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敘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及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佈之九十八學年度全台 3787 所國小、中及高中職 學校為研究範圍,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北部地區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

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中部地區範圍包括台中市、南投縣、

彰化縣、雉林縣,南部地區範圍包括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

東部地區包括花蓮縣,台東縣、宜蘭縣。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蒐集資料之方法,均假設所有填答者能依照 個人意願客觀的進行填答。但填答者可能因本身之主客觀因素,導致可能 無法呈現真實情況,故未來研究可以加入觀察或訪談等質性研究。

本研究受測對象為國小、國中及高中職教師,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 推測大學以上之教師。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敘述本研究名詞釋義。

一、 指標(indicators)

概念是實證研究的基礎,指標則是概念的量數,因此指標能夠化繁為 簡,且能清楚表述。

本研究之「教師環境素養指標」,係根據王順美(2000)環境教育通識 課程之內涵與架構表為主架構並修改,經由四次專家審查與二次專家焦點 座談取得與專家意見一致的共識後,建立十三個項目,二十八個指標。

二、 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

環境素養主要涵蓋六大領域, 即環境敏感性、知識、技能、態度和 價值觀、個人投入與責任感、以及主動參與。依據Roth的建議,環境素養

5

發展的三個階層均包含知識、技能、情意、和行為等四個層面(楊冠政,

1993)。

本研究之環境素養是依據教育部九十二年三月發布之「92 年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項重大議題中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分段能力指 標,包含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 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五個面向。

三、 教師素養(Literacy Teachers)

通常被定義成一個人所瞭解的知識及所能做的行為,以教師的環境素 養內涵代表,包含教師的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技能、環 境行為與參與。

(一) 環境覺知;指關切人類和自然體系負面性互動的相關議題。

(二) 環境知識:針對主題內容有概念性的瞭解。

(三) 環境態度:指涉及分析與釐清個人與團體的價值與態度。

(四) 環境技能:指提供一完整的學習過程與培養適切的能力及更高層次的 思考與溝通能力以鼓勵終身學習。

(五) 環境行動:針對永續的地球村社會有貢獻的個人與集體行為,強調負 責任的行為。

6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節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環境教育內涵,第二節為環境素養的重要 性,第三節為環境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環境素養指標內涵,

第五節為教師環境教育之能力。

第一節 環境教育內涵

研究者透過本節,簡述環境教育的定義,以及國內外學術專家對環境 教育的定義。

一、環境教育的定義

環境教育的定義在不同國家、會議皆有給予不同的定義,如:美國在 1970 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中給予環境 教育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他涉及人與自然以及人造環境的 關係,包括人口、污染、資源分配與枯竭,保育、運輸、技術、城市和鄉 村的計畫與整個人類環境的關係。』1971 年於美國召開的教育與環境會 議中則曾稱:『環境教育涉及有關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和清晰地思考 有關環境複雜問題的教學。它們是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和技術的』。(楊 冠政,1986)

1972 年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育聯盟(IUCN)對環境教育所提出的定義則 為 美 國 的 全 國 環 境 教 育 協 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英國的環境教育學會(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所 採用,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能 瞭解與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頇的技能 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 規範。」 (楊冠政,1986)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 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

8

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 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 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王鑫,1999)。1975年貝爾格勒 憲章所宣示的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必頇要有以下 八點:

1.環境教育必頇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含自然的和人造的、生態的、政 治的、經濟的、技術的、社會的、法律的、文化的和美學的。

2.環境教育是終身的過程,從學校到校外。

3.環境教育應採取科技整合的方式。

4.環境教育應強調主動參與與阻止解決環境問題。

5.環境教育應從世界觀點檢視主要環境問題,並關切地區的差異性。

6.環境教育應重視現在即將來的環境情勢。

7.環境教育應從環境觀點檢視所有的發展與成長。

8.環境教育應促使地方的、國內的和國際的合作,解決問題的價值和 需要。

由上述環境教育的定義來看,環境教育出現時機在於人們意識到必需 實際解決周遭遭受破壞的環境時,才透過教育來改變或澄清人們的價值 觀,並賦予必要的技能、知識以達到解決環境的問題。因此在對環境教育 定義初步的瞭解後,接下來進一步瞭解環境教育的目標為何。

二、張子超(2003)提出五個環境教育目標:

張子超認為環境教育必頇完整地包含五個教育目標,才能落實環境教 育 的 理 念 。 這 五 個 目 標 分 別 是 環 境 覺 知 與 環 境 敏 感 度 ( perceptual awareness )、 環 境 知 識 概 念 內 涵 ( knowledge )、 環 境 倫 理 價 值 觀

(environmental ethics)、環境行動技能(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與環 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教育部,2003)。

9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perceptual awareness)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 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環境知識概念內涵(knowledge)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 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活中 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三)環境倫理價值觀(environmental ethics)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環境行動技能(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 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環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 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配合上述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環境教育的內涵闡述如下: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是環境教育的根本,使學生具有環境敏感度和 覺知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

1. 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預測、分析與詮釋)。

2. 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10

3. 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4. 覺知環境的變遷(含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

5. 覺知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

6. 覺知人類與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都息息相關。

7. 覺知人類應負貣的相關環境責任。

8. 覺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是來自於自然資源的供給。

(二)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應包含下列幾項:

1.生態學基本概念:

(1)個體與群體。

(2)互動與互依。

(3)環境影響因子與限制因子。

(4)能量流動與物質。

(5)生態系統恆定性、與消長。

(6)人為生態系成員之一。

(7)人類活動及其社區之生態意義。

2.瞭解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 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3.瞭解人類行為(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如何影響環 境。

4.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的基本法律與規定。

5.瞭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如公共衛生:水、空氣、土壤、垃圾、野 生動植物)。

6.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

生態設計…)。

11

7.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

8.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伙伴關係與發展。

9.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

10.瞭解自然資源需要長期性的明智規劃與管理。

(三)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是環境 教育與其他學科最不同之處,環境教育均衡重視認知、情意與行動的教學 與學習:

1.能關懷、珍惜環境及各類生物。

2.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

3.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4.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5.積極關切環境、文化、兩性、族群的議題。

6.尊重與澄清環境議題後的不同價值立場。

7.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過程產生衝突時選擇具有良善的環境倫道德的判 準。

(四)環境行動技能

依據聯合國 UNESCO 的環境教育計畫,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包括以 下七項:

1.辨認環境問題。

2.研究環境問題。

3.收集資料。

4.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5.評估可能解決方法。

6.環境行動分析基準。

12

7.採取環境行動。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此一要素用於學習領域中,是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

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

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