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見自己的醜小鴨—一位女教師找尋 自我的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看見自己的醜小鴨—一位女教師找尋 自我的生命敘說"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莊佩芬 博士

看見自己的醜小鴨—一位女教師找尋 自我的生命敘說

研究生:宋緣娥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九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看見自己的醜小鴨—一位女教師找尋 自我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宋緣娥 撰 指導教授: 程鈺雄 博士

莊佩芬 博士

中華民國一○四年九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感謝程老師、佩芬老師在這段書寫論文期間不厭其煩給予我適時的關心與 指導,我將繼續踏上自我療癒的生命之旅。雖然辛苦,終於可以證明自己是做 得到的,彌足珍貴,我知道自己是這麼特別,與眾不同,感謝老師的愛與包 容!感恩虹飛老師的悉心指導,讓我看見自己的盲點與成長背景之下的慣性思 考模式,鼓勵我走出自己設限的框架,善用這張門票,讓自己走出舒適圈,給 自己力量,我的英雄之旅即將啟程!

謝謝這一路走來為我加油打氣的好友、同學及同事們,讓幾度想要放棄閃 躲的我,繼續往前邁進,因為你們的支持、鼓勵與陪伴,讓我更有勇氣。感謝 爸媽與家人的關愛與支持,經過這三年來回顧省思,感受到你們源源不絕的愛 與關懷,我愛你們,謝謝你們!

書寫生命敘說論文,帶領我認識生命所擁有的內在力量,受傷的心得以療 癒,學會傾聽來自內心的輕聲細語,內心得已恢復平靜,快樂做自己。我將帶 著這愛與幸福的力量,繼續在我的國小教師崗位上,帶領偏鄉的孩子們一起學 習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自在地遨遊飛翔!

緣娥 謹誌 104 年 10 月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看見自己的醜小鴨—一位女教師找尋 自我的生命敘說

宋緣娥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研究者透過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在這個自我覺察與探索的過程中,對過 往生命經驗進行重新的詮釋與理解,認真傾聽自己內在生命細語的同時,讓自 身產生力量與行動,進行更新及轉化,認回自己的好與不完美,坦然接受過去 的傷與痛,進而產生一股自我療癒的能量,找到真實的自我,找到生命的出口 與方向。

藉由這樣的書寫故事歷程,感受當下的美好,發現生命的幽微處;讓愛能 量跟隨自己,跨越生命裡的重重難關,勇敢做自己。在這人間修行中,活得自 在坦然,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關鍵字:自我敘說、生命故事 、心靈療癒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Watch Myself As An Ugly Duckling - A Female Teacher Sought For A Self Life of Narrative

Yuan-O Sung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exploration, I redefinite and comprehend the past life experience from my own life stories. At the same time, I listened to my own voice from my inherent that brought myself strength and action;

moreover, it proceeded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therefore I recognize my own perfectness and imperfectness. Consequently, I frankly accepted the hurt and pain of the past via self-generated strength and actions. Furthermore, I could generate the self-healing energy and find the true self that was the exit and direction of life.

With this course of self-narrative, I felt the miracle of the moment to find the signification in life and let love energy that followed myself. In addintion, I overcame many difficulties in life to be self bravely. In practice of life experience in the world, I can grain a feeling of great pleasure and happiness through self-narrative and see an entirely different self !

Keywords: Self-narrative 、Life-story、Soul-healing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命史意涵與重要性、特性及研究限制 ... 9

第二節 生命敘說研究理論 ...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1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20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22

第四章 我的生命故事... 25

第一節 我的家族 ... 25

第二節 求學階段 ... 30

第三節 職場階段 ... 42

第四節 身心受創 ... 57

第五節 我的進修之路-研究所 ...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 考 文 獻... 100 壹、中文部分 ... 100 貳、外文部分 ... 102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21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踏入國小教職的第十四個年頭,近幾年發現自己的肩頸越來越僵硬,因為 肩頸的僵硬痠痛,我知道我的生命即將踏上自我療癒的旅程。在這追尋自我的 過程中,似乎有一股內在聲音不斷告訴我,該是停下來思索的時候,「生命該何 去何從?」我帶著一身的僵硬,每天日復一日的暴躁不安,孔子曰:「四十而不 惑」,但年過四十的我,卻對這樣的自己充滿了諸多的疑問與困惑,我想要一一 解開身體僵硬的迷霧,我將打開身後情緒的解與結!

有幸在此時此刻,修讀諮商心理研究所,停下腳步,整理自己的人生,思 索人生的方向,重新解構過往的生命經驗,想想「我是誰? 我為何而來?」又 應該走向何方,生命彷彿是一條長河,我載浮載沉,想要奮力一搏,想要抓住 一塊浮木,身體卻越來越僵硬,漸漸沉入河底。

喔不,這不是我要的人生,生命該是轉彎的時候了!所以我來了,我想為 我自己的生命找尋另一個出口,我相信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 前的盡頭並非盡頭,只要我願意勇敢向前走,當生命轉個彎後,將會是另一片 海闊天空,另一個世外桃源!

有了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將從自己的生命故事說起,因為唯有生命可以教 導生命,因為我想要蛻變,想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出口,想要多愛自己,想要 好好觀照內心,想要知道自我存在的價值,重新找回自己對教學的熱情和活 力!海德格曾說:「存有的真理,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知識,就存在自己的生 命體驗與行動當中。」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如同翁開誠(2002)所說,故事敘說的精神就是「我,我說,我感,我是,

故我在。」說故事是一種「成人之美」,就是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使自己成為 一個完整的人,重新理解自己,看見多元的自己。劉美慧(2009)曾提到敘事探 究透過詮釋反省的途徑,理解我們是誰以及加諸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事,透過 對生命經驗不斷反思、批判、解放、重構的循環歷程,得以讓敘說者重新看見 自己,改變自己,並重新思考下一步行動的可能性。

敘事取向也重視對自我的認識,馬一波和鐘華(2006)提到心理治療大師 Carl Rogers 對敘事的影響,是 Rogers 相信每一個當事人都有能力完成認識自我 的,讓當事人藉由省思與認識自我,來完成更多被深藏或是遺忘的東西,敘事 治療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故事呈現出來(引自王詩雲、林美珠,2011:40-41)。

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自我覺察與探索的過程中,

對自己過往生命經驗進行重新的詮釋與理解,在閱讀自己的同時,讓自身產生 力量與行動,進行更新及轉化,滋養自己,認回自己的好與不完美,進而產生 一股自我療癒的能量,提升自己。也期待透過這樣的說故事歷程,進而改善目 前的教學和輔導方式,認真地感受當下生命的美好;同時也能夠在現職的國小 教師崗位上,將敘事的精神融入國小課程教學,指導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多去了 解自己,認識自己,從中發現自身的優勢、能力,並發展自信心,培養自我認 同感,找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發揮自己的才能,此乃本研究之主要動機。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

(一)透過自我生命敘說,自省自己的生命經驗,培養自我認同感的心路歷程 中,更加認識自己與了解自己。

(二)透過自我生命敘說,以多元的觀點來理解與尋找故事中資源,自我定位 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二、研究問題

(一) 透過自我生命敘說,自省自己的生命經驗的同時,如何培養自我認同 的心路歷程,如何在轉變中更加認識自己與了解自己?

(二)在生命敘說中,以多元的觀點來理解與尋找故事中資源,如何自我定位 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敘說研究

Polkinghome(1988)認為敘說是一種以故事形式來表達內在思維的組織基 模,它可被視為創造故事的過程,故事的認知基模或是這些過程所得的結果,就 是「故事」,簡而言之,敘說以故事形式呈現時,是以情節為工具,並以時間脈 絡將事件與插曲形成故事,主要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能提供一種將事件 展露於讀者眼前的及時感(引自蔡漢欣,2013)。

周志建(2013)認為因為說故事,讓我們對生命經驗得以「再經驗」與「再 理解」,當我們對生命產生新的領悟時,我們的生命得以前進。這種「生命知識」

就藏在故事中,說故事,是一種「轉身」,也是一種反身自照。周志建認為故事 的療癒在於讓我們重拾生命中每個碎片,然後把他們拚起來,使生命變得完整。

這個歷程,就是自我接納,就是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過程。愛自己就是全 然地接納自己,說故事剛好就是在做這件事。

敘事治療是近十年在台灣被廣為注意的心理諮商理論。其主要則由 Michael White 和 David Epston 發展推廣(Beels, 2001; McLeod,2003),在台灣則有吳熙琄、

周志建等人進行此學派的教育與推廣。敘事治療屬於後現代的心理諮商理論,其 強調不以病理的角度看待個案的問題,反而看重個案的成功經驗或內在能力。敘 事治療和正向心理學強調用正向思維來看待個人的觀念相似。(引自郭文正,

2013:9)

敘事治療認為人的故事是具有社會脈絡的,個人的認同是在自己的社會脈 絡中養成,因此藉由分享故事,用重新入會的技術邀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看待 個人的故事,個人在支持下,可以得到建構新故事、新認同的機會,換言之,生 命中的重要他人參與了個人自我認同建構的過程(引自郭文正,2013:13)。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自我認同

張春興(1987)提到「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自我認同」:強調個人的自我了解,也就是個體不但了解自身的能力與條 件,並清楚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朝著自己建立的生活理想邁進的過程。

(二)「社會認同」:強調個體與社會規範或社會期待的關係,其包含了價值認同、

職業認同及角色認同。

「自我認同」是個體發展中,面對社會與環境的變化時,嘗試統合自己的內 在經驗與價值觀,並形成對自己的整體知覺及自我價值感,其心理狀態持續改變 的歷程(Erikson,1968)。本研究指的是陳皎眉(2004)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主 要是透過自我的評價、他人的反應、社會比較、文化的教化而來。「自我評價」

是我如何解釋自己的感覺與行為表現?「他人的反應」是別人如何看我的?「社 會比較」是和同儕比較,我的表現如何?「文化的教化」是我如何受到社會文化 的規範與教導?綜合而言,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自我概 念的形成是長期的,而且與人和環境的互動息息相關,而影響自我概念的原因更 是多樣,包括生理、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環境、個人能力……等因素都會讓 人一直不斷塑造並修正個體的自我概念。

Marcia 的自我認同狀態:Erikson 的理論將個體的自我認同發展狀態分為

「認同形成」與「認同混淆」。而 Marcia 也根據這樣的觀點,「探索」與「承諾」

兩個向度來解釋自我認同的狀態(Marcia,1966,2002)。所謂「探索」,指個體對於 那些父母設定的目標與價值觀提出質疑的過程;而「承諾」指的是個體進一步提 出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Bilsker,Schiedel & Marcia,1988)。由此兩個向度將自我狀 態分為四種,包括定向型認同、未定型認同、迷失型認同及早閉型認同,說明如 下(Patterson,Sochting & Marcia,1992)。

(一)定向型認同:個體主動探索生活,經過危機並且形成承諾,進而達成自主 的自我認同。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早閉型認同:個體未經任何探索行動,僅依循父母的價值觀與目標,即形 成承諾。

(三)未定型認同:未定型認同是達成定向型認同的過渡時期,個體正處於探索 階段,正面臨各種探索的選擇,尚未形成具體、有方向的承諾。

(四)迷失型認同:個體既無探索的動機,也沒有形成認同與承諾,對於探索自 身的價值信念與社會角色沒有興趣與動機,陷入認同的迷失。

Berzonsky 的認同歷程理論: Berzonsky 以社會認知發展的角度,描述認同 的歷程,將其分為三種認同取向(Berzonsky,1992,1994):

(一)訊息導向:個體在面對認同的議題時,以主動尋求、積極處理、評估用與 自我相關訊息的方式,當面對環境與自我結構矛盾或不一致時,願意去評估與修 正自我認同的各個層面(Berzonsky,1992)。訊息導向相當於 Marcia 的定向型認同 與未定型認同(Berzonsky,1994)。

(二)規範導向:規範導向的個體遵從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決定與命令,遇到認同 問題或決策情境容易依照他人的期望來決定。此風格相當於 Marcia 的早閉型認 同(Berzonsky, 1992, 1994)。

(三)擴散/逃避導向:個體不願面對問題與衝突情境,常以逃避的方式避免做 決定。此導向相當於 Marcia 的迷失型認同(Berzonsky, 1992)。

「自我認同」是個體發展中,面對社會與環境的變化時,嘗試統合自己的內 在經驗與價值觀,並形成對自己的整體知覺及自我價值感,其心理狀態持續改變 的歷程(Erikson,1968)。

如果每個人對自己有較正面的肯定,不但可以形成較健全且完整的自我概 念,對於自己的未來和生命,也會有較積極及正向的人生期許及規劃。反之,沒 有健全自我概念的人,比較容易迷失自我,衍生個人行為上的偏差,造成現代社 會問題。在現今豐衣足食的社會,更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無遠弗屆的影響,孩子接 受知識的管道普遍且多元,亦造成孩子早熟的情形。在國小時期的學童,即是處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於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關鍵期,而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去幫助國小時期孩子建立一 正確的自我認同概念,活出自己,尊重他人,更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 一。

敘事用隱喻的方式將個人生命當作一種組織,在許多人參與了這樣的組織 中。換言之,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斷有著他人參與的,是會變化組織的。這個組 織不斷的在生命中運作,也造就了個人自我認同。本研究指的是 White(2007)認 為自我認同歷經與生活的關連性,而非以自己為核心,具生活關連性的組成成員 是一個人過去、現在與計畫的未來中重要的形象與身份,對建構個人自我認同來 說,極具影響力。因此,White 認為重組會員對話不單是被動收集,而且是有目 的地在投入各種經歷與自己的關係,找出對自己重要的形象,及個人現在與計畫 的未來中的自我認同(黃孟嬌譯,2008)。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關於樣本的選取,本研究以一位國小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而且本身又是 研究者,身分重疊,但要跳脫出來重新檢視生命。在整個研究中,研究者必須 自行決定要採用何種研究方法、要提出哪些研究問題、要如何整理資料以及要 用何種形式來呈現文本等等,所以研究者的主觀判斷是存在於研究中的,且由 於訪談對象在進行研究前早已認識,在進行訪談與資料分析時,容易涉入個人 情感與情緒,然而質的研究方法最大的問題即是取樣的規模小,不宜推論,因 此本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須小心謹慎,藉由自省心得,檢驗資料的真實性。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用回憶及深度訪談方式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訪談對象包括研 究者的父親、母親、哥哥、妹妹、在偏遠地區任教國小教師好友及高中時的學 姊。雖可直接由當事人得到第一手資料,但回憶時的資料真實性的確不容易拿 捏及求證,加上受訪對象受限於皆為親人及好友,以及需以回溯方式來談過去 到現在的生活經驗與故事,時間較長可能受到遺忘的影響,或是經歷相同的一 個事件,研究者與親人或好友的感受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與感受;在生命敘說 的過程中,將如實呈現事件的場景,經由訪談錄音或是信件中得知,和研究者 一同經驗生活特殊事件中,在特殊事件中親人或好友的實際感受及想法。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對於和本研究有關的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共分二節,第一節就生命史 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特性以及研究限制做一探討與瞭解;第二節探討生命敘 說相關議題的研究。

第一節 生命史意涵與重要性、特性及研究限制

一、生命史研究意涵與重要性

江文瑜(1996)提出「life history」有生命史或生活史兩種中文譯名,生命史強 調生命的持續性與延續性特質是相當偏重公領域社會層面的,生活史則較重個體 私領域生存面向(引自黃月純,2002) 。生命史關心的焦點是由研究者選定,所關 心的不是藝術的呈現,而是研究對象經驗的事實資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釋,

不限於某一段或整體生命歷程、依研究目的而定,生命史研究是縱貫式的,關心 個人生命中各段經驗之關聯性,注重研究對象在個人經驗中,如何重新建構自我 與詮釋生活事件,強調個人觀點之呈現(引自王麗雲,2000)。因為生命的厚重感 來自生命經驗的歷史;對於自身,我們只能在生命經驗的歷史做「切近」的觀看,

所謂「真實」,到頭來只能是「切近」(余德慧,1998)。

生命史研究是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鑑」為出發,但真正的在於研究者本身從 研究中能看到諸多元素對於一個「生命體」的影響,讓自己不再是一廂情願的意 義化諸多事情,而是反複循求證據與思辨,由歷程中沉澱自己的思緒,並能在其 中看到過去時光故事中的真實面,在看似主觀的研究方法中,讓自己走向客觀的 態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熊同鑫,2001)。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生命史的特性

羅珮珊(2010)認為透過生命故事的蒐集,就是發展一種另類言談的途徑;個 人不僅可以看到並瞭解別人的故事,也能由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瞭解 自己的故事。於是,生命史與傳記受到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三項,一是對人類「主 體性」的重視,生命故事的蒐集可以瞭解社會互動中個人的主觀生活經驗。二是 對另類「表達」管道的興趣,促進了不同團體與個人掙脫束縛表達自我觀點。三 是女性主義的興起,使得女性的聲音與經驗受到重視,而生命史的研究做為瞭解 女性、解放女性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方法(王麗雲,2000;黃月純,2002)。

許傳德(1999)整理前人研究,生命史有以下特性:

(一) 生命史的研究有個案研究的特性。如同個案研究,生命史是對一個環境、

對象或特別的事件進行微觀的檢視,先以廣泛的蒐集資料做為普遍的了 解,再深入探討特定的領域,以得知其蘊含的意義。

(二) 生命史的訪談比新聞記者的採訪更具深度和廣度。新聞記者沒有時間去 聆聽長篇大論,也無心追究新聞的來源。生命史的訪談則是讓受訪者有 足夠時間去回想,並藉由擴充訪談的問題,與研究主題產生相連相扣的 環節。

(三) 生命史的研究是一種「新民族誌」的研究方式。新民族誌是以多向度的 方式,經由與研究對象的討論、交互作用、陳述及建構出他們自身。所 強調的「新」,就是認為研究對象即是參與研究的人,而非純粹只是報導 人的身分而已 (引自羅珮珊,2010) 。

在顧瑜君(2002)一文中,說明生命史具有個案研究的特性,但是兩者確實是 有差異的,個案研究通常採取橫斷式的擷取特定時空背景下的資訊作為研究題 材,但生命史必須以長期的、生命的歷程為焦點,在當事人之文化背景與社會整 合中,理解當事人與其經歷之生活事件經驗的事實資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 釋。因此,生命史的研究兼容著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與研究者的整理觀點,是研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面對生命歷程的研究;將個體或個別的生命故事「置於歷史 脈絡之中」來理解或是將之放在一個較大的格局、脈絡之下互動而產生的意義與 認識,應該就可算是生命史研究(引自何宗美,2012)。

三、生命史研究的限制

從傑出人物的生命經驗加以學習,所能獲得的喜悅和視野的擴展,世界上沒 有幾件事可以與之相比。理解這些人的生命,對我們自身有很深的影響,可以幫 助我們想像生活在不同社會及歷史情境下,生命是何種模樣;也讓我們對於生命 的運轉產生新領悟;或許也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參考架構,讓我們重新評估自身的 經驗、命運以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 (丁興祥,2002) 。

生命史的研究依然有其限制存在,茲就國內學者所提出的看法做一整理敘述 如下(王麗雲,2000:286-289;黃月純,2002:236-237;梁福鎮,2004:16-19):

(一) 只能蒐集到部分的資料

生命史資料的不完整性與偏見,所謂的不完整性,如同 Grumet(1987)提出的,

當我們的故事在一特定社會脈絡中敘述出來,會增加我們修飾一個比較理想面具 的傾向,這個面具是我們想要看到的自己,也是希望別人看到的我們,不完整性 往往依被研究者能夠被公開的部分有多少,以及說故事者能夠多深入其私人部分 的程度而定。

(二) 研究推論上有限制

質性研究基本上都會碰到推論性的問題,由於生命史研究重視個體的主體 性,基本上所要花的訪談時間,或是文件蒐集與分析的時間都很長,方能重建一 個人的生命,所以在取樣數量的限制就更大。

(三) 故事的真實性難以判斷

在我們開始敘述或撰寫故事時真實性就消失了,因為所有的回憶都是重新 建構的過程,代表個人主體對過去生命經驗的一系列看法與詮釋。故事資料的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真實性也受到語言的限制,且因為個人主體可能是多面向的,在面對不同的情 境和面對不同的人時,可能說出不同版本的故事。

(四)以範括解析他人的敘說

傳記研究似乎可以被視為一個克服巨觀社會學與微觀心理學之間鴻溝的方 法,但其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於「範括」(subsumtion)的缺失,也就是研究者 以自己預設的範疇作為參照架構來解析他人的敘說,換言之,在理解陌生人的傳 記敘說上,如何避免範括的錯誤,而能確實掌握理解他人或他文化的真正思想?

教育學家柯克莫(Rainer Kokemohr),提出「參照推論分析」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 題。「參照推論分析」是一種理解他人敘說的方法,不將敘說的紀錄是為某些過 往事物的照相術,而將這樣的檔案視為文本,這個文本是敘說者在一個特殊的情 境下,帶著特殊的興趣,對訪談者敘說表達而成的(引自何宗美,2012)。

依文獻中所描述,生命史研究雖然有其限制,但如果要瞭解一個個體在其生 命過程中的經驗所帶來的意義,得先對這些生命經驗做一描述,然後在這些描述 中,同時進行個人對過往生命經驗重新的理解與詮釋,如此一來不但能獲取個人 生命經驗所帶來的智慧成長,也可以在這個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中找到個體自身 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生命敘說研究理論

人們藉由敘說的方式和重述一個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或社會成長的基本方 法,是人類一種用以思考、闡述、理解與建構自我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自我瞭解 和與人溝通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模式(鄭麗芬,2005)。敘說研究它可以顯示出人們 是如何思考和感覺、說的及做的是什麼、所處的情境為何、對事件的主觀意義、

說的話及行為如何被他人解釋,以及隨著時間人們如何與他們的世界互動的歷程 (丁興祥,2002)。

敘說可以說是一種經驗再呈現以及自我建構的過程,為了讓別人能對自己有 比較統整性的瞭解,個體必須回溯經驗的過去,從自己的記憶庫中,抓取對自己 重要且有意義的部分將之整合起來,使原本看似瑣碎、凌亂的記憶片段整合起 來,這個過程通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必須透過不斷的敘說,才能越說越明白(周 志健,2001)。

許育光(2000)認為在撰寫故事的歷程中,敘說研究希望的是與受訪者本身貼 近,因此來回檢視是重要的,以及多軸向的敘說觀點透過來回檢視、重構,或經 過剪裁和編輯,各個研究者依其研究目的,在受訪者在自己經驗世界的敘說、研 究者對對象所理解的敘說,以及對於訪談脈絡即研究者與對象的關係的敘說三個 層次(引自何宗美,2012)。

透過書寫,個人可以回溯以往,連接過去與現在,讓關於自我的種種觀點有 所連結,而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田秀蘭,2005)。換言之,透過敘 說,我們得以看見自己「我是誰?」這包含了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可 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個人可以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開展屬於自己的獨特生 命體驗旅程。經由自我生命述說自己生命經驗過程中 可以發現影響自己生命起 伏,演變的意義脈絡,由此不但可能領悟出自己過去生命動向,也可以建構出未 來的方向與力量(翁開誠,1997)。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周志建(2002)認為敘事的人性觀可歸納為下列數點:

(一)人從敘說自己的故事中,認識自己,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二)每個生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

(三)個案是有能力的,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專家。

(四)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個人都有能力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五)只要人能發現自我資源(自我特質與寶貝),就能取得生命主使權。

(六)問題不會百分之百的操縱人,人的一生中,總有幾次不被問題影響的例外經 驗。因此,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性。(引自郭文正,2013)

敘事取向要人學習放下一些的標準,跨越「主流」文化的標準與要求,當抽 離「問題」後,尋找問題以外的支線故事,會讓我們看到自己在所分享的故事中 創造新的意義和可能性,讓自己在「重寫故事」的同時,認回自己的好,了解自 己所擁有支持的力量(周志建,2013)。

勒那說:「描述屬於自己的真實故事與個人經驗,不只是為自己的生命做一 個完整的交代,更能使我們藉此找到自我,選擇自我,做一個不一樣的人。」 人 生,每一個『境』中,每一個我所遇到的人或事物,都是提供我看見自己的絕佳 修行的好機會! 原來,生命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它不完美。於是,我們得向生 命的不完美,深深致敬。不完美是一份禮物,它是我們的老師。 (周志建,2013)

綜合上述,研究者想透過自身生命敘說的過程,經由自我對話、自由書寫或 訪談活動中,提出問題,重新審視自己從小到大每一個獨特的生活經驗或真實感 受,如實呈現,仔細看著不同時期的自己,在每個生命轉彎處所發生的變化,從 故事中激盪出個人自身的希望,所擁有的內在資源和生命中獨特例外經驗,培養 自我認同感,找到更新的力量,從這一「說故事」過程中認回自己,學會愛自己,

全然接納自己的一切,打開身後情緒的結與解。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生命故事敘說的呈現方式,從中探討一位偏遠地區的國小女 教師尋找自我的生命經驗過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一、資料的檢定

本研究採用不同資料蒐集的方法,包括文件蒐集、生命故事敘說、訪談札記 等,以檢視研究的一致性。

二、分析者的檢定

本研究除了研究者擔任分析者的角色之外,另外請研究所一起進行質性研究 的同學,協助核對錄音轉譯的逐字稿,以求完整呈現記錄,並時常與指導教授共 同討論溝通,給予寶貴意見,促進反省和思考。此外,在文本完成,以及研究者 進行分析詮釋之後,亦與訪談對象做核對,以檢視真實性。

三、研究方法

(一)敘說研究

本研究採用生命故事敘說的呈現方式,從中探討一位偏遠地區的國小女教師 尋找自我的生命經驗過程。生命史研究源於十九世紀末,人類學家對美國印地安 文化的研究。生命史在不同文獻中與個案研究(case studies)、深度生命/生活史 訪談(in-depthlife history interviews)、個人敘說(personal narratives)、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互用(江文瑜,1996)。

王麗雲(2000)指出近年來女性主義興起,重視研究弱勢的經驗,特別是女 性,期望能掙脫以男性為主的知識體系與價值觀,或是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對於受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壓迫團體與特殊文化的研究,也使得生命史研究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Denzin

(1989)認為生命史是根據對話或訪談的結果對生命的紀錄。亦即生命史主要以 訪談或對話建構生命,並將生命故事置於歷史脈絡中。

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書寫,書寫生命是對自身生命的行動,透過書寫生命 史,開放了「自身」及未來。於是,在生命回顧的過程中重新獲得力量,不再是 被動地由結構所擺佈,而能夠積極改變自己的命運(丁興祥,2002;引自王麗雲,

2000)。國外學者也提到在建構經驗的敘事時,過一個生活的故事、說一個生活 的故事、重述一個生活的故事,以及這些再體驗一個生活的故事,這些不同的動 作間,彼此具有相互回省的關係(蔡敏玲、余曉雯,2003)。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較常被用來進行資料收集。Crabtree 與 Miller(1992)

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之旅」。在對話過程中,研究者或訪問者與受 訪者是一種夥伴關係,透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達到對話的目 的。所謂「夥伴關係」是指: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與受訪者是平等的,在整個 對話過程中藉由雙向的互動,達到共同建構故事或行動的意義。質性研究的訪談 在於它能讓受訪者做自我深度的探索,因此訪談者與受訪者的關係建立就很重要 (潘淑滿,2003;引自劉世閔等人,2006)。

紐文英(2007)綜合一些學者的看法,發現質性研究的訪談具有五項特徵:

1.是有目的的談話;

2.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研究者藉著積極傾聽和提問的方式及研究參與者互動 3.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

4.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的經驗、感受與觀點等

5.重視開放和彈性,訪談的時間、地點、形式和內容均可視訪談的實際狀況做調 整,且研究者保持開放的態度面對研究參與者,對其談話不做價值判斷。

訪談是透過語言與非語言形式溝通的對話;訪談從字義而言,係指兩人之間 進行的對話,由一個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目的在了解受訪者過去的生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活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件、思考、價值觀、情感感受、行為規範及尊重他們對行 為的詮釋;訪談是質性研究常見蒐集資料的方式之一,經常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 領域的研究,以取得深入而豐富的資料(劉世閔等人,2006)。林美珠(2000)引述 Chase 所言,認為如果人們藉由敘說將經驗意義化並將意義傳達出來,那麼深度 訪談就是一個我們探究生命故事的良好時機。

大部分文獻要探討的面向屬於過往經驗的深層心理感受、認知與內在想法,

於是選擇半結構式的訪談進行,以便能依訪談的實際情況,對訪談問題做一彈性 調整,經由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間的互動脈絡,一起在研究對象生命的流動過程 中,以鉅視和微視的觀點共同重新組織與理解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之脈絡意義。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設計主要分為三部分,一為研究對象;二為研究者的背景;三 為研究工具,三部份的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在偏遠地區擔任國小教師的自己為對象,做深入的分析,並訪談一 些在成長、求學及工作過程當中的重要他人,進而呈現出複雜且獨特的心理歷程 與生命故事樣貌。在取樣上,因研究者與訪談對象原本就已經認識,因此採用的 是方便取樣。

二、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一般大學畢業後,曾在小公司擔任業務助理及國小擔任短期代課老 師,因為想完成當國小老師的願望,努力考取師院國小師資班,修完國小師資班 學分後,經代課折抵實習後,歷經教師甄試的洗禮而成為國小正式教師,先後在 台東偏遠地區的國小擔任中年級、高年級及低年級的班級導師。

Patton(1990)指出,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是重要的工具。質性研究的精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神,在於研究者要能將自己所觀察、訪談、感受、理解、歸納、分析等各種能力,

加上研究者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理念、熱情等,作為認識和了解研究對象的 工具。藉此,研究者期望能真正進入自己的生命經驗世界中,盡力做到真實呈現 自己的心理歷程與完整的生命故事。

三、研究工具

陳向明(2002)指出在質的研究中、「研究工具」的靈敏度、精確度和嚴謹 程度,對質性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有訪談法、研究者本身、

錄音器材、訪談札記、其他書面資料,以下分項說明:

(一)訪談法

本研究採取的是訪談法中的「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資料收集。研究者在訪談 進行前,必須預先擬定大綱,以作為引導訪談的方針,不過在訪談的過程中,訪 談者不必根據大綱的順序,可以依據當時的實際狀況,對訪談問題作一彈性調整。

(二)研究者本身

陳向明(2002)指出在從事研究時,研究者必須對自己的個人因素及與研究 對象之間的互動進行反省與審視,包括研究者本人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個人特徵,

如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性格特點都可能對研究產生影響。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種研究工具,研究者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與受訪者要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所以在研究當中,研究者不僅是訪談者,還是資 料的蒐集彙整者,以及資料的分析者,將是研究是否成功的關鍵點。在研究中,

應謹慎處理研究中的每一個歷程。

在訪談過程中,要配合受訪者的語言表達、思緒方向來進行訪談,要避免不 恰當的引導、評價或暗示。在訪談中也要適時提供情緒上的支持,讓受訪者能夠 深入探索並表達自己的經驗、情緒與價值,而研究者本身在訪談過後,應記錄在 訪談中所察覺到的想法與感受,做深層的自我省思與回應。

(三)錄音器材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每次訪談時,需錄下全部的訪談內容,加以整理分析,因此在邀請研究對象 參與本研究之前,研究者應先向研究對象說明整個過程,告知採用錄音的方式進 行,並徵得同意後,才進行訪談錄音。

(四)訪談札記

在每次與親人或好友接觸及進行訪談之後,研究者都會寫下訪談札記,其訪 談札記內容包括:

1、每次訪談時研究對象、研究者的狀況,或互動情形。

2、訪談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情、情緒等非口語行為。

3、訪談進行時,中途是否發生可能影響訪談的狀況。

4、除正式訪談外,雙方在閒談時所觸及與研究有關聯的部分。

5、對研究進行或訪談內容的意見。

6、在訪談後研究者的自我覺察與省思或心得。

透過訪談札記,研究者將在研究場域中所蒐集到的訊息,不評斷其存在的價 值,將最原始的訊息、感動、情緒,化為文字詳細記載,在進行資料分析時,可 作為研究者詮釋生命經驗資料的重要參照資料。

(五)其他書面資料

信件書面資料與電子檔上會有時間的記載,對於研究者釐清事件發生的前後 順序與關係有極大的幫助。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研究流程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資料蒐 集階段、撰寫論文階段。三個階段的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先是確定研究主題為何,研究主題確定後再選擇研究對象,並決定研究目的 與研究方法,最後再決定記錄方式。

二、資料蒐集階段

以研究主題設計訪談大綱,接著訪談相關研究對象、蒐集相關書面資料、電 子檔。訪談資料收集完成後將訪談內容轉譯為文字稿並鍵入電腦,接著排列組織 蒐集到的初步資料,再將所有蒐集到的資料按照資料日期排列儲存。最後依據研 究問題蒐集相關文獻,閱讀並整理文獻資料。

三、撰寫論文階段

先將文字檔編碼,再依主題做探索和分析,分別以主題觀點分析、其他線索 探究分析以及事件的重要性、轉捩點分析,在進入資料分析階段時,若是發現資 料不足,可再回到資料蒐集階段。等到所有資料分析解釋完成最後就是發表研究 結論。

本研究的研究歷程如圖 3-1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3-1 研究流程圖

準備階段 擬定研究主題

我的生命故事 敘說 收集文獻資料 訪談紀錄及信件

分析資料與紀錄

撰寫論文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節 資料分析

許維素(2005)認為敘說表達經驗、侷限經驗,同時也脈絡化了經驗,而意義 則有賴於該話語之脈絡性而得以現身,也由於經驗的重組,以及積極覺察自己「實 行」的實行者(即參與者)兼觀眾(即觀察者)的反思脈絡,讓個人可以從故事敘說 中去創造生命的意義,進而為個人帶來新的選擇;同時,也由於生命經驗也像是 一個文本,當個人回憶與重新詮釋往事的時候,詮釋的立場和觀點必然會隨著個 人所處社會環境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進而對過去的歷史和當下的情境產生另 一種不同的體會與理解。(引自何宗美,2012)

質性研究中對於資料分析的方式並不是在一開始確定的,而是在研究中透過 不斷地閱讀資料,在持續的修正中逐漸清晰(袁明孝,2008)。質性研究的資料分 析像螺旋狀般的循環,它不是一個階段或一次事件,而是持續的歷程,亦即在實 地收集資料的同時,就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及運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從資 料收集的過程中發展和歸納概念、理論。綜言之,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與現場文 本的撰寫是一直持續在進行著的,資料分析亦透過持續的寫作而呈現(陳靜宜,

2006;紐文英,2007)。

本研究資料分析主要是以研究者本身之心理歷程為主軸,輔以訪談研究對象 的錄音檔轉成的文字稿、訪談札記、蒐集信件相關的資料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來 源。研究者首先將錄音轉成文字稿,並反覆聆聽,仔細閱讀逐字稿及訪談札記,

將資料整理、解釋和分析。

研究進行資料分析的步驟說明如下:

(一)建立檔案夾,將心理歷程中與研究對象有關的資料,包括錄音、訪談逐字 稿、信件,以及蒐集到的相關書面資料放入。

(二)反覆聆聽訪談錄音檔,仔細對照逐字稿與訪談札記在逐字稿兩旁空白處,

記錄分析要點。

(三)畫出重要敘述句。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從大量的資料中進行篩選,將不相關的資料刪除。

(五)完成的資料加以分類,將屬性接近的歸為一類,並依據研究目的將抽取敘 說主題。

(六)建構、書寫的生命故事,本研究先做描述性的敘說,再做分析與討論,最 後再提出結論、省思與建議。

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不僅回溯敘說生命經驗,同時也藉由與研究參與者 的互動與訪談、流通的信件、反覆閱讀相關的文獻,從各個收集資料文本中進行 重新整理與詮釋,在這樣來回仔細檢視的過程中,重新組織和凝結出研究者的在 過往生命經驗的脈絡與整體意義。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章 我的生命故事

第一節 我的家族

翻開民國六十一年修訂的宋氏族譜裡面寫著,阿公宋連順先生,在民國前 八年出生,屏東縣人,祖籍廣東省梅縣白渡鄉圍下,來翰公派的第二十六世。

阿公是台南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在當時接受日本教育,日語說得流利,畢業後 服務教育界四十四年,歷任國小教員、教導主任、校長等職務,阿婆也是客家 人,他們育有三男二女,次男就是我的父親。父親國中畢業後,跟隨阿公到台 東讀書,畢業後,擔任台東糖廠及三和農場指導員,之後在南部地政事務所擔 任土地重劃業務員的工作。

小時候的我對於阿公的印象是他沒有什麼頭髮,就像卡通櫻桃小丸子的阿 公,不過阿公不像小丸子的爺爺這麼平易近人,他罵人時很兇,有一股殺氣,

通常這時我會趕快逃離現場。依稀記得小時候鄉下老家的客廳裡,常常聽到阿 公播放黑膠唱盤的日本歌曲,阿公常常一邊聽,一邊搖著頭哼唱著日本歌!老 家的祠堂客廳裡至今還掛著幾塊阿公退休時的匾額「作育英才」「春風化雨」「功 在教育」。印象中阿公喜歡喝沙士和竹葉青酒,記得小時候在炎熱的夏天裡,他 常讓我和哥哥用黑糖水泡白飯或是粉條吃,或是沙士加鹽後倒一杯給我們喝,

讓我們可以消暑解渴!

小時候的我,晚上常坐在老家的客廳裡和阿公一起看著歌仔戲和看新聞,長 大後我會聽和說一些臺語,應該是小時候每天耳濡目染看歌仔戲的緣故吧!因我 的母語是客語,小時候家人幾乎都用客語和我交談,上學後才開始學國語。念高 中時,沒想到我也能聽懂幾句同學說的臺語,並且開始練習說臺語,自己也覺得 挺奇妙呢!至於阿婆,我對她沒什麼印象,只知道她皮膚白皙,身形胖胖的,因 為阿婆中風行動不便,她經常坐在房間裡休息,脾氣不大好,小時候的我有時想 進去看看阿婆,好像也不受歡迎,有時還會被罵,所以我很少有機會和她接觸。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父親和母親是經人介紹相親結婚的,從認識到結婚只經過了幾個月,隔年 生下我哥,再過一年,我出生了,隔了七年,妹妹也出生了。家中三個小孩的 名字,母親說都是由阿公親自依照我們出生的時辰算命並取名的。我聽母親 說,我出生時體重是二千七百公克,母親說因為家中三個小孩都喝母奶,身體 抵抗力較好,所以都算平安健康長大。

父親平常很少說話,小時候的我常在他旁邊嘰哩瓜啦講一些話,印象中,

父親曾經買了一本「聰明的公主」的故事書給我閱讀,希望我像書中的公主一樣 聰明,偶爾會說個小故事給我和哥哥聽,父母親有空會帶著我們去屏東公園散 步,公園裡有許多猴子和美麗的孔雀可看,還可以去餵鴿子。父母有時也會安 排全家出外遊玩,因為在農村的鄉下長大,我和哥哥常和隔壁鄰居的大姊姊一 起去附近清澈的小溪邊抓魚或玩水,記得有一次,我和哥哥還在老家前面的溪 溝邊,合力抓到一條滑溜溜的鰻魚,晚上母親就把鰻魚煮湯,成了晚餐的主菜 之一。小我七歲的妹妹出生後,父母關注的焦點轉移至照顧較小的妹妹身上,

我就不太愛說話了。

父親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希望我們多讀書,就讀國小時期,父親還會到 圖書館借百科全書給我們看,陪我們看書,也曾經訂閱注音版的國語日報讓我 和哥哥閱讀。記得母親曾經跟我說,就算去借錢,也會盡力讓我們讀完大學。

小時候,如果和我哥打架或兩人做錯事時,父親就會罰哥哥和我跪在祖宗牌位 前,好好自我反省,哥哥兩手還得舉著一個小板凳,依稀記得有好幾次,我還 因為在老家的祠堂跪太久就在祠堂睡著了!

現在想想,我的父親個性一板一眼,做事認真負責,非常重視子女的教 育,也是阿公身教所致。因為以前的客家人都有一股「硬頸」精神,認真打拼,

胼手胝足,只為了能在生存的土地上,捍衛家園,守護家人。但也因為如此,

父親的觀念較保守,對於一些新奇的事物總是不敢勇於嘗試;有時候表現的態 度令人難以親近。但我相信那是客家人觀念較保守的關係,父親對家人的愛一 直都在,只是不知道如何好好表達而已,他常說年輕人觀念已經不一樣了。有 次在國小代課時,我穿了件稍皺的牛仔褲準備上班,立刻被唸,父親說在學校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當老師就要有老師的樣子,要注意穿著及打扮,盡量不要穿著皺皺的衣服,避 免給人印象不佳。

母親是個傳統的客家婦女,在二十一歲結婚,母親一生勤勞,一直忙個不 停。她在原生家庭中排行老大,從小就要幫忙照顧七個弟弟妹妹們,並協助外 婆處理家中大小事務。嫁給父親後,在家裡種稻、收割、曬穀子,照顧年幼的 子女和中風的婆婆,料理三餐,協助父親養豬、種蓮霧、種菜,是個忙碌的家 庭主婦。母親國中畢業後,學習縫紉的技術,習得一技之長,有時候幫一些阿 姨或奶奶量身訂做裁縫衣服,補貼家用。小時候我有好幾件漂亮的小裙子或洋 裝,是由母親花心思利用零碎布拼接車縫製成,印象中上幼稚園時,常穿媽媽 為我量身訂做的小洋裝上學。

隨著我們三個子女的成長,因為老家的空間有限,唸小二時,我們從老家 的三合院,搬到兩層樓的透天厝。依稀記得透天厝新家正在裝潢時,有時候我 會跟著母親一起去新家送點心給木工師傅吃,順便去看看施工的狀況如何。母 親為了繳房子貸款,晚上幫忙做電子的加工零件,白天一邊踩裁縫車車皮包的 加工零件,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每次放學寫完功課後,我和哥哥就會幫忙數 件並捆綁成堆,等皮件工廠的老闆到家裡收件,晚上則和家人一邊看電視,一 邊幫忙母親做電子的加工零件,賺取零頭工資貼補家用。

母親很會哄小孩,小時候因為身材瘦小,加上我和哥哥常感冒,母親常燉 補品給我們吃,常在晚上帶小孩看醫生。白天母親還得早起做飯煮菜,讓父 親、我和哥哥帶便當,母親的身影總是一直在忙碌中!母親給予家中一種堅強 穩定的力量,因為她的努力,家中經濟逐漸有所改善。

父親白天在公家機關上班,下班後到老家後面豬舍和蓮霧果園忙上忙下,

搬到新家後這一段時間,感覺父母好忙,忙得沒時間和我們好好說說話,所以 那時感覺家人關係有點疏遠,全家出遊的機會也逐漸減少了。

只有在假日,母親會帶我們回鄰近村莊的外婆家玩,慈祥的外婆總會買好 多好吃的糖果和點心,餵飽我們這些愛吃的小孫子們。印象中,親切的外婆從 來不罵我們,她只會用溫柔的語氣跟我們說:「不可以這樣喔!」外婆一直都是 我覺得家族中最溫暖善良、最和藹可親的長輩,我也最喜歡跟外婆一起睡覺,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起說話聊天,有時候,我也會陪她到廟裡拜拜誦經,誦經完,一路牽著腳踏 車走回家;或是外婆帶著我們一起逛周六的夜市,買東西,一路吃吃喝喝,度 過快樂的假日時光。真的好懷念童年那段和外婆坐在一起吃客家鹹湯圓、粄 條,或是幫忙外婆在後院用大鍋爐燒柴煮開水,一起聊天的美好時光!

我小時候的照片幾乎都在外婆家拍攝的。三阿姨年輕時,連約會時也帶著 五歲的我出席,我最喜歡跟著她出門,我喝汽水,他們大人喝果汁聊天,一直 到現在,我和三阿姨的感情也較好,她每年過年都會回屏東和我們團聚吃飯。

三阿姨到現在還會抽空打電話給我,噓寒問暖,今年寒流發威,還買了羽絨衣 和禦寒衣物寄給我,心頭也不禁暖了起來!有人關心自己真是一種幸福啊!

當年父母為了貼補家用,在老家後面的豬舍養了三十幾頭豬,我記得小時 候有一次趴在豬舍外,看著母親幫一頭母豬接生,母親一邊把剛出生小豬仔一 一放好,一邊安撫正在生產的母豬,避免母豬壓傷小豬。每當父親下班後,也 得換上工作服,餵豬吃東西和刷洗豬舍。父親在老家後面的果園也種了二十幾 棵的蓮霧樹,每到採收蓮霧期間,假日就得全家人出動一起採收蓮霧,由父母 親自包裝再裝箱後,寄去北部親戚家的批發水果行寄賣。因為父親此時握有家 裡的經濟大權,我覺得他是家中的指責者,有時也是超理智者。此時我們家的 三兄妹,屬於家中的打岔者。

搬家幾年後,母親被隔壁搬來的總舖師雇用,幫忙切菜、端菜,接著擔任二 廚,最後獨當一面,成為鄉下婚喪喜慶辦桌的總舖師。從此之後開始了母親的總 鋪師生涯,一直到今天,樂此不疲,她一直享受著眾人的掌聲,勸她退休,她說 還不想退休,總覺得能為別人服務是一件愉快的事,母親靠著自己的堅持與努力 改善了家裡的經濟。母親平日喜歡和人分享,一生勤勞,凡事親力親為,為了家 庭和子女,她說一切辛苦都值得!

母親天生熱情,熱心服務,喜歡勞動筋骨,卻也因為在忙碌工作的壓力環境 下,說話急,個性急躁,母親愛叨唸,一切皆有因,其實她是需要休息與練習放 下的。她熱愛總鋪師的工作,勸她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先顧好自己健康為重,

好好規劃退休的老年生活,要傳承客家菜餚的獨特風味,量力而為,逐漸減少自

(4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己的工作量,她說目前不想退休,我想也是因為母親沒有安全感,怕在家閒得發 慌,也怕生活沒有重心!

我是近幾年發現,母親一直熱愛這個總鋪師的工作,其實我們家有將近十幾 年的除夕夜,一家人沒有好好坐下來吃一頓團圓飯,因為母親都在除夕夜時辦桌 煮菜,幫別人家準備年夜飯,公職退休後的父親則需要協助載送一些物品或餐桶 工具,母親為了服務鄉親朋友們,連過年家人一同團圓相聚的時刻,都還在努力 工作。雖然我和妹妹曾經提出抗議,過年期間母親該休息幾天,陪陪家人,但母 親還是難以推辭每次預約年菜的熟客或好友們。今年過年母親還因為感冒一直咳 嗽,讓家人擔憂,晚上上床前,我一邊幫她用精油按摩肩頸,刮頭紓壓,一邊勸 說著母親,該練習學會放下工作,畢竟人還是要休息,好好享受假日時光,陪陪 家人吃飯,別再為辦桌的事忙個不停。衷心期待母親明年過年能和我們家人一起 開開心心地吃個團圓飯!

母親在婚姻關係的前期是討好者,一直到她成為總舖師後,轉為指責者,經 常碎碎念個不停,要求家人都要配合她!父親有時也會因為母親工作的忙碌,向 我抱怨,但父親還是會選擇配合母親。可是我每次都會與母親溝通聊一聊,一方 面肯定她的工作努力成果,一方面我們也擔心她的身體健康狀況,工作量太多,

體力耗損大,容易疲累,並請母親自己酌量減少工作,好好照顧身體。雖然溝通 效果有限,她還是稍微願意聽一下我的意見。

記得有一年大學暑假,母親外出較晚回家,由我準備料理簡單的晚餐,全 家吃飽後,我請哥哥幫忙洗碗,哥哥也答應了。但是在客廳的母親突然對我 說:「你怎麼可以叫你哥去洗碗?」我說:「天啊!哥哥為什麼不能洗碗?」「難 道以後哥哥的太太是職業婦女,也要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那會不會太累了?」

莫非這種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在她的腦海中?這時我提出 抗議,並請她回頭思考:「難道家事都要女生做?家人就不能互相幫忙嗎?」幾 年後,我再次提起這件事,母親依然否認自己有這種觀念,並說沒有這一回 事。

還記得有天我和母親下午外出採買,較晚回家,母親匆忙從市場買了一些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re-Qin and Han era, the theories of heaven mind and Tao mind had a different level from human mind: an individual can conduct the human mind by mean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ince the noumena and phenomena are perfectly integrated, the self realiza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teaching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with no obstruction;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model and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 A three‐step method of self‐reflection using reflective

•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learning to lear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develop a research cultur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 each school has its unique school context, including its organisation of the JS and SS curriculum,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PL,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mosphere,

Through study in various knowledge contexts and through engaging in a rang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acquire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