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

壹、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擬討論之問題如下:

一、國中生個人競爭力之內涵以及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的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是否有差異?

三、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是否有關係?

四、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對生活適應的預測力為何?

貳、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問題,本研究之假設為: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的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存在。

三、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國中生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生是指就讀台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的學生。

二、國中生個人競爭力

本研究將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定義為:國中生在與所屬的環境互動過程中,

可以協助個人因應環境中的挑戰所具備在生活上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並且達 到目標的能力,稱之為個人競爭力。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國中生個人競爭力 量表」之得分代表,包括:自我管理、人際相處能力、與人為善、競爭態度、

解決問題能力和家庭資源等六個因素。受試者在量表上各因素的得分表示個人 在此層面競爭力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其個人競爭力愈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adjustment)是指個體為與其生活環境保持和諧狀況的內在改變 歷程,例如態度和觀念等,也是個體一種行為或能力的表現(張春興,1989;

陳李綢、蔡順良,2009)。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蔡順良所發展之「中學生生活 適應量表」,該量表將中學生生活適應分為自我定向、家庭適應、社會適應、人 際適應、學習適應、自我意識、工作適應和自我勝任等八個向度,得分愈高表 示其生活適應愈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最早競爭力的定義就是反應國民生活水準,因此競爭力是由生產力來衡 量,而生產力一般是用一個國家每一個單位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所生產的物 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來計算(李博志,2006)。因此本章將先瞭解國家競爭力之 概念與內涵,再探討個人競爭力之概念和內涵,然後進一步探討與國中生有關 之個人競爭力內涵,之後再分別探討國中生個人競爭力的內涵與生活適應和學 業成就之關係。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國家競爭力與個人競爭力的定義和內涵;第二 節為國中生生活適應的影響因素;第三節為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

第一節 國家競爭力與個人競爭力的定義和內涵

本節將說明國家競爭力之定義,再進一步說明個人競爭力之定義、內涵和 測量工具。

一、國家競爭力的定義

由於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使各國之間的彼此需求和競爭性日益增加,為了 因應全球化的趨勢,每個國家均面臨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國際競爭的壓 力,因此國家競爭力是各國重視的焦點。

高希均、石滋宜(1996)定義競爭力是指一國在世界市場上能創造每人平 均財富的能力。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愈高。OECD 將國家的競爭力定 義為在自由貿易及公平的市場,一個國家可以長期製造產品及提供服務以符合 國際需求,同時可維持及擴展人民收入的能力。

瑞 士 洛 桑 國 際 管 理 發 展 學 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簡稱 IMD)對國家競爭力的定義為:一個國家在其經濟與社會結 構中,透過操控原有資源和創造附加價值的程序、對內吸引力和對外開拓力,

以及國際型和國內型經濟,來增加價值,並進而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此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包括三要素:資產物與過程、內引性與外張性、全球性及地區性。

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 WEF)較重視經 濟的動態增長,認為「國家競爭力」的定義是:一個國家達到永續成長及高國 民平均所得目標的總體經濟。高希均、石滋宜提出競爭力(competition)是指 一國在世界市場上能創造每人平均財富的能力。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 愈高。這個能力不僅包含狹義的生產力,也包括許多經濟與非經濟因素,例如 公共建設、生活品質等,因此,競爭力愈高的國家,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全面 性的進步狀態:經濟、非經濟的;硬體、軟體的;國內、國際的;有形、無形 的;短期、長期的。

曾屏憶(2008)歸納國家競爭力的演進,發現國家競爭力的定義從古典經 濟學以衡量各國生產力等為主,到二十世紀認為投資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後 則有學者認為教育與訓練才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或是其他學者認為科技 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綜合上述,國家競爭力是一個綜合實力的展現,並非由單一因素決定,是 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且彼此互相影響。從國家競爭力研究的演進發現,國家 競爭力是一動態的過程,且二十世紀後,人才的教育和訓練以及科技逐漸成為 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二、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內涵

IMD 和 WEF 是國際間最早從事競爭力研究的學術團體,也最具公信力的 機構,他們從 90 年代創立國家競爭力評比。IMD 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是從國家競爭力的定義出發,強調國家整體的 現狀、實力和發展潛力,其中建立一個國家整體競爭力指標及相關分項指標。

IMD 提 出 國 家 競 爭 力 的 四 個 評 估 項 目 , 分 別 為 : 經 濟 績 效 (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能(Government Efficiency)、企業效能(Business Efficiency) 和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每個項目可進一步分成五個分類評比的項目(李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志,2006)。WEF 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的 理論基礎則是綜合新古典學派經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之經濟增長模型和大量 經驗性的研究文獻,對該國未來五年至八年的中長期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簡稱 GDP)的增加為基礎,分成三個指標:成長競爭力指標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代表國家未來的經濟潛力,包括總體經濟環 境、法規制度和科技實力,;企業競爭力指標(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Index):

係衡量決定一個國家永續生產力水準的條件,包括:國家企業競爭力和國家企 業環境品質;全球競爭力指標(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成長競爭力指標 是國家生產力的動態決定因素,企業競爭力指標則是靜態決定因素,而綜合兩 項合併即反映一個國家的整體競爭力。WEF 認為每個國家發展過程都會經歷三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要素導向階段(Factor-Driven);第二階段則是效能導向 階段(Efficiency-Driven);第三階段則為創新階段(Innovation-Driven)(李博志,

2006;曾屏憶,2008)。

波特1990 年出版國家競爭優勢,競爭力的關鍵是揭示一個國家為何在某個 特定行業能夠獲得國際性成功,並及而取得壟斷性的行業地位的因素。波特所 提出的理論中心思想是:一個國家的四個基本方面的特質,係構成該國企業的 競爭環境,並促進或阻礙國家競爭優勢的產生,其四個優勢分述如下(李明軒、

邱如美譯,1996):

(一) 要素條件:指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狀況,包括熟練勞動力,以及在某一 行業競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設施條件;

(二) 需求條件:指對某個行業或服務的國內需求性質;

(三) 相關及支援產業的表現:指國內是否存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和關 聯輔助行業;

(四) 企業的策略之內涵和競爭優勢:指一國內支配企業創建、組織和管理的 條件,以及競爭的本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波特將四方面的特質構成一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認為當某些行業或 行業內部的鑽石模型條件處於最佳狀態時,該國企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而任一特質的作用發揮程度取決於其他的特質狀況。他也強調在全球化的時 代,國內的決定因素(需求、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國內的競爭等),會加強國 家的影響,因國家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培養和促進,對企業競爭優勢的發展具有 積極的意義。

IMD 於 2009 年對 57 個國家進行「競爭力壓力測試」,這項測試的目的在 於分析國家應具備更好的條件度過全球金融危機,其焦點在於各國曝險程度、

妥適性與耐力。測試的結果公布在當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在該報告的整 體的評估中,由丹麥排名第一,新加坡第二,卡達第三,台灣排名第21。台灣 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在經濟要素中增加創新和研發的國際人才;生活品質 提升。整體而言,競爭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較小、以出口為導向、有耐力、且有 穩定社會政治環境的國家,更有能力在經濟復甦後迅速獲利(中時電子報;中 央社,2009)。徐立德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暨提升國家競爭力行動小組副召集人 時,提出面對二十一世紀,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僅需要政府的落實在施政的要項,

也是全民跨世紀的使命,需要每個國民共同參與,以凝聚全民共識(高希均、

石茲宜,1996)。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才培育攸關個人與國家競爭力(謝增錦,

2000)。行政院(1996)進一步指出國家主要的挑戰,在於能夠提升人力素質,

國家的競爭力來自於人力素質的提高,以下將進一步探討個人競爭力之定義及 內涵。

三、個人競爭力的定義

國外以競爭力為關鍵字的文獻繁多,且多數文獻多在探討國家或組織的競 爭力。有關個人競爭力的文獻說明如下:

Baron 等人(1984)認為,競爭是每個參與者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以期獲得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個人利益的行為,競爭的目的在於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標。Smither &

Houston(1992)把心理學研究有關競爭為主題者劃分為四個主要類群:成就動機 (achievement motivation)、運動心理學(sport psychology)、實驗社會心理學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人格測量學(personality assessment)。早期在心 理學領域將過度的競爭態度視為一種疾病,Ryckman 等人(1990) 以 Horney 所 分類的競爭特質概念透過量表檢視,發現過度競爭與精神疾病有高度相關。 而 後R. M. Ryckman 等人(1996)建構另一「個人發展性競爭態度量表」,發現個體 發展性競爭態度與個人、社會自我尊重和心理健康狀態為正相關,以此研究結

Houston(1992)把心理學研究有關競爭為主題者劃分為四個主要類群:成就動機 (achievement motivation)、運動心理學(sport psychology)、實驗社會心理學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人格測量學(personality assessment)。早期在心 理學領域將過度的競爭態度視為一種疾病,Ryckman 等人(1990) 以 Horney 所 分類的競爭特質概念透過量表檢視,發現過度競爭與精神疾病有高度相關。 而 後R. M. Ryckman 等人(1996)建構另一「個人發展性競爭態度量表」,發現個體 發展性競爭態度與個人、社會自我尊重和心理健康狀態為正相關,以此研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