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將可提供豐富的引用與被引用資訊,亦可提供豐富的學者、學科、

機構與地區之統計分析資料並推知該學科之發展概況。目前我國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方面尚缺乏一個客觀學術評鑑標準,透過人 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建置,便可將之應用於我國人文社 會科學領域學術評鑑之參考,為人文社會科學之學術評鑑提供一 個客觀而適用的指標。

3. 對於國家發展而言,本研究可藉由對各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與欄 位之觀察與研究,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提出具體 之建置建議。建置具有權威性的引文索引資料庫對於國內學術發 展能夠提升其競爭力,也使臺灣人文社會學科文獻間的關係更加 清晰明瞭,希冀臺灣的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能夠有機會走向國際,

讓世界看見。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係以分析國內外著名之引文索引資料庫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 引文索引資料庫建置發展之依據,為使本研究之論述保持一致性,茲將相 關名詞定義如下:

一、引用文獻(citing work)

引用文獻或稱來源文獻(source work)、來源文章、引證文獻等。(註4)

在學術發展史中,任何一門學科或研究的發展與創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資訊學者將引用前人觀念和經驗的行為稱為"citation",

一般譯為「引用文獻」或「引文」。引用文獻是資訊被使用過後所留下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標示與紀錄,透過這些資料的分析研究,便可以了解研究者使用文獻的情 況。(註5)

二、被引用文獻(cited work)

被引用文獻或稱被引文獻、參考文獻等。是一種相對於「引用文獻」

之概念,當某著作引用到另一篇文獻時,該文獻則稱之為「被引用文獻」。

(註6)凡是一篇被引數量越多的作品,若不是人人讚賞的經典著作,便 是人人唾棄的作品,但實際上後者卻極為少見。因此可以大膽假設凡被引 數量越多的著作,必定是一份極有學術價值的作品。(註7)

三、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引文索引為「引用文獻索引」的簡稱。將「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 獻」皆索引之,並建構兩者的關係,即稱為引文索引。(註8)因此,引文 索引最大的功用在於方便研究者快速得知某作者或某篇論文被引用的情 形,並可迅速找出相關文獻之篇名及詳細書目資料。當我們對某研究主題 有興趣時,並且擁有該研究主題的關鍵作者或論文時,就可以利用引文索 引找到曾引用該作者或該論文的所有文章,藉以掌握該主題之後續研究狀 況。同理,這也適用於找尋特定理論或模式被引用的情形。(註9)

四、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

為「引用文獻分析」之簡稱,運用各種數學或統計的方法,定量分析

「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企圖揭示其間的 內在結構與本質。(註10)引文分析乃書目計量學之最大分支研究,其理

五、引文索引資料庫(citation index databases)

引文索引資料庫是一種包含出版期刊文獻之書目相關資訊的參考工具。

六、索引欄位(index field)

索引是用來快速找尋文件的輔助資料檔,內容記錄了哪些詞彙出現在 哪篇文件的訊息。索引的建構,早期都以人工方式分析每一篇文件,再選 擇一組適當的索引詞來代表該文獻,最後再將之編制成索引。(註13)在 索引資料庫中,可供檢索的欄位與「索引」的概念相同,輸入某詞彙後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可經由此種索引機制快速找到檢索詞彙於該篇文獻出現之處,因此本研究 之「索引欄位」所指為引文索引資料庫中可供檢索的欄位,亦即經過資料 建檔,最後提供給使用者在資料庫中進行檢索之檢索欄位。

七、檢索結果輸出欄位(output field)

當使用者於資料庫進行檢索時,資料庫將顯示出其與使用者所下之檢 索詞彙符合之文獻,該文獻之書目資料中記載許多關於該文獻之相關訊息,

可供使用者瞭解該文獻之基本資訊以及其所隱含之概念,亦即本研究所指 之「檢索結果輸出欄位」即為記載文獻資訊之欄位。

註12 東吳大學圖書館,「何謂 Citation Index Databases」,

http://www.lib.scu.edu.tw/?act=cms&fun=catalog&cid=reference_qa

(檢索於 2010 年 11 月 8 日)。

註13 曾元顯,「數位文件之資訊組織與主題分析自動化之技術與應用」,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 卷 2 期(2002 年 12 月):頁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