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分成三節分別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問題和和名詞解 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競爭力」(competitiveness)的議題,其內容概 括國家競爭力、產品、組織、教育等層面,其各種評比表現及排名,常引發各 界討論。21 世紀是一個競爭的年代,媒體上有許多關於競爭力的新聞,例如台 灣的競爭力下降 10 名、台灣在世界競爭力壓力測試評估排名 21,以及國內就 業競爭力應包含哪些能力才能在不景氣中仍然爭取到理想的工作(中時電子 報、中央社、Yes123 求職網,2009)。

「競爭力」一詞常被用於指國家和組織在世界市場上比較的效標,高希均、

石滋宜(1996)說明競爭力指一國在世界市場上能創造每人平均財富的能力。

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愈高。謝煜廷(2004)提出競爭力是一種心態,

指在現實中持續追求不斷進步的態度;也是一種堅定的信仰,相信今天比昨天 更好,更進一步的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不斷開創經濟活力、運用新的理論和 方法,堅信人性價值的進步。

商業週刊在 2009 年 2 月公布一份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的調查結果,指出「台 灣是第四名的孩子」,引起廣泛的討論與注意(劉佩修,2009)。OECD 從 2000 年開始實施「國際評量計畫」(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 PISA),PISA 是指對 15 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且定期的國 際性比較研究。PISA 採取素養(literacy)的觀點設計測驗,測驗的內容主要分 為閱讀、數學及科學三個領域,其重點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 歲學生,

是否能將在校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 (OECD,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劉佩修在報告中說明:PISA 每三年評估一次,2009 年所公布的是 2006 年 針對全球57 國、超過 40 萬名 15 歲學生進行測驗的結果,結果顯示台灣的學生 呈現兩極的現象:在數學測驗分數為全球第一,科學分數全球第四,科學信心 度為倒數第四,科學課堂表現自我評價則為倒數第三。此測驗呈現出台灣的學 生有良好的學科能力但自信不足的問題,OECD 教育指標與分析處總監 Schleicher 認為「學科測驗的程度高,但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將影響學生探索 未來的動力。面對全球化的時代, OECD 指出未來人才必備三大關鍵能力:人 際能力、自我負責能力、活用知識的能力。Schleicher 進一步指出:持續學習的 能力與學習態度,是影響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孫秀惠、劉佩修、呂燕智,2009)。

PISA 也同時調查學生的各項家庭環境和學校背景資料,以及各種相關的教育內 容。結果發現這些資訊與和各國15 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及科學素養表現水準有 所關連,值得各國內部和國際之間做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台灣學生的學習成就狀況,可由教育部於 2004 年 10 月研發之台 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簡 稱 TASA)於 2006 年全國施測之結果說明,其中國二學生之國語文之學習 內容表現答對率約 44.58%~65.19%;在英語文各能力標的答對率平均值介 於 53.92%~63.17%;數學成就表現水準則顯示在基礎以下的人數百分比

(33%)最多(曾建銘、陳清溪,2008),顯示目前台灣學生之學習狀況為 中等程度,而男生在數學的表現上顯著優於女生,女生則在國語文和英語 文的表現優於男生,此外看電視的時間和學習成就呈現負相關,每天閱讀 和做功課的時間和學業成就呈現正相關。

研究者擔任國中教師多年,當閱讀至 PISA 以閱讀、數學和科學三種能力 做為學生基礎素養的指標,進而從此推論學生競爭力的判斷時,心中不免升起 僅從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基礎能力,是否就足夠作為全球的競爭力指標的疑問?

依據 TASA 之調查結果,台灣學生之學習狀況為中等程度(曾建銘、陳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溪,2008),是否意謂台灣的國中生有足夠的競爭力?除此基礎能力之外,

是否還有其他堪為個人競爭力的指標?又從閱讀、數學和科學所結合的基礎能 力是否能夠讓學生的生活適應良好較高?因此,研究者十分好奇國中生個人需 要具備哪些競爭力才能因應變化迅速的環境?

從個人競爭力的研究探討中,謝煜廷(2004)以企業組織與個人的觀點,

定義個人競爭力是在與工作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個人獲利能力的高低。岑延遠

(2005)提出大學生之個人競爭心理內涵包含:競爭傾向、競爭動機、競爭策 略、競爭內容。修慧蘭(2008)提出台灣大學生 7 項個人競爭力與自我效能感,

歸納為兩個個人競爭力因素,第一個因素為個人競爭特質,包含競爭策略、競 爭態度和競爭動機;第二個因素為個人競爭能力,包含人際互動特質、競爭自 我效能、專業能力、競爭內容。

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培育人才,行政院為配合國家長期發展以提昇國家競爭 力,尤其人才的培育,需要長期持續,更要從基礎做起,因此教育部積極推動 12 年國教之目的在於提升國民基本教育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教育部,2009)。

面臨少子化的衝擊,提升教育品質強化教育競爭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吳 清山,2007)。從個人競爭力之相關研究發現,個人競爭力的概念包含特質及能 力的表現,其研究對象多為職場和大學生,然而在國中生階段至今仍缺乏實徵 研究探索其個人競爭力,因此,國中生的個人競爭力之概念與內涵為何值得探 討。

根據修慧蘭之研究發現:台灣大學生競爭自我效能是預測個人生涯自主定 向、學業及工作適應力、及幸福感的主要變項,且個人會重視在各層面與人競 爭。然而研究者好奇的是在國中生此階段是否有自信面對未來的競爭?國中生 正處於自我認同的重要時期,在生涯上因應多元入學政策,使國中生自我選擇 的自主性增加,因此國中生不再被視為只是個孩子,而是漸漸朝向承擔責任和 成熟的個體(Erikson, 1998)。尤其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其教育的目的就是期待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培養具有發展國家競爭力的人才。因此,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其生活適應的關 係為何,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希望透過文獻探討,整理出一些可能和國中生競爭力相關的重要概 念內涵,編製出一份測量國中生個人競爭力之問卷,以瞭解國中生個人競爭力 之概念為何?包含哪些能力?並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國中生個人競爭力之 現況,並探討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希望透過此研究能提供學 校及學生個人如何加強或提升個人的競爭力之參考,以及教育實務上之建議。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中生競爭力的內涵,編製國中生個人競爭力量表,並瞭解國中生個 人競爭力之現狀。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之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的差異。

三、探討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的關係。

四、探討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對生活適應的預測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

壹、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擬討論之問題如下:

一、國中生個人競爭力之內涵以及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的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是否有差異?

三、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是否有關係?

四、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對生活適應的預測力為何?

貳、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問題,本研究之假設為: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的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存在。

三、國中生個人競爭力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