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二、研究對象的霸凌行為與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有顯 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能有效 預測其霸凌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節為使本研究相關術語有一致性定義,故針對研究中主要 名詞的操作內涵作解釋如下:

一、高中職學生:指 101 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公私立高級中學及職業 學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

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學制、年級、學業成績、家庭結構、家 庭社經地位。分別敘述如下:

(一)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

(二)學制:分為高中及高職兩類。

(三)年級:分為一、二、三年級。

(四)學業成績:分為班上的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以及後三 分之一共三項。

(五)家庭結構:係指家庭組合的型態,本研究分為雙親家庭(與 父母同住)、單親家庭(與父親同住或與母親同住)、繼親 家庭(與母親和繼父同住或與父親和繼母同住)、隔代教養 (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和其他等五類。

(六)家庭社經地位:本研究以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所提出的 二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來計算;以研究對象家長(父親或母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 類別加權,而得到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再以其中最佳者為家 庭社經地位代表(若無法取得父、母親資料則以主要照顧者 之)。再將所得分數區分為高社經地位(總分 41-55 分之間)、

中社經地位(總分 30-40 分之間)、低社經地位(總分 11-29 分之間)。

三、個人因素

本研究個人因素包括暴力認知、情緒控制、自我概念、溝通技巧、

偏差行為等五方面。其定義如下:

(一)暴力認知:是指調查問卷中「暴力認知分量表」測量結果,

內容主要是指打人等暴力行為來處理所面對的問題或對打人

等暴力行為的認知等。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暴力認知越 偏負向;得分越低,則反之。

(二)情緒控制:是指調查問卷中「情緒控制分量表」測量結果,

內容主要是指情緒的起伏大,容易生氣憤怒,容易作出讓自 己感到後悔的事情等。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情緒控制越 差;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自我概念:是指調查問卷中「自我概念分量表」測量結果,

內容主要是指較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會考慮別人,做事不會考 慮太多或反省自我等。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自我概念越 偏負向;得分越低,則反之。

(四)溝通技巧:指調查問卷中「溝通技巧分量表」測量結果,內 容主要是指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於聽、說以及同理心、使用 合適字眼表達感受等。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溝通技巧較 差;得分越低,則反之。

(五)偏差行為:指調查問卷中「偏差行為分量表」測量結果,內 容主要是指不良的習慣嗜好(吸菸、喝酒),以及違規行為 (翹家、逃學)等。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偏差行為較多;

得分越低,則反之。

四、家庭因素

(一)家長管教方式:參考李美慧(2001)根據Maccoby與Martin 於1983年以「父母的要求(demanding)」及「父母的回應

(responsiveness)」兩向度來劃分父母管教子女的類型,分為 「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四種不 同管教類型。

(二)親子依附:指研究對象對父母的依附情形,參考世界衛生組 織 2001/2002 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雙親教養態度量表 (Parental Bonding Inventory)。得分愈高,表示親子依附程度 愈高;得分愈低,則反之。

五、學校因素

(一)導師領導風格:指調查問卷中「導師領導風格量表」測量結 果,內容主要為班級導師對學生管教態度。所得分數越高,

表示該受試者所知覺到導師的管教方式中,導師的關懷程度 越高;得分愈低,則反之。

(二)同儕關係:指調查問卷中「同儕關係量表」測量結果,內容 主要為學校裡與其同班同學相處的情形,與來往的程度,如 是否喜愛友伴,是否為友伴所喜愛,社交技能是否良好,是 否在團體中覺得快樂等。得分愈高,表示其同儕關係狀況愈 差;得分愈低,則反之。

六、霸凌行為:指發生在校園中一種蓄意且具傷害性的行為,是學生 之間不平等的權力與壓迫,且為持續重複出現在固定學生間的一 種欺凌行為。本研究參考教育部(2010)所界定之霸凌類別,以 自擬「學生霸凌行為量表」來測量,用以蒐集研究對象發生的 霸凌行為,包括「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 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等六層面,共計 25 題。測量.

結果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發生霸凌行為越嚴重;得分越低,

則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