線,合作對象包涵台灣資本家與小資產階級以及任何左傾組織,是個 具有政治包容性的共產主義。但在少壯派眼中,這是對右派妥協的機會主義,只 要是非工農階級組成的政府都應以武力革命推翻,只能由工、農階級組成無產階 級政府,實行共產社會制度,與資產階級間毫無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在政治意識 形態光譜上,改革同盟的策略方針是絕對的極左,因而確立台灣共產黨走向激進 武力革命路線。

但在改革同盟奪權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1931 年 6 月,日本警方再度對 台灣共產黨全面查緝,在成員各自逃亡的情況下,日警整體逮捕行動從 6 月持續 到 9 月才告一段落,共逮捕組織成員七十九名,其中有四十九位遭到判刑,重要

53 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頁 2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幹部皆遭到判刑五至十多年不等的刑期,蘇新則遭重判十二年,54日治時期的台 灣左翼運動就在台共覆滅後,幾乎全面宣告終結。蘇新自 1931 年 9 月被捕,至 1942 年 9 月出獄,共計十一年的牢獄歲月,出獄後則從政治革命要角,轉變為 民間企業一員,到戰爭結束前三年,分別在台灣礦泉公司、佳里油脂公司、北門 郡養兔組合、北門生鮮食料品統制組合等企業擔任文書職務,55在這段時間中,

幹部皆遭到判刑五至十多年不等的刑期,蘇新則遭重判十二年,54日治時期的台 灣左翼運動就在台共覆滅後,幾乎全面宣告終結。蘇新自 1931 年 9 月被捕,至 1942 年 9 月出獄,共計十一年的牢獄歲月,出獄後則從政治革命要角,轉變為 民間企業一員,到戰爭結束前三年,分別在台灣礦泉公司、佳里油脂公司、北門 郡養兔組合、北門生鮮食料品統制組合等企業擔任文書職務,55在這段時間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