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故事的意涵與在教育上的可行性

本節探討科學故事,希望能對本研究之教學設計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下從 科學故事的意涵、功能、科學文章的編寫原則、在教育上的可行性四方面來探討,

茲分述如下:

壹、科學故事的意涵

國外研究顯示,進行科學學習時,教師若能提供多元的科學讀物,對學生的 助益有以下效果:(1)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態度轉為積極投入;(2)提供學生不同 的背景知識,輔助其建立相關經驗;(3)協助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學習興趣的學 生找到合適的閱讀材料(Vacca, Vacca, Gove, Burkey, Lenhart & McKeon, 2003)。而 Yore 等人(1990)主張兒童自小接觸故事類文章,熟悉故事的結構與規則,故事 類文章可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科學閱讀。Kameenui 與 Simmons(1990)則根據科 學文章的目的區分為敘述式(narrative)文章與說明式(expository)文章,前者在 述說一篇故事,使之具有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的文章架構,即描述組織一篇 故事的架構系統,其特性是將經驗事件定位於某一時間與空間的交集,將經驗過 的事物加以敘述、轉化,進而組織成一篇好故事(引自洪文東,1997)。根據故事 素材、時間順序、人物角色的特性、情節及意識型態等組織成不同層次與形式的 故事(趙金祁、洪文東,1993;Bruner, 1986)。而賴慶三(2005)指出科學故事可 增進科學學習。羅枝土(1965)認為科學故事是以科學為核心加以描述的文章,

不僅具備故事形式且提供給兒童閱讀,範圍相當廣泛,舉凡科學家、發明家、昆 蟲、花草樹木、野獸家畜、禽鳥、礦物、天文、自然現象乃至交通工具、日常生 活用品的故事都包含在內。鄭子善(2000)認為透過故事本身人性化、易親近的 特質,提升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的接受度,自然地傳遞科學的精神,

普及了科學的知識。

綜上觀之,科學故事是某一時間與空間交互作用下的交集,強調以故事文法 為架構,以科學事實與經驗為內容,提供學童簡易且生動表達的科學閱讀素材,

藉由故事易熟悉、易親近、人性化的特質,提高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接受度,進 而提昇學習動機與興趣。研究者認為教師可提供合適的科學故事幫助學生科學的 學習、理解與記憶,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科學故事做為探討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 之教材。

貳、科學故事的功能

羅枝土(1965)指出科學故事的功能為培養兒童科學頭腦、充實兒童科學知 能、增進兒童科學興趣、培育兒童科學態度。國內有研究者將科學故事應用於研 究中,茲分述如下:張榮耀(2000)指出運用科學故事融入教學,不僅可以呈現 科學發展的進程、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模式、更幫助學生對科學理論建構出有意 義的表徵,促使科學學習的發生;王郁昭(2003)研究顯示科學故事提升學生對 科學學習的接受度,也呈現正向的科學態度;陳月雲(2006)表示科學故事的目 的在於正確傳達科學知識與概念,讓學童樂於學習;賴慶三(2006)研究指出科 學閱讀能引發學童的閱讀意願、增進對科學活動的了解、提昇參與科學活動的能 力與自信心。

林月菁(2007)綜合國內外將科學故事運用於科學教育的相關文獻後,歸納 出科學故事在科學教育具有下列五項功能:

一、科學故事協助學生了解科學概念

科學故事中可回顧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研究指出透過科學故事可幫助 學生了解科學概念的產生,協助學生縮短與所要學習概念間的認知距離。

二、科學故事有助於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

科學故事可帶領讀者經歷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到科學的方法。

學者建議科學故事不僅可協助學生了解科學過程,更是科學教育中必備的要 素。

三、科學故事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本質

科學故事呈現科學進展的過程,展現不同時期科學家對自然現象有其獨 特的解釋與觀點,協助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是經歷許多變化的,同時增進學生 的科學本質概念。

四、科學故事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與社會間的關係

科學故事賦予科學教育具有人文思想之文化價值,帶領學生欣賞過往的 科學成就,科學故事可做為人文與科學的橋樑。

五、科學故事培養學生對科學之正向態度、增強學習興趣與動機

科學故事幫助學生透過不同角度欣賞科學,了解科學家的創造發明過 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正向積極的態度,提昇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 機。

綜合以上觀點,故事本身具有易了解、易親近的特質,在課程中融入科學故 事,可展現出科學的進展、發明的過程、科學家的態度,不僅自然地傳達科學的 精神,也普及了科學的知識(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協助學生了解科學本質、

帶領學生認識科學與社會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向態度、提升學生對科 學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引發學生對科學閱讀的意願,研究者發現科學故事較多延 伸討論至科學本質、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較少探討到 閱讀理解的部分,因此本研究欲以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探討國小學習障礙生在科學 故事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參、科學文章的編寫原則

謝添裕(2002)探討國小學生對於科學文章的閱讀情形,研究顯示喜歡閱讀 敘述式科學文章的學童多於閱讀說明文式文章的學童。洪文東(1997)認為敘述

式科學文章多以故事體裁描述自然事物與現象的編寫方式呈現,強調表達事實與 經驗。而周建和(2003)表示將科學故事融入教學,不僅可讓學生知曉科學家精 彩的生平或科技發展的故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重要的科學概念,並了解此 概念完整的發展過程,教師在教學前需先思考並選擇合適的故事內容。莊嘉坤

(1997)認為自然科教材應力求以自然經驗為中心,選擇與生活發生密切聯繫之 事物,增長學童的科學相關經驗,提昇對科學的學習動機,增加對科學的學習興 趣,使學童學習自然科不再有艱深難懂的感受。田茂修(2011)針對國小六年級

學習障礙學生進行科學閱讀理解教學時,探討科學閱讀文本編寫原則有七項:

一、 文本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 文本的篇名具吸引力。

三、 文本的概念要素明顯清楚。

四、 文本的詞彙運用符合學生的程度。

五、 文本的故事長度適中。

六、 文本的內容具有趣味性。

七、 文本的科學概念要再三求證以求正確

從以上論述可知,國小學童喜愛閱讀敘述式科學文章,而敘述式科學文章大 多以故事體裁呈現,內容大多描述科學家的精彩生平或是科技發展的故事,學生 對於科學故事融入課程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對於科學閱讀文本的編寫原則,田茂 修(2012)強調文章的內容日常生活化、趣味化;文章的詞彙需符合學生程度;

文章的長度適中;文章內容的概念明顯清楚。

本研究科學故事的架構根據 Idol(1987)所提出「故事圖」為研究藍本,故事 要素針對科學故事之特性,可分為六項要素,分別是:背景、主角、引發事件、

主要事件、結局、影響;本研究科學故事的內容以田茂修(2012)編寫國小學習 障礙學生之科學文章的元素為參考,分別是:文章的內容日常生活化與趣味化、

文章的詞彙需符合學生程度、文章的長度適中、文章內容的概念明顯清楚。

肆、科學故事在教育上的可行性

Duschl(1990)主張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只告訴學生正確的科學知識,

教師應帶領學生探究科學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發展該理論或發明該事物的 背景與思考的動機(引自許良榮、李田英,1995)。李錫津(2002)指出故事提供 簡要而完整的發展情節,清楚表達敘事者的意涵與期望,將故事加以組織、調整、

穿插、運用,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而 Matthews(1994)研究顯示科學故事融入教 學,不僅使學習教材生動化、增強學習興趣與動機,更讓學生有機會經歷科學家 面對問題時的思考與實驗探究的歷程,有助於學生了解科學家創造發明的過程、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科學知識的內涵與本質(引自邱明富、高慧蓮,2006)。

研究者從全國碩博士論文網,以科學故事為關鍵字搜尋,茲將科學故事教學相關 研究摘要如下表 2-2:

表 2-2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國小資源班教師設計閱讀課程教學之參考。由於國內目前運用科學故事研究閱讀 理解的篇數甚少,針對特殊教育領域的研究僅只田茂修(2012),加上近幾年興起 科學結合閱讀的趨勢,乃興起研究者針對此一主題進行相關探討研究。

綜合以上文獻為依據,本研究選用科學故事做為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 研究之教材,透過故事易理解、易熟悉、易親近的特質,增加學習障礙學生的閱 讀意願與動機;故事內容挑選四年級學童有興趣之主題、與生活相關且簡單有趣 的科學故事;故事元素改編 Idol(1987)故事圖,使其具有六項故事元素(背景、

主角、引發事件、主要事件、結局、影響);教學方法採用具有實證研究的故事結 構教學,期能對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理解困難有所幫助,並為閱讀理解教學的實 證研究投注一份微薄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