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故事結構教學的理論基礎與實證研究

本節先說明故事結構教學的理論基礎,接著介紹故事結構教學的要素、故事 結構教學的教學原則,最後探討故事結構教學的實證研究,作為故事結構教學對 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基礎。

壹、故事結構教學的理論基礎

故事結構的理論基礎為基模理論(王瓊珠,2010)。認知心理學家主張基模是 認知的基礎,在理解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下就基模的意涵、功能,分 別探討之:

一、基模的意涵

所謂「基模」(schema)指的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儲存於長期記憶(LTM)

中,對於詮釋新訊息扮演重要的角色(許淑玫,2003)。Bartlett(1932)主張基模 是個體同化新訊息及產生訊息回憶的知識結構,透過基模,人類主動建構對文章 的理解(引自游自達,1997);而閱讀是讀者將外在訊息與內在基模相互連結,建 構意義的過程(王瓊珠,2010)。由此可知,基模與閱讀的關係十分密切。游自達

(1997)統整各家學者所言,提出基模是個人用以表達概念、情境、事件、行動 等的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單位,透過基模,個體才得以建構訊息的整體理解。

二、基模的功能

閱讀歷程中,讀者的基模能協助其選擇與組織外界的訊息,使新舊訊息加以 統整,再納入一個有意義的架構中(顏若映,1993)。Anderson 與 Person(1985)

從基模理論的觀點分析閱讀理解,整理出基模理論具備六種功能:(1)提供同化

(assimilating)新訊息的知識基礎;(2)引導注意力的分派;(3)幫助讀者推論精 緻化,以促進對文章產生前後連貫的理解;(4)推動個體有次序、有組織的搜尋

記憶,以提取適當的基模;(5)加強編修與摘要能力,即捨去不重要訊息,摘錄 重要訊息;(6)促進文章的再建構(Reconstruction)。且 Rumelhart(1981)也提 出基模也有可能影響讀者無法正確理解文章,原因有三:(1)讀者可能缺乏適當 的基模;(2)讀者可能具備合適的基模,但文中線索卻不足以引發該基模;(3)

讀者雖然能前後連貫,自行建構出文章理解,但與作者原意不符。

綜合上述,基模導引讀者進行閱讀歷程中的閱讀理解,而讀者的先前知識與 其基模的關係密切,為了幫助讀者建立基模,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前,應先針對 文章內容本身所需之先前知識,學生既有基模所缺乏的部分等進行評估與理解,

方能在教學之際,根據教材與學生本身之需求建構適當鷹架,不至於造成學生對 文章產生誤解。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識字正常之學習障礙學生,為避免因缺乏適 當基模或自行建構卻與作者本意不符之情形,故研究者於科學故事之開頭,皆會 出現有關主題的一段描述,目的是建立讀者正確適當的基模,使對其有基本的認 識。

貳、故事結構教學的要素

故事結構指從 1900 年代初期人類學家解析民間各種傳說演變至今的(Dimino, Gersten, Carnine & Blake, 1990)。儘管文化背景不甚相同,但發現人們述說故事中 都延續一種法則,故事中大多具有主角、主要問題或衝突、準備解決問題的經過、

最後結局等,這些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被稱為「故事結構」,雖然名稱依照不同的 研究者有著不同的故事結構元素分類,但都相去無幾(Bacon & Carpenter, 1989;

Dimino, Gersten, Carnine & Blake, 1990;Gardill & Jitendra, 1999;Gersten & Dimino, 1989;Idol, 1987;Idol & Croll, 1987;Ouellette, Dagostino & Carfio, 1999)。依照每 位研究者或教學不同的需求,他們所設定的故事要素也有所不同。

Rumelhart(1975)分析許多伊索寓言的故事,研擬出故事結構的規則,可分 為背景(setting)、情節(episode),而情節的組織為事件與反應。

Thorndyke(1977)依據 Rumelhart(1975)的研究,提出故事結構要素需包括 以下規則:(1)故事是由背景、主題、情節、結局所構成;(2)背景包含人物、

地點、時間;(3)主題是由目標所組成;(4)情節是由一些故事的插曲所構成;(5)

情節是由事件和狀況所構成;(6)插曲是由一些事件和狀況所構成。

Stein 與 Glenn(1979)指出故事結構要素,包含背景和插曲兩部分。背景部 分包括主要人物及故事情境,插曲部分涵蓋六項訊息:(1)起始事件:促使主角 行動的事件;(2)內在反應:主角的目標、想法及情感;(3)計畫與行動:主角 所欲採取之計畫與行動;(4)企圖:主角為了達到目標所採取的實際行動;(5)

故事結局:主角成功或失敗;(6)反應或感覺:主角對結果的反應或感覺。

Idol 與 Croll(1987)認為故事要素包含以下元素,(1)主要人事:主角及事 物;(2)背景:事件的時間、地點;(3)問題:有待主角解決的問題;(4)主要 事件:如何解決問題的重要事件;(5)結局:問題演變的結果。Idol(1987)依據 以上五項故事結構元素,設計故事圖(story map),如下圖 2-1 所示。

圖 2-1 「My Story Map」我的故事圖

資料來源:”Group story mapping :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by L.Idol,1987,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王瓊珠(2010)指出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故事結構元素有六項,分別是:(1)

主角和主角的特質;(2)時間與地點的情境;(3)主要問題或衝突;(4)事情經 過;(5)主角的反應;(6)故事的結局。這六項故事結構元素具備了故事的前、

中、後的發展經過,同時也包含主角的特質及其內在感受。而廣義的故事結構指 個體早期在接觸語文材料或活動時,所發展出來的故事感,這種故事會逐漸儲存 在長期記憶中的心理架構,此架構可組織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事件(Naremore,

我的故事圖

姓名: 日期:

問題

目標

目標

結果 背景

主角: 時間: 地點:

1997;Roth, 2000);狹義的故事結構是指分析故事的概念結構,詳細說明故事元 素,包括目的、行動、結果等(蔡銘津,1995)。

雖然學者們對故事原素有不同的定義,分類有簡有繁,名稱也略有差異,可 能是因為對故事結構的定義不同或研究主題的差異所致,因此所需發展的故事內 容重點才略有出入,但實際上各元素都是不盡相同的(王瓊珠,2010)。名稱和形 式並不是研究的重點,最關鍵的是,能否因應個體的實際需求及表現狀況來彈性 調整內容,才是首要的課題(洪蕙暄,2009)。

綜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狹義的故事架構來分析改編科學故事之故事要素,根 據 Idol(1987)所提出「故事圖」為研究藍本,將故事結構以圖示與條列的方式呈 現故事脈絡,故事要素針對科學故事之特性,可分為六項要素,分別是:(1)背 景:文章一開始對主題的敘述;(2)主角:主角的姓名與基本資料(如:職業、

特色等,擇一敘述);(3)引發事件:引發主角想要解決的問題,或引發主角感到 好奇的事件;(4)主要事件:主角解決或是探究問題的過程;(5)結局:主角發 現研究後得到的結論或結果;(6)影響:發明者或發明物對於歷史與生活造成的 影響。

參、故事結構的教學步驟與原則 一、故事結構的教學步驟

針對學習障礙學生無法理解文章結構的部分,可透過故事結構的教導,系統 化分析故事的組成元素,幫助學生掌握故事要素,組織故事內容,促進閱讀理解

(Gersten, 1998)。Idol(1987)將故事結構教學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示範、引導、

測驗階段;王瓊珠(2010)將故事結構教學歸納出四項原則,分別是直接明確的 教學、逐步引導、視覺圖示輔助學習、結合口語與書寫訓練,茲分述如下:

Idol(1987)將故事結構的教學階段,大致區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其 步驟,如下所示:

(一)示範(model)

1. 讓學生默讀故事。

2. 教師展示故事圖,並發給學生故事圖。

3. 教師在故事圖上寫答案,並請學生將答案寫下來。

4. 教師依照故事圖提問。

(二)引導(lead)

1. 閱讀文章時,教師不再示範如何完成故事圖,學生需自行完成。

2. 學生完成後,教師發問相關問題。

3. 教師呈現學生的答案,小組一起討論。

4. 教師呈現正確答案,請學生修改自己故事圖上的答案。

(三)測驗(test)

學生自行閱讀,並使用故事圖完成指定作業,再由教師批改之。

二、故事結構的教學原則

王瓊珠(2010)歸納出實施故事結構教學的四項教學原則,分別為直接明確的 教學、逐步引導、視覺圖示輔助學習、結合口語及書寫訓練,以下分述之:

(一)直接明確的教學

Gambrell 與 Chasen(1991)的研究指出:明示(explicit)的故事結構 教學比隱含式(implicit)的故事結構教學有較佳的教學成效。針對學習障礙 學生有組織故事形式上的困難,教學者應直接教導故事結構的策略來協助學 生,實施故事結構元素教學教導學生建立內在的故事結構,使用提問策略引 導學生找出故事的重要資訊,最後希望學生能自行提問結構問題。

(二)逐步引導

故事結構教學強調教師示範如何找到故事中重要元素,接著引導學生 進行練習,最後褪除教師協助,讓學生獨立練習(Gersten, 1998;Gersten &

Dimino, 1989)。在教學上做適當安排,由具體至抽象、由團體討論至個別學

習、由教師示範至學生獨立作業,最後希望學生能將故事內化,在閱讀中獨 立使用。

(三)視覺圖示輔助學習

Beck 與 McKeown(1981)建議實施故事結構教學時,輔以視覺圖示的 故事地圖呈現故事重要元素。故事地圖益處有二,一為提供視覺線索輔助學 生組織故事結構內容,二為完成後的故事地圖可做為結構線索協助學生進行 故事重述。

(四)結合口語及書寫訓練

故事結構教學可結合口語及書寫訓練,讓學生閱讀後運用故事結構圖 練習組織與重整,透過口語及書寫的方式進行輸出。

本研究參考 Idol(1987)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示範如何使用故事圖、說明 故事結構要素之意義、找尋故事結構要素,接著教師協助引導學生使用故事圖練 習,最後教師褪除協助,讓學生獨立使用故事圖完成相關測驗,透過研究者自編 之閱讀理解測驗與故事結構測驗,探究其學習情形。

肆、故事結構教學的實證研究

肆、故事結構教學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