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義及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 2004 年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權生活在健康、安全 的家庭、學校及社區裡;在健康支持環境中成長、學習與發展(引自行 政院衛生署 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2008)。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發展,

台灣社會的多元化與開放,伴隨而來的是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其中,

近年來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日趨嚴重,而中小學校園的欺凌事件更是層 出不窮(魏麗敏,2003)。2011 年年底,媒體報章雜誌陸續報導幾起 校園霸凌案例,震驚了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大家開始思考與檢討台 灣校園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事實上,世界各國校園霸凌 (school bully) 現象相當普遍,更是 校園長期存在的問題。鄭英耀、黃正鵠(2010)使用自編的「中學生校 園霸凌量表」對全台灣 17 個縣市 61 所學校共 3937 名國高中職學生 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霸凌者佔施測樣本 10.3%,受凌者為 10.1%,旁 觀霸凌者為 28.6%,兼為霸凌/受凌者佔 5.2%,也就是說台灣每 100 個

學生就有 10 個學生是霸凌者,10 個學生是受凌者。兒童福利聯盟文 教基金會(2011)全國抽樣調查發現,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 , 最近兩個月在學校經常甚至每天被同學欺負的比率,與歷年比較,從 2007 年的 9.9%,至 2010 年已經增加到 16.1%,上升速度驚人。在兒 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對於台北、台中、高雄、花蓮的國小 四、五年級以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童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出高達 58.2%的學童覺得學校不安全。由此顯見原本應該安全、舒適,讓學 生快樂學習與成長的場所,似乎因為霸凌而變質,學生必須提早學會 如何在暴力的威脅中求生存,校園霸凌的嚴重性更超乎我們的想像。

相關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霸凌者成年時的犯罪行為 有高度相關(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對於受凌者或者是霸凌者而 言,不僅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對於心理上的傷害也不容忽視,通常 霸凌的發生也會引發焦慮和憂鬱,對於學業也會造成負面影響,進而 影響其人際關係和社交技巧(Berger, 2007; Nansel et al., 2001)。Wei

& Huang(2005)的研究也發現,孩童的攻擊性及霸凌行為會隨時間 而相對穩定,具侵略性的孩子長大後也較容易產生攻擊行為。假如他 們在學校中能為所欲為,當然也會在別的地方橫行霸道,所以未來犯 罪機會高於一般人,在成人期通常也會表現出較高的反社會、暴力及

/或犯罪行為(Patchin & Hinduja,2006;兒福聯盟,2007;邱靖惠、

蕭慧琳,2009;王昱婷,2010;柯采伶,2010)。

有鑑於此,霸凌行為對學生影響甚鉅,相關單位應訂定相關防制 策略。國家衛生研究院(2008)於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報告書提 到,綜合國內現況與國際趨勢分析,設定五大項總目標,其目標一:

確保兒童青少年成長之健康、安全環境,就提出了安全環境之建置,

減少事故傷害並免於暴力威脅,包括兒童虐待、家暴、性侵害、校園 霸凌等。另一方面,教育部(2011)表示,鑑於校園霸凌行為對學生 人格發展影響深遠,並妨礙了學生學習權,甚至影響校園師生對基本 人權的意識及反思能力,特別擬具「教育基本法」第8條修正草案,

明定禁止學生霸凌行為,並授權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學生霸凌 防制機制等事項之準則,就學生霸凌行為的預防、發現、處理及輔導 等予以規範,以保障學生基本人權及受教權。

另一方面,有關霸凌議題的研究,國內有諸多卓越的研究成果,

但研究對象大多是國中小學生,包含霸凌的類型、發生率、影響因素 等,高中職的研究較少 (魏麗敏、黃德祥,2005;周秀玲,2008;鄭 英耀、黃正鵠,2010)。前面提到鄭英耀、黃正鵠(2010)的研究發現,

霸凌者佔施測樣本10.3%,而其中國中學生佔了13.3%,高中學生佔 了9.8%,高職學生佔了7.6%。我們可以發現到高中職這個年齡階段,

佔霸凌者共17.4%,明顯高於國中生的13.3%。高中職學生因處於青

春期,面對身心急速成長與改變的衝擊下,很容易導致情緒失控,如 2009年初,台北市某私立高中有一名高一學生,遭到班上12名同學圍 毆,導致陳姓同學左眼眉毛上方流血,縫了二十幾針,甚至學校圍毆 霸凌影片在網路流傳。由於高中職的年齡正值青少年血氣方剛之時,

情緒容易失控,就如以上案例,常常發生肢體霸凌,造成生命之威脅

(李曉菁、王鴻年,2009)。因此,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鎖定於高中職 學生。

本研究旨在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探討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 庭因素與學校因素等面向和學生霸凌行為之關係。研究結果期能找出 有效的預測因子,讓各級學校、教師及家長們更瞭解與霸凌行為相關 的因素,提供校方進行輔導時擁有更多的訊息並且作為未來反霸凌因 應策略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