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階層一變項

本研究採用二階層 HLM 模式進行 PISA 2006 資料庫分析,階層一變項 包含依變項和預測變項,分別為學生數學能力與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其中,

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包含家庭資源、家中藏書量、每週學習數學時間以及對於 數學的想法,以下就階層一變項之定義,進行各別描述。

(一)數學能力

PISA 2006 資料庫中除了提供各個國家各科的加權總平均分數外,還提

供了各個學生在各科各領域的似真值(plausible value, PV)。PISA 主要在測量 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三科的素養能力(literacy),以學生的測驗表現情形代 表其素養能力,而PISA 透過 PV 值敘述學生的表現情形(OECD, 2009),故 本研究以 PISA 提供的數學 PV 值做為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力,以下以數學能 力簡稱之。當PV 值越高,代表數學能力越好。

(二) 家庭資源

「家庭資源」變項是轉換自PISA 2006 學生問卷第十三題,如附錄一所示,

Q13:「在家中是否具有下列資源?」,共計十七個小題,本研究將回答「是」

選項者,轉換成1 分,反之,轉換成 0 分,將轉換後的十七個小題加總,加 總後形成一個新變項,以家庭資源稱之,當總分越高,表示家中擁有越多的 家庭資源。

(三) 家中藏書量

「家中藏書量」變項是來自PISA 2006 學生問卷第十五題,如附錄二所示,

Q15:「在家中有多少本書?」,作答選項以數字 1 至 6 表示,當數字越大,

表示家中藏書量越多。

(四) 每週學習數學時間

「每週學習數學時間」變項是來自PISA 2006 學生問卷第三十一題的第四 至六小題,如附錄三所示,Q31:「每週花費多少時間在學習下列的主題?」, 第四至六小題為:Q31(d):「在學校規律上數學課的時間」,Q31(e):「課後 上數學課的時間」,Q31(f):「自己學習數學或做數學作業的時間」,一個小 題視為一個變項,作答選項以數字1 至 5 表示,數字越大,表示所花費在學 習數學相關內容及活動的時間越多。

(五)對於數學的想法

「對於數學的想法」變項是來自PISA 2006 學生問卷第三十六題的第二小 題,如附錄四所示,Q36(b):「一般來說,對你而言,你認為在數學科目上 表現好有多重要?」,此變項原為反向計分(reverse coding),為使解釋方便,

將分數重新計分,以數字1 至 4 表示,數字越大,表示在數學科目上認為表 現良好這件事,對你而言越重要。

二、階層二變項

本研究採用二階層HLM 模式進行 PISA 2006 資料庫分析,階層二的預 測變項為國家變項,包含網路妥善率(NRI)、全球競爭力指標(GCI)、國內生 產毛額(GDP)、教育指標(EI)、班級規模等五個國家指標,分別敘述其定義 如下。

(一) NRI

此變項取自於國際經濟論壇(World Economy Forum, WEF)中 2006 年的 資料,NRI 可作為衡量一個國家資訊化的程度,網路環境、網路準備程度,

以及網路使用能力等範圍皆涵蓋在內,與數位學習發展關聯。NRI 定義為一 個國家或社會準備參與資訊和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之發展的程度,以及從 ICT 之發展獲益的程度(WEF, 2006),NRI 的值越高,表示資訊科技方面的發展程度越好。

(二)GCI

此變項也是取自於WEF 資料庫所公佈的 2006 年全球競爭力指數(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之資料,在 2006 年,WEF 改採用新的評比方式,透 過九項「支柱指標」共同評比而得,將過去使用的成長競爭力指數(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和商業競爭力指數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Index, BCI)綜合成全球競爭力指數,當 GCI 值越高,表示整體競爭力評價會 越高。

(三) GDP

國內生產毛額(GDP),又稱國內生產總值,係用來度量一個領土面積內 的經濟情況,即一個國家國境之內,在一特定期間(一般為一年)所生產出的 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之市場價值。在本研究中,GDP 資料來源是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UN) 聯 合 國 開 發 計 畫 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裡,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HDR)中 於2006 年所公布的 GDP 值,此處所公布的 GDP 是指「每人平均國內生產 毛額」,其值越高,代表經濟越強盛。

(四)EI

教育指標是影響教育的重要指標(張芳全,2004),其資料來源也是聯合 國 UNDP 裡,人類發展報告(HDR)中所公布的 2006 年教育指標(Education Index, 簡稱 EI)資料。根據 HDR 所定義,教育指標為各國教育建設的重要衡 量依據,是由 15 歲以上的人口識字率與各級學校在學率(Gross Enrolment Ratio)所計算出來的指標,其值越高,則教育普及的程度越高。

(五)班級規模

班級規模資料源自OECD 於 2008 年教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 中,所公布的各國12 到 15 歲義務教育階段,在 2006 年裡平均的班級規模 (OECD, 2008),其值越高,表示各國每班的學生人數越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