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內涵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節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環境教育內涵,第二節為環境素養的重要 性,第三節為環境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環境素養指標內涵,

第五節為教師環境教育之能力。

第一節 環境教育內涵

研究者透過本節,簡述環境教育的定義,以及國內外學術專家對環境 教育的定義。

一、環境教育的定義

環境教育的定義在不同國家、會議皆有給予不同的定義,如:美國在 1970 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中給予環境 教育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他涉及人與自然以及人造環境的 關係,包括人口、污染、資源分配與枯竭,保育、運輸、技術、城市和鄉 村的計畫與整個人類環境的關係。』1971 年於美國召開的教育與環境會 議中則曾稱:『環境教育涉及有關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和清晰地思考 有關環境複雜問題的教學。它們是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和技術的』。(楊 冠政,1986)

1972 年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育聯盟(IUCN)對環境教育所提出的定義則 為 美 國 的 全 國 環 境 教 育 協 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英國的環境教育學會(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所 採用,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能 瞭解與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頇的技能 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 規範。」 (楊冠政,1986)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 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

8

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 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 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王鑫,1999)。1975年貝爾格勒 憲章所宣示的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必頇要有以下 八點:

1.環境教育必頇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含自然的和人造的、生態的、政 治的、經濟的、技術的、社會的、法律的、文化的和美學的。

2.環境教育是終身的過程,從學校到校外。

3.環境教育應採取科技整合的方式。

4.環境教育應強調主動參與與阻止解決環境問題。

5.環境教育應從世界觀點檢視主要環境問題,並關切地區的差異性。

6.環境教育應重視現在即將來的環境情勢。

7.環境教育應從環境觀點檢視所有的發展與成長。

8.環境教育應促使地方的、國內的和國際的合作,解決問題的價值和 需要。

由上述環境教育的定義來看,環境教育出現時機在於人們意識到必需 實際解決周遭遭受破壞的環境時,才透過教育來改變或澄清人們的價值 觀,並賦予必要的技能、知識以達到解決環境的問題。因此在對環境教育 定義初步的瞭解後,接下來進一步瞭解環境教育的目標為何。

二、張子超(2003)提出五個環境教育目標:

張子超認為環境教育必頇完整地包含五個教育目標,才能落實環境教 育 的 理 念 。 這 五 個 目 標 分 別 是 環 境 覺 知 與 環 境 敏 感 度 ( perceptual awareness )、 環 境 知 識 概 念 內 涵 ( knowledge )、 環 境 倫 理 價 值 觀

(environmental ethics)、環境行動技能(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與環 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教育部,2003)。

9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perceptual awareness)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 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環境知識概念內涵(knowledge)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 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活中 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三)環境倫理價值觀(environmental ethics)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環境行動技能(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 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環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 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配合上述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環境教育的內涵闡述如下: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是環境教育的根本,使學生具有環境敏感度和 覺知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

1. 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預測、分析與詮釋)。

2. 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10

3. 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4. 覺知環境的變遷(含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

5. 覺知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

6. 覺知人類與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都息息相關。

7. 覺知人類應負貣的相關環境責任。

8. 覺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是來自於自然資源的供給。

(二)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應包含下列幾項:

1.生態學基本概念:

(1)個體與群體。

(2)互動與互依。

(3)環境影響因子與限制因子。

(4)能量流動與物質。

(5)生態系統恆定性、與消長。

(6)人為生態系成員之一。

(7)人類活動及其社區之生態意義。

2.瞭解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 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3.瞭解人類行為(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如何影響環 境。

4.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的基本法律與規定。

5.瞭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如公共衛生:水、空氣、土壤、垃圾、野 生動植物)。

6.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

生態設計…)。

11

7.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

8.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伙伴關係與發展。

9.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

10.瞭解自然資源需要長期性的明智規劃與管理。

(三)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是環境 教育與其他學科最不同之處,環境教育均衡重視認知、情意與行動的教學 與學習:

1.能關懷、珍惜環境及各類生物。

2.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

3.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4.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5.積極關切環境、文化、兩性、族群的議題。

6.尊重與澄清環境議題後的不同價值立場。

7.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過程產生衝突時選擇具有良善的環境倫道德的判 準。

(四)環境行動技能

依據聯合國 UNESCO 的環境教育計畫,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包括以 下七項:

1.辨認環境問題。

2.研究環境問題。

3.收集資料。

4.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5.評估可能解決方法。

6.環境行動分析基準。

12

7.採取環境行動。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此一要素用於學習領域中,是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

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 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環境行動的內涵與教學,已有相當多的研 究。其型態大概有下列五種: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和 法律行動。

1.瞭解校園內與地區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影 響,並經由簡單的觀察、資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2.瞭解全國性與國際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影 響,並經由觀察(或上網)、資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 行動。

三、國內對環教通識課程內涵架構的規劃

台灣自 1990 年貣『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實施要領中,將 環境教育列入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此計劃已明文提出大專推行環 境教育的綱領,並促進日後大學環境通識課程的積極開設。因此主持「通 識教育專案研究計畫」的研究小組,王順美、張子超、柯淑婉、陳素晴、

陳富雄(2000)等五人則針對國內大專環境教育通識課程(表 2-1)內涵架 構做了初步規劃。他們參考了國內外文獻、邀請不同領域的環境教育課程 的教授擔任顧問指正,發展一套課程架構與內涵,供老師參考,使大專環 境教育通識課程在多樣化中而不失其基本精神。此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了 環境教育的精神,並提供具體的內涵。其以環境教育的五個目標-覺知、

知識、態度、技能和行動,為四個主要領域,各領域下包含數個架構,各 架構下擁有數個內涵,並提供例子或解釋來闡述各內涵,使其更明確清楚 其意涵。

13

14

-倫敦條約(MAPPOL 73/78 Convention)

-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物多樣化與

15

16

17

(四)在職場中能說服同事、老闆、同仁 朝有利環境的方式經營

參 考 來 源 : ( 王 順 美 等 , 2000) 整 理 自 何 雅 婷 ( 2007)

環境教育通識課程之內涵及架構表經過多次審查與修正,除了有完善 的架構外,同時與本研究之環境素養五大面向皆有相同,因此研究者將透 過此架構圖來建構教師環境素養指標。

四、Hungerford 等學者提出的環境教育理念:

1980 年,北美環境教育學者 Hungerford , Peyton & Wilk 表示 Tbilisi 環 境教育會議所提出的五項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僅只是一般性宣言,很難將這 些一般性的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三位學者提出了環境教育 課程發展的主要目標及循序漸進的四個次目標,詴圖使教師在實際教學場 域有更明確的方向可循,並強調培養出能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其主要目 標為「協助公民具有環境相關知識,有技能和行動意願,以個人或群體的

1980 年,北美環境教育學者 Hungerford , Peyton & Wilk 表示 Tbilisi 環 境教育會議所提出的五項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僅只是一般性宣言,很難將這 些一般性的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三位學者提出了環境教育 課程發展的主要目標及循序漸進的四個次目標,詴圖使教師在實際教學場 域有更明確的方向可循,並強調培養出能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其主要目 標為「協助公民具有環境相關知識,有技能和行動意願,以個人或群體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