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敘說研究

Polkinghome(1988)認為敘說是一種以故事形式來表達內在思維的組織基 模,它可被視為創造故事的過程,故事的認知基模或是這些過程所得的結果,就 是「故事」,簡而言之,敘說以故事形式呈現時,是以情節為工具,並以時間脈 絡將事件與插曲形成故事,主要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能提供一種將事件 展露於讀者眼前的及時感(引自蔡漢欣,2013)。

周志建(2013)認為因為說故事,讓我們對生命經驗得以「再經驗」與「再 理解」,當我們對生命產生新的領悟時,我們的生命得以前進。這種「生命知識」

就藏在故事中,說故事,是一種「轉身」,也是一種反身自照。周志建認為故事 的療癒在於讓我們重拾生命中每個碎片,然後把他們拚起來,使生命變得完整。

這個歷程,就是自我接納,就是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過程。愛自己就是全 然地接納自己,說故事剛好就是在做這件事。

敘事治療是近十年在台灣被廣為注意的心理諮商理論。其主要則由 Michael White 和 David Epston 發展推廣(Beels, 2001; McLeod,2003),在台灣則有吳熙琄、

周志建等人進行此學派的教育與推廣。敘事治療屬於後現代的心理諮商理論,其 強調不以病理的角度看待個案的問題,反而看重個案的成功經驗或內在能力。敘 事治療和正向心理學強調用正向思維來看待個人的觀念相似。(引自郭文正,

2013:9)

敘事治療認為人的故事是具有社會脈絡的,個人的認同是在自己的社會脈 絡中養成,因此藉由分享故事,用重新入會的技術邀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看待 個人的故事,個人在支持下,可以得到建構新故事、新認同的機會,換言之,生 命中的重要他人參與了個人自我認同建構的過程(引自郭文正,2013: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自我認同

張春興(1987)提到「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自我認同」:強調個人的自我了解,也就是個體不但了解自身的能力與條 件,並清楚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朝著自己建立的生活理想邁進的過程。

(二)「社會認同」:強調個體與社會規範或社會期待的關係,其包含了價值認同、

職業認同及角色認同。

「自我認同」是個體發展中,面對社會與環境的變化時,嘗試統合自己的內 在經驗與價值觀,並形成對自己的整體知覺及自我價值感,其心理狀態持續改變 的歷程(Erikson,1968)。本研究指的是陳皎眉(2004)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主 要是透過自我的評價、他人的反應、社會比較、文化的教化而來。「自我評價」

是我如何解釋自己的感覺與行為表現?「他人的反應」是別人如何看我的?「社 會比較」是和同儕比較,我的表現如何?「文化的教化」是我如何受到社會文化 的規範與教導?綜合而言,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自我概 念的形成是長期的,而且與人和環境的互動息息相關,而影響自我概念的原因更 是多樣,包括生理、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環境、個人能力……等因素都會讓 人一直不斷塑造並修正個體的自我概念。

Marcia 的自我認同狀態:Erikson 的理論將個體的自我認同發展狀態分為

「認同形成」與「認同混淆」。而 Marcia 也根據這樣的觀點,「探索」與「承諾」

兩個向度來解釋自我認同的狀態(Marcia,1966,2002)。所謂「探索」,指個體對於 那些父母設定的目標與價值觀提出質疑的過程;而「承諾」指的是個體進一步提 出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Bilsker,Schiedel & Marcia,1988)。由此兩個向度將自我狀 態分為四種,包括定向型認同、未定型認同、迷失型認同及早閉型認同,說明如 下(Patterson,Sochting & Marcia,1992)。

(一)定向型認同:個體主動探索生活,經過危機並且形成承諾,進而達成自主 的自我認同。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早閉型認同:個體未經任何探索行動,僅依循父母的價值觀與目標,即形 成承諾。

(三)未定型認同:未定型認同是達成定向型認同的過渡時期,個體正處於探索 階段,正面臨各種探索的選擇,尚未形成具體、有方向的承諾。

(四)迷失型認同:個體既無探索的動機,也沒有形成認同與承諾,對於探索自 身的價值信念與社會角色沒有興趣與動機,陷入認同的迷失。

Berzonsky 的認同歷程理論: Berzonsky 以社會認知發展的角度,描述認同 的歷程,將其分為三種認同取向(Berzonsky,1992,1994):

(一)訊息導向:個體在面對認同的議題時,以主動尋求、積極處理、評估用與 自我相關訊息的方式,當面對環境與自我結構矛盾或不一致時,願意去評估與修 正自我認同的各個層面(Berzonsky,1992)。訊息導向相當於 Marcia 的定向型認同 與未定型認同(Berzonsky,1994)。

(二)規範導向:規範導向的個體遵從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決定與命令,遇到認同 問題或決策情境容易依照他人的期望來決定。此風格相當於 Marcia 的早閉型認 同(Berzonsky, 1992, 1994)。

(三)擴散/逃避導向:個體不願面對問題與衝突情境,常以逃避的方式避免做 決定。此導向相當於 Marcia 的迷失型認同(Berzonsky, 1992)。

「自我認同」是個體發展中,面對社會與環境的變化時,嘗試統合自己的內 在經驗與價值觀,並形成對自己的整體知覺及自我價值感,其心理狀態持續改變 的歷程(Erikson,1968)。

如果每個人對自己有較正面的肯定,不但可以形成較健全且完整的自我概 念,對於自己的未來和生命,也會有較積極及正向的人生期許及規劃。反之,沒 有健全自我概念的人,比較容易迷失自我,衍生個人行為上的偏差,造成現代社 會問題。在現今豐衣足食的社會,更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無遠弗屆的影響,孩子接 受知識的管道普遍且多元,亦造成孩子早熟的情形。在國小時期的學童,即是處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於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關鍵期,而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去幫助國小時期孩子建立一 正確的自我認同概念,活出自己,尊重他人,更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 一。

敘事用隱喻的方式將個人生命當作一種組織,在許多人參與了這樣的組織 中。換言之,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斷有著他人參與的,是會變化組織的。這個組 織不斷的在生命中運作,也造就了個人自我認同。本研究指的是 White(2007)認 為自我認同歷經與生活的關連性,而非以自己為核心,具生活關連性的組成成員 是一個人過去、現在與計畫的未來中重要的形象與身份,對建構個人自我認同來 說,極具影響力。因此,White 認為重組會員對話不單是被動收集,而且是有目 的地在投入各種經歷與自己的關係,找出對自己重要的形象,及個人現在與計畫 的未來中的自我認同(黃孟嬌譯,200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