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史意涵與重要性、特性及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史意涵與重要性、特性及研究限制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對於和本研究有關的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共分二節,第一節就生命史 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特性以及研究限制做一探討與瞭解;第二節探討生命敘 說相關議題的研究。

第一節 生命史意涵與重要性、特性及研究限制

一、生命史研究意涵與重要性

江文瑜(1996)提出「life history」有生命史或生活史兩種中文譯名,生命史強 調生命的持續性與延續性特質是相當偏重公領域社會層面的,生活史則較重個體 私領域生存面向(引自黃月純,2002) 。生命史關心的焦點是由研究者選定,所關 心的不是藝術的呈現,而是研究對象經驗的事實資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釋,

不限於某一段或整體生命歷程、依研究目的而定,生命史研究是縱貫式的,關心 個人生命中各段經驗之關聯性,注重研究對象在個人經驗中,如何重新建構自我 與詮釋生活事件,強調個人觀點之呈現(引自王麗雲,2000)。因為生命的厚重感 來自生命經驗的歷史;對於自身,我們只能在生命經驗的歷史做「切近」的觀看,

所謂「真實」,到頭來只能是「切近」(余德慧,1998)。

生命史研究是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鑑」為出發,但真正的在於研究者本身從 研究中能看到諸多元素對於一個「生命體」的影響,讓自己不再是一廂情願的意 義化諸多事情,而是反複循求證據與思辨,由歷程中沉澱自己的思緒,並能在其 中看到過去時光故事中的真實面,在看似主觀的研究方法中,讓自己走向客觀的 態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熊同鑫,200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生命史的特性

羅珮珊(2010)認為透過生命故事的蒐集,就是發展一種另類言談的途徑;個 人不僅可以看到並瞭解別人的故事,也能由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瞭解 自己的故事。於是,生命史與傳記受到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三項,一是對人類「主 體性」的重視,生命故事的蒐集可以瞭解社會互動中個人的主觀生活經驗。二是 對另類「表達」管道的興趣,促進了不同團體與個人掙脫束縛表達自我觀點。三 是女性主義的興起,使得女性的聲音與經驗受到重視,而生命史的研究做為瞭解 女性、解放女性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方法(王麗雲,2000;黃月純,2002)。

許傳德(1999)整理前人研究,生命史有以下特性:

(一) 生命史的研究有個案研究的特性。如同個案研究,生命史是對一個環境、

對象或特別的事件進行微觀的檢視,先以廣泛的蒐集資料做為普遍的了 解,再深入探討特定的領域,以得知其蘊含的意義。

(二) 生命史的訪談比新聞記者的採訪更具深度和廣度。新聞記者沒有時間去 聆聽長篇大論,也無心追究新聞的來源。生命史的訪談則是讓受訪者有 足夠時間去回想,並藉由擴充訪談的問題,與研究主題產生相連相扣的 環節。

(三) 生命史的研究是一種「新民族誌」的研究方式。新民族誌是以多向度的 方式,經由與研究對象的討論、交互作用、陳述及建構出他們自身。所 強調的「新」,就是認為研究對象即是參與研究的人,而非純粹只是報導 人的身分而已 (引自羅珮珊,2010) 。

在顧瑜君(2002)一文中,說明生命史具有個案研究的特性,但是兩者確實是 有差異的,個案研究通常採取橫斷式的擷取特定時空背景下的資訊作為研究題 材,但生命史必須以長期的、生命的歷程為焦點,在當事人之文化背景與社會整 合中,理解當事人與其經歷之生活事件經驗的事實資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 釋。因此,生命史的研究兼容著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與研究者的整理觀點,是研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面對生命歷程的研究;將個體或個別的生命故事「置於歷史 脈絡之中」來理解或是將之放在一個較大的格局、脈絡之下互動而產生的意義與 認識,應該就可算是生命史研究(引自何宗美,2012)。

三、生命史研究的限制

從傑出人物的生命經驗加以學習,所能獲得的喜悅和視野的擴展,世界上沒 有幾件事可以與之相比。理解這些人的生命,對我們自身有很深的影響,可以幫 助我們想像生活在不同社會及歷史情境下,生命是何種模樣;也讓我們對於生命 的運轉產生新領悟;或許也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參考架構,讓我們重新評估自身的 經驗、命運以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 (丁興祥,2002) 。

生命史的研究依然有其限制存在,茲就國內學者所提出的看法做一整理敘述 如下(王麗雲,2000:286-289;黃月純,2002:236-237;梁福鎮,2004:16-19):

(一) 只能蒐集到部分的資料

生命史資料的不完整性與偏見,所謂的不完整性,如同 Grumet(1987)提出的,

當我們的故事在一特定社會脈絡中敘述出來,會增加我們修飾一個比較理想面具 的傾向,這個面具是我們想要看到的自己,也是希望別人看到的我們,不完整性 往往依被研究者能夠被公開的部分有多少,以及說故事者能夠多深入其私人部分 的程度而定。

(二) 研究推論上有限制

質性研究基本上都會碰到推論性的問題,由於生命史研究重視個體的主體 性,基本上所要花的訪談時間,或是文件蒐集與分析的時間都很長,方能重建一 個人的生命,所以在取樣數量的限制就更大。

(三) 故事的真實性難以判斷

在我們開始敘述或撰寫故事時真實性就消失了,因為所有的回憶都是重新 建構的過程,代表個人主體對過去生命經驗的一系列看法與詮釋。故事資料的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真實性也受到語言的限制,且因為個人主體可能是多面向的,在面對不同的情 境和面對不同的人時,可能說出不同版本的故事。

(四)以範括解析他人的敘說

傳記研究似乎可以被視為一個克服巨觀社會學與微觀心理學之間鴻溝的方 法,但其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於「範括」(subsumtion)的缺失,也就是研究者 以自己預設的範疇作為參照架構來解析他人的敘說,換言之,在理解陌生人的傳 記敘說上,如何避免範括的錯誤,而能確實掌握理解他人或他文化的真正思想?

教育學家柯克莫(Rainer Kokemohr),提出「參照推論分析」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 題。「參照推論分析」是一種理解他人敘說的方法,不將敘說的紀錄是為某些過 往事物的照相術,而將這樣的檔案視為文本,這個文本是敘說者在一個特殊的情 境下,帶著特殊的興趣,對訪談者敘說表達而成的(引自何宗美,2012)。

依文獻中所描述,生命史研究雖然有其限制,但如果要瞭解一個個體在其生 命過程中的經驗所帶來的意義,得先對這些生命經驗做一描述,然後在這些描述 中,同時進行個人對過往生命經驗重新的理解與詮釋,如此一來不但能獲取個人 生命經驗所帶來的智慧成長,也可以在這個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中找到個體自身 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