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互動日益密切頻繁,除了貿易、

資訊、科技、傳播…等等之外,國際之間的學術交流亦越趨緊密。由於越來 越多的國家意識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培養素質優良的人力資源,有助於國 家各方面的發展,以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促使各國愈來愈重視學術方面的 交流。近年來,國際性評量的發展相當興盛且越來越多元,如TIMSS、PISA、

PIRLS…等,評量的科目、對象及目的也都不太一樣,但其結果都具有建置 及參考的經濟價值 (PISA, PIRLS spotlight global trends, 2008)。各國紛紛重 視國際性評量的結果,並以此作為評量一國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評 量結果可用來檢視國內的教育水平是否跟得上國際的步伐,人才的培養是否 符合時代的需求,且重新審視國內的教育制度,以及學習表現優異的國家,

擬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及發展目標,進而提升國內人才之國際競爭力。

例如:從西元 2000 年至 2006 年,芬蘭皆有參與國際學生評量方案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該國學生無論在閱 讀、數學或是科學的表現上都相當優異,歷屆PISA 測驗排名都維持在前四 名之內,成為各國在制定教育方針時,爭相學習、參考仿效的國家之一。在 評量中表現不佳的國家,藉此機會反思國內教育,並執行教育改革計畫,其 中,以日本和德國最為顯著。近年來,日本一直實施「輕鬆學習政策」,以 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直到2006 年 PISA 評量結果名次後退,表現不如往昔,

日本政府才毅然決然將國小到高中的學習指導綱領做大幅度改革(自由時 報,2008.12.24)。德國在 2000 年首度參與 PISA 評量,因其結果不盡理想,

使德國政府與其各邦協議後,提出了「投資計畫:未來教育與看顧2003-2007」

方案,大規模的進行全國性教育改革(朱啟華,2003)。

PISA 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所舉辦的國際性評量,其評量結果被建置成 PISA 資料庫,從 2000 年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形成一個長期追蹤調查的縱向 資料庫,評量的科目共有三門─閱讀、數學及科學,每屆評量都以其中一門 科目為評量主題,但仍會涵蓋其他兩門科目之題目,以評量年度作為該測驗 之命名,如:在2006 年所進行的 PISA 測驗,就稱為 PISA2006。由於 PISA 評量的建置與設計嚴謹度相當高,且臺灣於 2006 年以 Chinese Taipei 的名 稱,OECD 夥伴國(OECD partner)的資格,首次參與 PISA 測驗,對臺灣而言,

能與世界各國一同進行國際間學生學習成果的競爭比較,具有相當重大的意 義與影響,是臺灣參與國際的重要方式之一,故針對PISA2006 資料庫進行 探討與分析有其重大意義。

PISA2006 雖然不是以數學為評量主題,但對於個人乃至整個國家的發 展皆與數學關聯密切(魏麗敏,1992),常言道:「數學是科學之母」,蔡淑君、

段曉林(2004)也提到學習科學有許多需要藉助數學能力的地方,可知兩者關 係密切外,數學更是學習科學的基礎,數學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2003 年的時候,教育部在訂定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基本信念中,提 出數學是科學、計數及思想發展的碁石,文明演進的指標與推手,再者,研 究者本身所學領域與數學相關,且對於學生的數學能力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 響,極感興趣,欲找出影響PISA2006 數學評量結果的變項有哪些。

目前在PISA 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以描述性的統計分析為主,較少數 以深入的分析方法進行 PISA 資料庫之探討。PISA 資料本身具有階層的特 性,包含國家和學生兩個階層結構,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巢套於國家變項,此 時,若採用傳統的迴歸分析,或一般的統計分析方法,忽略了同一階層的同 質性,會導致迴歸係數易達顯著,使得型Ⅰ誤差容易過度膨脹,及造成結果 解釋的偏誤(邱皓政,2006;林原宏,1997;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 子鍵,2003;溫福星,2006;劉子鍵、林原宏,1997),故 PISA 的資料,適

合以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進行分析,且能將不同階 層的特性,利用數值形式清楚的描述出來(高新建,1997;高新建、吳幼吾,

1997),呈現出更深一層的意義與訊息。Kotte, Lietz, 與 Lopez (2005)就參與 PISA 2000 的德國和西班牙進行比較,採 PLSPATH 和 HLM 的分析方法,探 討兩國學生的自我概念、班級大小等變項和閱讀能力之間的關係,但此研究 也僅限於兩國的比較,並未全面性的針對PISA 的參與國家進行檢視。因此,

探討PISA 2006 資料,利用 HLM 分析是可行且有其必要的,並將所有參與 PISA2006 的國家都涵蓋在分析中。

在兩階層結構之下,影響學生數學能力的變項分兩層次,學生層次變項 跟國家層次變項。在許多家庭因素中,家庭資源為教育成就的重要前置因素 之一(黃朗文,2000);家庭中教育方面的物質資源對於教育成就具有正向影 響(Teachman, 1987;孫清山、黃毅志,1996)。家中的圖書越多,代表孩童 接觸書本與取得書本越容易,Greve (1974)發現圖書取得越方便,課外讀物 閱讀的越多,則學生學業成績越好。大部分的人會將家庭作業視為課堂練習 的延伸,並且是影響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Trautwein 與 Köller (2003) 的研究指出,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還沒有明確定論。除了學校課 堂的學習之外,Hsieh (2001)發現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進行補習班、安 親班或是家教等課後學習數學的形式,對於學生的數學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力;故學習數學的時間多寡與數學學習成就,應有一定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Paul (1991)也提出假果想要學好數學,學生必須先建立正確的數學觀念,故 挑選家庭資源、家中藏書量、每週學習數學時間以及對於數學的想法等變項 做為學生數學背景變項,檢視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

身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中,電腦及網路已成為教學者與學習者不可 或缺的工具之一,國內從 97 年度的教育施政方針可看出政府越來越強調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的理念(教育部,2008),期望改善城鄉間電腦軟、硬體 設備的落差,甚至達到遠距教學的理想,使學生在家就能輕鬆學習,並藉此

縮小城鄉學習成果的差距。世界各國對於學童的資訊暨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素養能力,在教育方面之運用情形越來 越重視,而網路妥善率(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NRI)為衡量一個國家 ICT 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羅珮華(2003) 提出學生的數學成就與國家的經濟能力 具有正相關,鄭心怡(2004)也認為學業成就和國民所得具有正向的相關性,

故 全 球 競 爭 力 指 標(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和國內生產毛額 (GrossDomestic Product, GDP)可做為探討影響學生數學能力的國家變項。此 外,鄭心怡(2004)研究教育指標(Education Index, EI)對學業成就的影響發 現,參與 TIMSS 測驗的國家中,在科學和數學成績表現上,高度教育資源 國家明顯比低度教育資源國家優秀;張芳全(2004)也指出教育指標(EI)是影 響教育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越來越多國家的教育改革傾向於小班小校之 教學環境,以利教育品質的提升(方永泉,2001),小班教學有助於整個班級 的管理,及教學品質的提高,但Flake、VonDohlen 和 Gifford (1995),以及 Din (1998)的研究指出學生學習成就與小班教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因此,

以網路妥善率(NRI)、全球競爭力指標(GCI)、國內生產毛額(GDP)、教育指 標(EI)、班級規模等國家變項,探究其與學生數學能力之關聯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二階層的階層線性模式(HLM)針對 PISA2006 的 資料庫,探討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和國家變項之間的關係,以數值明確地描述 不同階層的特性,以及對學生數學能力之影響情況。其中,以學生的數學能 力做為階層一的依變項,家庭資源、家中藏書量、每週學習數學時間以及對 於數學的想法等學生數學背景變項做為階層一的預測變項,NRI、GCI、

GDP、EI、班級規模等國家指標做為階層二的預測變項,進行由簡至繁的次 模式分析,乃至於完整模式分析,並逐層解讀資料之意涵,顯現兩階層變項 間的結構關係(溫福星,2006),以期提供更有意義的訊息做為教育發展、改 革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