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求本研究的處理明確,以下針對本研究中「故事結構教學」、「學習障礙學 生」、「科學故事」與「閱讀理解成效」分別釋義如下:

一、 故事結構教學(story grammar instruction)

故事結構教學乃運用圖表呈現故事架構與重要元素,提供結構性的視覺線 索,呈現系統化的故事內容,教導學生分析故事內容與組織脈絡的一種閱讀理解 策略(黃瑞珍,1999)。

本研究所指之「故事結構教學」係根據 Idol(1987)所提出「故事圖」(story mapping)為研究藍本,將故事結構以圖示與條列的方式呈現故事脈絡,透過教師 示範、引導練習,最後學生獨立使用,故事元素因應本研究的科學故事改編如下:

(一)背景:文章一開始對主題的敘述。

(二)主角:主角的姓名與基本資料(如:職業、特色等,擇一敘述)。

(三)引發事件:引發主角想要解決的問題,或引發主角感到好奇的事件。

(四)主要事件:主角解決或是探究問題的過程。

(五)結局:主角發現研究後得到的結論或結果。

(六)影響:發明者或發明物對於歷史與生活造成的影響。

二、 學習障礙學生(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根據我國 2012 年 9 月 28 日教育部修正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2012),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 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

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 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前項所定學習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 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

(二) 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三) 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 現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

本研究所指之「學習障礙學生」是目前就讀於臺北市某國小四年級資源班學 生兩名,且經臺北市鑑定及就學安置輔導委員會鑑定為學習障礙者,在黃秀霜

(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得分符合其年齡水準者,但在四年級柯華葳、詹益 綾(200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得分結果屬於閱讀困難者。

三、 科學故事(scientists’ stories)

科學故事範圍廣泛,包括日常中的所見所聞、個人的經驗或改編自科學史的 重大發現事件,其強調以淺顯的文字描述與科學相關的人、事、物,亦或是科學 發現、發明史、科學家的生平事蹟與態度或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等(Ellis, 2001)。 本研究所指之「科學故事」乃以研究對象現行所使用的版本(翰林四上國語 第五課-發現微生物的人-故事體)為基礎,再參考幼福文化事業於 2006 年出版之

「發明發現故事」進行改編,研究者挑選四年級學童有興趣之主題或與生活相關 的科學故事加以改編,使其具有六項故事元素(背景、主角、引發事件、主要事 件、結局、影響)。

四、閱讀理解能力(the effec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根據心理語言學觀點,閱讀理解是讀者主動運用具有的基模(概念結構與知 識)與文章產生交互作用的過程,透過思考、建構心理語言、逐步修正假設,結 合個人經驗進行推論與解釋下的產物(Lamberg & Lamb, 1980;Swaby, 1989)。

本研究的閱讀理解能力係指研究對象在閱讀完科學故事後,接受由研究者所 自編的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與故事結構測驗上之得分表現,得分越高代表閱讀理 解能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