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早年生平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日治時代的殖民經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早年生平與思想淵源

在探討蘇新戰後的民族認同與思想前,本文仍須將其早年生平作簡短的介 紹,並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政治、經濟脈絡做出具體的描述,以瞭解蘇新政治意 識形態形塑的過程與源頭為何,更重要的是,分析蘇新在日治時代的實際行動,

與其政治思想的方向與強度,才得以與往後各個人生階段的政治行為及態度做出 比較,以看出在時空背景的變遷下,蘇新政治思維的轉變與否。

第一節、日治時代的殖民經濟

自 1895 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遭到割讓而成為日本殖民地,相較於 早已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日本,歷經中國三百年王朝統治的臺灣,仍處於畜力生產 為主的農業時代,在許多反對接收台灣的人士眼裡,臺灣人民不僅民族複雜多 元,且素質低落,充斥各式社會陋習,如鴉片、裹腳、綁辮子等等,加上氣候惡 劣、衛生條件極差,對於缺乏殖民地治理經驗的日本,實為一項艱困的挑戰。10由 於風土民情的不同,加上統治初期治安紛擾,零星反抗不斷,臺灣總督府確立了 以「六三法」為基礎的警察威權政治,在威權體制的政治控制下,臺灣人民受到 各種層面的不平等待遇,並引發規模大小不一的反抗行動,從總督府前二十年統 治期間的重大武裝抗日行動 如北埔事件、苗栗事件、西來庵事件等等,就可得 知日本治臺遇到的重重困難。11

但警察政治的建立,僅是殖民地統治的手段而不是目標,日本從獲取臺灣的 那一刻,旋即思考其經濟價值所在,早在 19 世紀後半葉,臺灣因為開港通商的

10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87 年,頁 11-12。

11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 年,頁 173-1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代社會的安定與種種經濟產業的壟斷,台灣本島內的民族和階級衝突旋即接踵而 來。臺灣殖民地經驗的成功,實則是壓榨無數台人的心血勞動而來,就以支撐起 日本在台統治經濟基礎的臺灣製糖業為例,不僅被日本資本家壟斷,更獨佔甘蔗 的採購權,且由日本官方制定甘蔗的數量、收購價格及方法,層層剝削得控制台 灣蔗農,17蔗農階級因而成為台灣第一個反抗總督府的經濟產業,從 1923 年到 1925 年之間臺灣各地皆發生蔗農要求提高甘蔗收購價格的爭議,其中以二林蔗 農組合在 1925 年 10 月,與日本警方發生暴力衝突一事最為重大,史稱二林事件。

當然,在民族不平等的剝削下,當然不只有蔗糖產業收到經濟壓迫而想改變 現況,就在知識分子的引領帶動下,促成了台灣農民階級的團結反抗。受馬列思 想薰陶的教師簡吉(1903-1951),在 1925 年台灣各地發生農民抗爭的情況下,辭 去教職走向農民抗爭運動,並組織「鳳山農民組合」,長期巡迴各地農村演講,

鼓勵農民向地主階級鬥爭。更於 1926 年 9 月,簡吉擔任發起人組織「台灣農民 組合」,組織目的在於團結台灣全島各地的農民組織,以對抗日本長期以來的對 台籍農民的經濟剝削,將各地的農民組合統整後,形成鳳山、大甲、曾文、嘉義、

虎尾五大支部,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最大規模的農民階級組織。18

但日本警方於 1929 年 2 月農曆新年期間,突擊逮捕台灣農民組合成員,史 稱「二一二事件」,事件中共有五十一人被控違反《治安維持法》,包括簡吉在內,

共有十二位農組成員被起訴判刑,領導人簡吉則被判一年,台灣農民組合也成為 非法組織,19雖然還有殘餘成員進行地下行動,但也在殖民政府的強力鎮壓下被 迫停頓。另外,要特別提到農民階級對於殖民剝削的反抗運動,並不是全然由農

17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頁 295-296。

18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頁 221-223。

19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頁 2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所進行,許多臺籍中產階級、工商業者也參與其中,因為台籍企業經常受到總 督府與日本企業家的控制與監督,各項產業的經濟利益更是遭到日本企業寡斷,

同樣身為台灣人的農民階級與工商業者,他們所受的壓迫皆是建構在民族歧視政 策下,並非特定經濟產業或階級遭受剝削,如此跨越階級的合作自然而然形成。

20

下一小節將描述蘇新早年的生平經歷,與其政治意識形態的學習歷程,同時 也將更進一步分析,臺灣人在政治、教育與心理等各項層面所受到的壓迫,探討 如此嚴重民族歧視與不公的時代背景,是如何影響蘇新決定走向武裝抗日的政治 旅程。

第二節、蘇新早年生平與教育背景

蘇新於 1907 年 11 月 14 日,誕生在台南縣北門區佳里鎮佳里興,是祖先從 福建遷台已降的第五代,由於父親於七歲時亡故,母親又改嫁,加上弟妹早夭,

因此蘇新童年時期過的相當孤獨,在少數這時期的文字描述中,特別的是以下這 段回憶:

那時,我們最愛唱的是阿媽自己編的兒歌:「月公公,秀才郎,

騎白馬,過南唐。過南堂,要作啥,尋阿祖,食月餅。」針對這 首童謠,蘇新的阿媽還特地解釋,「『南唐』就是唐山,就是咱 祖家的所在。『尋阿祖』就是回老家拜祖。」……我父親和幾個 叔伯們,雖然思念家鄉同安,但從來也沒有回去過,阿媽說,是 因為沒有路費。21

20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頁 295-296。

21 蘇新,〈蘇新自傳〉,《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頁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孩提時期,透過祖母編作的兒歌,瞭解自己的祖先是從福建同安而來,

與親屬長輩們對祖家的思念。在接觸正規學校教育前,蘇新最先讀到的書是中國 倫理經典:一九一四年 (八歲)進入村里的書房讀過一部《三字經》和《四書》。

22由上述兩段回憶可得知,同年的蘇新由於受到親人的祖籍認同,及村里中國式 私塾教育的影響,對中國有了初步模糊的概念。往後蘇新正式進入就讀公學校,

展現了過人的才智:

一九一五年四月(九歲)進入佳里興公學校(即台灣人子弟的小學)。

由於家裡人多,田地不多,有足夠的勞動力,不需要我勞動,所以 在六年的過程中,都能夠很順利地安心讀書。這養成了以後經常看 書的習慣。四年級的時候就會看雜誌,會寫文章投稿,常受到學校 的表揚。23

蘇新談到的公學校,是依據總督府於 1919 年發布的第一次《台灣教育令》, 內容規定大多數漢人兒童就讀「公學校」,僅有日籍學生與少數社會上層的台籍 學生,能就讀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小學校」。由於家庭經濟無後顧之憂,蘇新 優越的學業表現,讓他於 1922 年考上台南師範學校,但也就在同一年,總督府 第二次發布《台灣教育令》,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各地民族自決風潮 的影響,日本政府深恐台人效仿,要使台灣教育體系與日本內地一體化,除初等 教育外,中學以上學校施行日、台學生共學,並停止使用「內地人」、「本島人」

等差別性的稱呼,24但原本專供臺灣人就讀的中學湧入更多日本人後,反而造成 臺灣人中學以上就學率降低。

同樣原本只有單純招收台灣學生的台南師範學校,因為新教育令的規定而一

22 蘇新,〈蘇新自傳〉,《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頁 37。

23 蘇新,〈蘇新自傳〉,《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頁 37。

2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頁 208-2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招收日籍學生,但這造成了臺、日籍學生間民族衝突問題日形嚴重,因為整體 教育福利與待遇皆偏頗於日人,且在飽受日人民族優越感的歧視下,普遍引起台 籍學生的不滿,蘇新就在這一年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民族歧視:

由於日人老師歧視台人學生,常引起台人學生對教師不尊敬或反抗 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的責任大多歸到我身上來,因為我是級長。有 些日人學生甚至向教師反映這些事情都是我煽動的等等。從這個時 候起,就開始痛恨日人學生的「民族優越感」和日人教師對台人學 生的「民族歧視」。25

在蘇新意識到台、日人間民族差異與歧視的同時,1922 年的台灣正處於社 會改革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鑒於日治前期諸多武裝抗日行動的失敗後,許多有 志於改革臺灣人二等公民處境的台籍知識菁英,著眼於和平形式的政治、社會改 革運動,將一次大戰結束後,盛行於全球的民主政治、自由主義與民族自決思潮 傳播至台灣各地,讓包括蘇新在內的眾多臺籍學生意識到自身的民族處境,而能 明顯感受建構在對於台人民族歧視上的日本民族優越感。但事實上,蘇新在學校 教育過程中,所感受到教育政策上的民族不公,以及上一節所提到受到經濟剝削 的農民階級,都僅是日本殖民地政策下的一部分受害者,若從整體殖民政策來觀 察,台灣人民面對的,是橫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心理層面的民族歧視與剝 削,蘇新的感受就如同大多數的臺灣人民一般,並非特定產業、階級或是個別案 例而已。

在政治層面,由於「六三法」賦予臺灣總督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權於一 身,十足的集權專制下,台灣人民不僅沒有現代民主國家公民擁有的參政權,連 基本人權都難以完善,如為人所詬病的保甲條例、匪徒刑罰令、罰金與笞刑的施

25 蘇新,〈蘇新自傳〉,《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頁 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都是以「六三法」為核心而延伸出,如此的嚴刑峻法普遍讓臺人心生不滿與 羞辱。26有鑑於臺灣人民所受到的政治不平等待遇,許多知識分子、鄉紳階級紛

行,都是以「六三法」為核心而延伸出,如此的嚴刑峻法普遍讓臺人心生不滿與 羞辱。26有鑑於臺灣人民所受到的政治不平等待遇,許多知識分子、鄉紳階級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