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在個人因素方面,暴力認知、情緒控制及偏差行為偏正 向;自我概念及溝通技巧偏負向。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親與主 要照顧者管教方式皆以「開明權威」人數為最多,其次為「專制 權威」;親子依附上,父母親與主要照顧者親子依附關係尚佳。

在學校因素方面,導師領導風格及同儕關係尚佳。在霸凌行為方 面,研究對象整體霸凌行為尚屬輕微,但就各分量表平均值來比 較,又以「言語霸凌」較為嚴重。

二、就個人因素來看,研究對象暴力認知越負向、情緒控制越差、自 我概念越不佳、溝通技巧越不佳及偏差行為越高,其越可能有霸 凌行為。就家庭因素來看,研究對象母親管教方式屬於專制權威 者相較開明權威者會有較多的霸凌行為;而父親及母親親子依附 程度越高其霸凌行為就越少。就學校因素來看,研究對象同儕關 係越不好其越可能有霸凌行為。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可有效預

生、暴力認知越負向者、偏差行為越多者及同儕關係越差者,越 傾向有霸凌行為。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結論,分別對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單位之建議

(一)本研究發現在霸凌行為中明顯男學生發生比例高於女學生之 現象,有此現象也許與男生容易衝動行事有關。因此,建議健 康與護理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強理性溝通及友善態度的部 分,明瞭表達自我意見並不一定要以激烈、負面方法呈現,而 可以理性方式表達自我意見,以減少衝突及霸凌行為的產生。

(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因素中的「暴力認知」、「偏差行為」

皆能預測霸凌行為,且「情緒控制」、「自我概念」以及「溝通 技巧」與霸凌行為有顯著的相關,因此,學校可利用「健康與 護理」課程加強高中職學生在情緒調適能力、解決衝突、調適 壓力、溝通協商、同理心以及自我肯定等生活技能的培養,讓 學生擁有較正向之價值觀,導正學生對暴力與偏差的態度。除 此之外學校也可結合民間單位或社區力量,針對需要高度關懷 的學生,辦理法律宣導、課後活動或假日輔導,改善學生不良 行為,降低發生霸凌行為的可能性。

(三)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學校因素中的「同儕關係」能預測霸凌行 為,由於青少年此階段特別重視同儕關係,若不擅於人際互動 的學生,容易被排擠孤立,造成即使被霸凌也無人願意出手相 助的情況,因此學校應盡力尋求資源,如輔導系統或課程設計 來幫助學生增強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係,學習與同儕和諧相 處使其更能為同儕所接納,降低發生霸凌行為的可能性。

(四)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家長管教方式多以開明權威為主,但卻以 專制權威居次,且開明權威之教養方式與霸凌行為有明顯之 相關。由於專制權威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關係對立,亦彼此 缺乏溝通、關心之互動,孩子到學校可能習慣以暴力等負面情 緒解決問題、不易與同學相處,無形中造成霸凌行為的發生。

因此,導師可以定期藉由家庭訪問或輔導學生時,找出家庭 問題學生,提供親子輔導管道;學校也可以聘請親職教育的專 家演講、工作坊或短期、長期的親子活動,讓全家共同參與,

透過課程與活動,加強家庭整體親密度及強化家庭功能,亦減 少發生霸凌行為的發生。

(五)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發生霸凌行為之情形僅 屬中下程度, 但亦發現有較高比率發生在言語霸凌,教育單 位應當重視每件校園中發生的霸凌行為,因為若不及時處理,

都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霸凌行為,甚至讓整個校園充滿暴戾 之氣,影響到每一位校園成員。雖然目前已有訂定校園霸凌預 防與處理之方法,但教育單位應定期追蹤個案及調查校園霸凌 的狀況,以了解其變化趨勢,並對其中之改變深入探討,隨時 對處理方式作檢討改進,達到真正有效而免流於紙上談兵之現 象。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由於本研究屬橫斷式研究,無法避免回憶偏差等研究限制,故 未來應針對此主題進行長期追蹤或輔以質性研究,將家長、教 師觀點納入,以深入探討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霸 凌行為之關係。

(二)本研究因受限於經費、時間等因素,研究對象僅限於臺北市高 中職學生,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縣市外,未來的研究在人 力與物力許可下,可擴大研究樣本的區域、人數等,並進行 地區性及城鄉間的比較,使研究結果更為客觀,提高研究之推 論性。

(三)本研究高中及高職的個別樣本數不足,無法探討高中、高職 和霸凌類型的相關。由於高中與高職類型不同,其風氣可能 有所差異,未來可以針對此變項作更深入的研究,依據研究

結果來分別研發個別合適的教材以及霸凌策略,以達「反霸凌」

之效果。

(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因受限於受試者的主觀認知,

且研究變項僅以性別、學制、年級、學業成績、家庭結構、

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及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 依變項進行研究,尚有許多變項也會影響高中職學生霸凌行 為,建議未來可加入其他研究變項以便更深入探討。

(五)可針對青少年霸凌行為防治進行需求評估,設計霸凌行為防治 相關課程,以實際介入,分析對青少年霸凌知識、態度與行為 上的效果,發展出適合青少年的相關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昱婷(2010)。

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生命教育與健 康促進研究所碩士,台北。

王麗芳(2012)。

高中職生知覺教師正向管教與偏差行為之相關 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 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石友馨(2008)。

家庭教養行為、社區鄰里關係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 差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臺北。

石培欣(2000)。

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

諮商與輔導,221

,6-10。

朱美瑰(2008)。網路犯罪新型態~看不見的拳頭:青少年網路 霸凌現象初探。

諮商與輔導,268

,6-10。

谷傳華、張文新 (2003), 小學兒童欺負與人格傾向的關係,

理學報, 35

,101-104.

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臺中。

吳文琪(1999)。

台北市國中生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關係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 北。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教育

心理學報,29

,25-49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

教育研究月刊,130

,143。

吳雅真(2008)。

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系,台中。

李美慧(2003)。

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 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 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

李卓穎(2010)。

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以花蓮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 治所,嘉義。

李政憲(2008)。

校園霸凌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高雄縣國

小六年級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 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屏東縣。

李淑貞譯(2007)。

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 冊

。臺北:五南。

李雅君(2010)。

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被霸凌現況與影響 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所,嘉 義。

李曉菁、王鴻年(2009)校園霸凌!12 名高一生痛毆同學 自 拍 po 上網炫耀。檢索於 2012 年 1 月 25 日,自 NOWnews 今日新聞網。網址:

http://www.nownews.com/2009/01/24/11458-2399749.htm#

ixzz1l6JsXgSf。

吳紋如(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 知覺及反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清山(2000)。

學校行政

。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珍琬 (2002)。國小國中校園欺凌行為比較研究。

彰化師大教 育學報,3

,99-129。

邱靖惠、蕭慧琳(2009)。

台灣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

童福利聯盟

。台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

現象調查報告。2007/2/10,網址:

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 查報告發表記者會。網址: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1848&typeid=1 1&offset=3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台灣校園霸凌現況。網址:

http://web.ljes.hcc.edu.tw/campus/web/index.php?wid=

4&dup=0&mid=60&pid=1&lel=1&art_id=1。

林青瑩(1998)。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臺北。

林孝慈(1986)。

國中校園暴行之研究-台北實證分析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新北市。

林坤松(2000)。

青少年校園暴力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研究-以台 南市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 學研究所,台南。

林翠湄等譯(2002)。

發展心理學

。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玫君、歐怡雯(2007)。

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

和衝突

。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筱芬(2009)。

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周秀玲(2008)。

高中職生受凌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嘉義。

胡瑋潔(2004)。

國中學生社交技巧、欺凌行為和學生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

侯崇文(2000)。青少年被害影響因素之探討。

犯罪學期刊,5

, 79-106。

侯佳伶(2010)高中職學生家庭暴力經驗與解決約會衝突類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柯采伶(2009)。

真的只是囝仔的打鬧嗎?--國中霸凌者校園霸 凌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高雄市。

柯清心(譯)(1995)。Kim Zarzour 著。B

attling the School-Yard Bully/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

。台北市:遠 流。

洪莉竹(1993)。從攻擊行為理論探討欺凌行為之輔導。

諮商與

輔導,88

,12-15。

洪榮照(1999)。兒童攻擊行為的認知與家庭因素之研究。

特殊教 育學報,13

,395-432 頁。

洪嘉謙(2003)。

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欺凌受害兒童團體輔導效 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 研究所,屏東。

洪鳳美(2005)。

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 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形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縣。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

教育研究 月刊,110,

88-98。

夏以玲(1998)。

家庭暴力對少年暴力犯罪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連秀鸞(1998)。

國中生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相關研究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程紋貞(1996)。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

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嘉義。

集體性虐高職女 帶頭判 8 年旁觀判 1 年。(2011 年 8 月 5 號)。

自由時報﹐社會版

陳志銘(2009)。

導師、輔導人員、軍訓教官對高中職在學學生

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為例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新北。

陳志銘(2009)。

導師、輔導人員、軍訓教官對高中職在學學生

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為例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