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之意涵

本節先探討合作學習法的理論基礎,再探究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最後 列舉和歸納合作學習與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壹、 合作學習意義與特色

一、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的英文為 cooperative,其字首 co-意指 together,又中國古人有云: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可見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東西方古代賢者 均提出合作的概念,如: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及蘇格拉底認為唯有透 過對話才能增進智慧(王志偉,2014),因此,透過對話,去討論、聆聽和分享的 過程中,除了可以互相學習,也對於因為對話而產生的互動,可以學習人際關係,

故就各學者對合作學習法定義及其核心概念,如表 2-1-1:

11

表 2-1-1

合作學習定義及核心概念

學者 定義 性質特色

Johnson &

Johnson(1993)

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透過分組合作的 學習方式,彼此合作,產生學習效果、

增加學習遷移及思考批判能力。

互助合作

Slavin(1985) 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系統和結構 的一種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將 不同能力、性別、種族之學生分配於小 組中一起學習,此種教學策略能適用於 不同學科及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學習。

教學策略

Parker (1985) 強調為了要培養合作學習的行為,合作 學習可以提供一個合作的學習環境,且 可以引發學生在異質性小組與同儕合 作的動機,互相幫助與互相分享資訊。

互助合作

Sharan &

Shachar(1988)

認為合作學習係指有結構系統的一種 教學策略,意指由互相合作、依賴和協 調的過程中,異質性的小組成員能對自 己的部分負責且完成,幫助小組達到目 標。

教學策略

(續)

12

Nattiv(1994) 認為合作學法的組員在能力、性別、種 族上都是異質性,但都是共同面對同一 目標,一起工作且相互依賴,為自己的 責任負責。

共同目標

林生傳(1992) 合作學習是結合教育學、社會心理學、

團體動力學等的一種分組教學設計,主 要是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 支持,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 評核及組間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 進學習成效。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 同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係團體的榮 辱。

共同目標

黃政傑和林佩 璇(1996)

學生透過小組一起共同工作,一齊努力 達成目標,彼此間共同承擔成功與失 敗。

互助合作

註:取自一位國中七年級數學科教師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頁 14-16),彭兆宇,(2013)。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的教學策略,在分組過程中,所有小組成 員透過異質性分組,針對共同的目標,產生互助合作的行為,並且產生積極互賴 的關係,在互助合作過程中,學會傾聽、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跳脫 傳統教學方式,教師須扮演引導及協助各組學生的角色,而學生所學習到的不只 是學科知識,也學習人際關係的處理,也能夠了解學習並非只是個人或是一種競

13

爭式的學習,而是一種利人也利己的行為。本研究乃希望透過「合作學習」所產 生的利人也利己的行為,幫助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找回自信、歸屬感及成就感。

二、 合作學習的特色

合作學習的特色,徳徐(Mortion Deutsch)在 1940 年代晚期也提出了三種目 標結構(引自林佩璇、黃政傑,1996),分述之:

1.合作的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取向努力可以協助他人獲得目標。

2.競爭的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取向會妨礙他人獲得目標

3.個人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與他人獲得目標無關。

Johnson & Johnson (1999) 針對合作學習、競爭學習及個別學習間的差異作 相關比較,如表 2-1-2

師生互動 老師以督導者身

評鑑 標準參照 常模參照 標準參照

資料來源: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p.8) , by R. T. Johnson & D. W. Johnson, 1999.MA: Allyn and Bacon.

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STAD)的主要特色有 以下四點:

STAD 特色根據張新仁、王金國(2003)、黃珮棻(2012)有以下四個特點:

1. 以精熟課程為主要目的。

2. 個別測驗及轉換後的進步分數,皆強調成功機會均等。

3. 在課堂教學中,可隨時檢視學生學習情況。

4. 適合初次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師。

貳、合作學習之相關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法主要是奠基於社會學和心理學(黃政傑、林佩璇,1996),其分述 如下:

(一) 社會學

1. 社會互賴論

1990 年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卡夫卡( Kurt Kafka)提出團體本身是動態的概 念且成員因其差異性而產生互賴,而勒溫( Kurt Lewin)在 1920 及 1930 年代主 張團體成員是因共同目標而產生彼此依賴的作用(引自黃政傑、林佩璇,1996)。

之後,D. Johnson 以勒溫的場地論為基礎,發展出「社會互賴論」,他認為相互 依賴可分為兩種,第一是「結果的相互依賴」和第二種「方法的相互依賴」,「結

16

果的相互依賴」是指個體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及獎勵而努力,而「方法的相互依 賴」是指為了完成團體目標,成員積極互賴行動(引自簡妙娟,2003)。

2. 接觸理論

接觸理論是指透過教育,讓不同族群、性別的學生在學習上有互動的機會。

G. Watson 認為各種族間應該要積極互賴、有平等地位、維持種族平等的社會規 範、避免有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及多接觸他人(引自黃政傑、林佩璇,1996)。

因此,合作學習的情境將營造出正向且積極的互相依賴,反之,競爭學習的 情境將導向負向且消極的關係,對於低成就生在學習上將產生放棄的壓力,因為 標籤作用,他們將是被放棄的一群,但若是處於合作情境下,不但讓他們可以學 習人際互動,學習落後的他們在正向積極情境中比較樂於學習,會努力獲得同儕 認同。

(二) 心理學

1.動機理論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其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步驟第一 步一定是引起動機,這樣學生學習才有動力及效率,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 動機,內在動機是在情意的啟發上,例如:感到興趣、好奇等等,而外在動機是 指非情意類,而是外在的物質或獎勵促使學生產生動機(引自林寶山,1998)。

Maslow 的需求理論說明人類的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隸屬、

自尊、知的需求、美的需求,最後達到自我實現,個體需滿足低層次需求後才能 往上一個層次,而在教學方面,教師教學策略若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便能引領 學生往高層次方向學習或是引發其學習動機及興趣(引自張春興,1996;Brown,

2001)。而合作學習法所倡導的互助合作,能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特別是 低成就生對於教師的講授已經聽不懂,也不願意主動求救,但是透過同儕壓力及

17

期待同儕的認同,反而會主動詢問組內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會主動參與發言,教 師對低成就生的要求也需要降低,不要讓低成就生感到目標太高難以達到,而最 後放棄,動機產生後如何維持,教師需視情況給予分級式的任務,才能長期維持 學習動機。

2.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是指知識是透過合作學習、理解和問題解決而來的,透過資訊 和知識的交換,互相指正,因此,藉由要求學習者解釋自己理解知識解釋給他人 聽,便是建構或精熟知識的最佳方法(沈翠蓮,2008)。

皮亞傑 (Piaget) 主張社會的專門知識 (social arbitrary knowledge),

如:語言、價值、規則、道德與符號等皆需與他人互動後才能習得。但個人在社 會上與他人合作產生認知衝突時產生的失衡現象,反而有助於個人進行自我調適 (引自林佩璇,1992;黃政傑、林佩璇,1996)。

維果斯基( L. S. Vygotsky) 提出潛在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develpment)是指透過成人引導或能力較高的同儕來解決問題,也就是 透過社會互動或分享,協助其發展學習者發展潛能(引自張新仁,2003),因此,

透過他人協助後,對於知識的建構可由從實際發展的水準可提升至潛在發展區或 可能發展區 (引自張春興,1996)。

由上所述,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考量學生能力,許多低成就生在學習上產生 困難,是因為並未幫助學生築鷹架,以致於學習成就與能力產生落差,透過同儕 間互助築鷹架,讓學生了解自己可發展的能力及應該要達到的能力,有助於學生 自我概念的澄清及能力提升。

3. 行為學習論

行為學習論是強調增強物和外在報酬對學習的影響,而個體的學習行動受到

18

增強物和外在報酬影響後,其行動會不斷反覆出現,因此,透過安排適當的環境、

增強、回饋及酬賞有助於建立學習行為(引自張春興,1994;黃政傑、林佩璇,

1996)。

綜上各理論,合作學習是由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知識建構的一種過程(引 自黃珮棻,2012),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小組目標彼此互相依賴,在依賴的過程中,

受到外在的增強或是激勵,使各成員更加投入,在這樣過程中,而產生內在動機,

增加學習興趣,願意進一步主動學習,透過彼此間的互動和教導,對學習者建構 知識和人際關係技巧運用有極大的幫助。

三、合作學習之種類

合作學習自 1970 年代興起於美國,就其學生程度、教材特性和特殊需 求,而進一步採取不同的設計 (引自黃珮棻,2012),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引自 王金國,2002;黃政傑、林佩璇,1996;黃珮棻,2012;彭兆宇,2013; Slavin,

1994)歸納目前常見的教學法如以下: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 TGT)、拼圖法(Jigsaw&Jigsaw Ⅱ)、共同學習法 (Learning Together, L.T.)、

合作統整閱讀寫作法 (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 CIRC)、協 同合作法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uctures,Co-op)及複合教學法 (Complex

Instruction, C. I.),因此,研究者透過全國碩博士加值網查詢近十年與合作學習相 關文獻,輸入關鍵字「合作學習法」一共有 39 筆,而輸入關鍵字「合作學習」

一共有 937 筆,由此可得知「合作學習」已被廣泛的運用與研究,本研究茲將常 見四種合作學教學法介紹如下:

(一) 共同學習法 (Learning Together, L.T.)

共同學習法是 Johnson & Johnson 在 1987 年所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其教

19

學流程主要有四大階段(引自 Johnson & Johnson,1987;王金國,2005;黃政 傑,林佩璇,1996):

1.教學前的決定:選擇教學材料與目標,分組並安排教室空間,及指派小組 成員角色。

2. 合作學習前的說明:說明作業的內容及方式,建構組員間的互賴關係,並

2. 合作學習前的說明:說明作業的內容及方式,建構組員間的互賴關係,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