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即運用資訊科技教與學,將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上,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提高教與 學的效果,讓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學 習工具,其教學的重心在於學生的學習上。

二、關注階段

應用Hall 等人在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簡稱CBAM)理 論中所提出的變革關注階段(Stages of Concerns,簡稱SoC)評估教師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上之需求,CBAM 主要目的在用來評斷在面對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參與改革者(如教 師)會明顯經歷七種不同的關注階段,這七個階段分別為低度關注、資訊關注、個人關注、

管理關注、影響關注、合作關注及調整關注。

三、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特殊教育老師,係指目前擔任於臺東縣國小特教教師,包含不分類 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輔導在家教育教師(但不包含 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研究者擬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研究的範圍及 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因限於人力及時間,本研究所指之「學校與教師」係指目前任教於臺東縣國小特教教 師,包含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輔導在家教育 教師(但不包含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為母群體,進行普查。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臺東縣國民小學為範圍,研究對象僅限任教於臺東縣特殊教育教師 (因臺東沒有資優班所以不含資優班特教教師),研究結果適用性應參酌個別之

5

情形,不宜用來探討其他縣市國小教師,有其推論上的限制。

(二)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受試者資料,受試者填答量表時,主要是以自 陳方式進行,本研究假設受試者均能誠實回答,並且不受到情緒、情境、壓力 及社會期許之影響,故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時應謹慎。

(三)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未採用其他方法(如訪談法)加以驗證。

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東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的實施現況 以及關注情形,故本章文獻探討分成四部分。第一節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第二節 為特殊教育與資訊科技;第三節為變革關注理論與關注本位採用模式;第四節為影響教師 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因素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在國內還算是新興的教學方式,但與其相關的概念和教學方法 早已行之有年,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常用電腦整合教學(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

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 中(王全世,2001;藍瑋琛,2001;Dias, 1999)。例如電腦輔助教學、電腦整合教學與網 路教學等等,由於這些教學方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有某些程度上的相似,也因此常 常使人誤以為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就一定得用電腦來從事教學活動。

資訊不等於電腦,但資訊的來源主要還是來自於電腦與網路,因此也可以說「資訊科 技」就是電腦科技與通訊科技的結合(王全世,2001)。當今「數位化」的資訊科技,優 點是它能夠以極高速度處理極大量資訊、能夠儲存大量資訊(而人類的記憶卻不能),也 能在現有的資訊上作不斷重複的加工、整理(人類的思維卻不擅於不斷重複的工作);其 缺點是資訊科技無法(或不容易)作綜合、反省,或創造等人類經常做的思維工作。比較 資訊科技與人兩者差別,又帶來何種教育上的啟示?試想在學習的歷程中,我們不免需要 處理資訊,若能結合數位化資訊技術所提升的效率,來提升學習效果,這樣人們從此處理 資訊的「效率」就能提升。

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國內外學者分別以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扮演的角色、

功用、價值與課程整合的角度下定義,茲將學者的看法整理如表2-1與表2-2。

8

Roblyer &

Edwards 2000 提供電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需求。

9

根據上列研究觀點,所謂「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說詳細一點就是「運用資訊科技教與 學」,也就是運用資訊科技到教學上,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提高教與學的效果,讓資訊 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學習工具,其教學的 重心在於學生的學習上,目的是要把學生變成真正的學習者。

第二節 特殊教育與資訊科技

我國憲法明訂保障國民「教育機會均等」,特殊教育中也提到適性教育、個別化教育,

無障礙學習...,以往這些理想因諸多因素難以實現,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理想不再是夢 想,運用資訊科技在特殊教育,可以改進教材的呈現、教學的方法和評量的方式,讓上述 的理想得以實踐。Edyburn分析2001年及2002年有關特教科技的論文,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technology integration)是主要的議題之一(Edyburn, 2002;2003),由此可見特殊教育 運用資訊科技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是不可缺少的。本節所指的「資訊科技」硬體與軟體範 圍研究者整理如圖2-1,硬體部分含通訊科技的網際網路以及部份與電腦有關的輔助性科技

(Assistive Technology),軟體部份包含電腦輔助教學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電腦輔助學習CAL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電腦輔助管理 CMI(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等。以下分為輔助科技與特殊教育、電腦科技與特殊教育及資訊科技在特殊 學生學習上之影響等三部分討論之。

圖2-1資訊科技的範圍(研究者整理)

科技

輔助科技 資訊科技

CAI CMI CAL 電腦

網際網路

通訊科技

10

一、輔助科技與特殊教育

身心障礙學生由於其身體機能的缺陷、感官功能的障礙、或是心智功能不健,導致無 法像一般人一樣學習,由於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具有擴大障礙者殘存、或補 償其較不足之能力,對於身心障礙者除了提供補救教學之外,藉由輔助科技的協助,也可 以幫助他們跨過其原有的障礙而更有效地參與班級的學習活動,因此從特殊教育觀點來看 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尤其是融合教育班級的身心障礙學生。

(一)輔助科技的法令依據

美國相關法案明文規定得提供個案適合的輔助科技,諸如美國的身心障礙者法案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Act, IDEA)、美國障礙者法案(American with Disabilities Act)...

等。國內「特殊教育法」中規定學校應提供身心障礙兒童更多的教育輔助服務,細項更進 一步針對輔具的相關資源有所規定:「就讀特殊學校(班)及一般學校普通班之身心障礙 者,學校應依據其學習及生活需要…盲用電腦、等必要之教育補助器材及相關支援服務;

其實施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二)電腦輔具的意涵與介面調整

輔助性科技設備是為了讓身心障礙學生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基本上都是必要的。因身 心障礙學生在使用電腦時,會因不同的特殊需求而有使用上的障礙,ㄧ般人根本感受不到,

電腦輔具是指為「特殊需求者」所特別考慮的電腦介面,藉助特別的設備、設計或調整,

以便和一般人一樣順利操作電腦,就是「電腦輔具」。

(三)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上的助益

陳明聰、吳亭芳(2005)將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參與班級學習的助益說明如下:

1.聽的部分:輔助科技可以放大聲音、重複播放、利用視覺輔助,提示重點與增進理 解,因此對於聽覺障礙與理解弱的學生可提供下列助益:A.圖形可提供學生視覺上 的線索。B.利用資訊媒體呈現上課大綱與圖形說明,以提示重點與加強注意力。

2.說的部分:利用語音溝通板、電腦化溝通器等資訊科技輔具,提供說的助益,包括:

放大聲音、改善說話清晰度、提供替代性溝通的方式等。

3.讀的部分:輔助科技的可能助益包括:放大文字及圖形、改變文字排版、提供其它 表徵等。在電子檔案格式的閱讀環境中,多使用電腦做為閱讀平台,可令閱讀輔助 性設備更具彈性,如有語音報讀的閱讀軟體(如小鸚鵡、WYNN)、螢幕閱讀軟體

(screen reader)(如導盲鼠、JAWS)、螢幕放大軟體、點字顯示器、圖形瀏覽器、

電子字典等。

4.寫的部分:輔助科技設備的可能助益包括:協助再認目標字詞、提供替代性書寫方

11

式、協助文意的組織等。在替代性書寫設備部分,包括錄音、電腦、電腦加替代性 輸入/輸出設備(如電腦配合掃描功能之螢幕鍵盤和單鍵開關)、語音輸入系統、

點字、圖形符號輸入系統、有語音的文書處理軟體、有文字預測功能的文書處理軟 體、圖示的擬大綱軟體等(如概念構圖軟體)。

5.計算的部分:輔助科技設備可以協助學生計算或替代計算,在協助的部分,可用的 設備包括:單鍵開關操作的數學軟體等;在替代計算部分則可以提供試算表、計算 機等。

雖然輔助科技能協助學生學習,教學現場特殊需求學生能在聽、說、讀、寫方面符合 無障礙學習環境的卻是少之又少,普遍的現象是特殊教師對於如何運用輔助科技在特殊教 育上並不熟悉。特教教師選擇適當的輔具提供給身心障礙學生,再籍由上述輔助性科技協 助身心障礙學生更容易參與普通課程,因此務必要依身心障礙者的特別需求列重要考量。

二、電腦科技與特殊教育

Taylor(1980)曾指出電腦在學校之角色有三:1.指導者(tutor) 2.工具(tool) 3.被指 導者(tutee)。以教師而言,指導者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教學」(CAI)或「電腦 輔助學習」(CAL);電腦式工具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管理」(CAM)及「電腦教

Taylor(1980)曾指出電腦在學校之角色有三:1.指導者(tutor) 2.工具(tool) 3.被指 導者(tutee)。以教師而言,指導者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教學」(CAI)或「電腦 輔助學習」(CAL);電腦式工具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管理」(CAM)及「電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