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成熟之理論內涵與研究發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成熟之理論內涵與研究發現

壹、生涯成熟之概念及相關理論

首先提出與生涯成熟相關的概念是 Super 在 1955 年的生涯模式研究中 將之前的專題論文集結發表提出了職業成熟 (vocational maturity) ,提到 要達至職業成熟應具備五個因素,包括職業選擇的定向、職業偏好的資訊 與規劃、職業偏好的一致性、特質的具體化、個人在選擇和能力及活動和 興趣之間的關連性 (Sharf, 2010) 。而生涯成熟則是 Crites 從 Super 職業成 熟的概念發展出,並在 1961 年首度創用,Crites (1974) 指出生涯成熟是指 個人在生涯發展歷程當中,對職業選擇涉入的程度、對於工作的看法、做 出工作決定的獨立性、對於工作喜好的因素以及對工作選擇歷程的概念等 的發展程度。

Crites 在 1965 年參照 Super 的生涯成熟模式提出了包含三個階層、四 個層面、十八個變項的生涯成熟階層模式 (Hierarchical model of vocational maturity) ,這個模式是將 Super 對於生涯成熟的界定概念,經由系統化的 方式呈現其內涵(鍾宜玲,2004)。從圖 2-1 可以看到第一個階層是一般因 素,為職業發展程度,即生涯成熟;第二個階層為因素群,即職業選擇的 一致性、職業選擇的明確性、職業選擇的能力及職業選擇的態度四個層 面;第三個階層為其變項,分別有職業選擇一致性的時間、範圍等 4 個變 項;職業選擇明確性的能力、興趣等 4 個變項;職業選擇能力的問題解決、

27

計畫等 5 個變項;職業選擇態度的投入、導向性等 5 個變項,共計 18 個 變項。

圖 2-1 Crites 的生涯成熟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 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52),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Super 為了進一步說明生涯成熟的內涵,於 1974 年提出了包含多向度 的生涯成熟模式,以說明在生涯探索期的青少年要達成生涯成熟的條件,

其中包含了六個向度,相較早先提出的五個因素,多出了職業選擇的獨立 性這個向度(Super,1990):

一、職業選擇的定向性 (orientation to vocational choice) 是一種態度的向度,指個人對於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

二、職業的資訊和規劃 (information and planning)

是一種能力的向度,指對個人所偏好的職業能蒐集相關的資訊包括所 需的條件、責任、工作環境及機會等瞭解及計畫的程度。

三、職業偏好的一致性 (consistency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s)

個人職業偏好的領域範圍、所屬性質的穩定性及一致性的程度。

28

四、個人特質的具體化 (crystallization of traits)

個人興趣類型、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等與職業相關特質的發展情形。

五、職業選擇的獨立性 (vocational independence)

個人可以依據自我的意願做出職業選擇決定的程度。

六、職業偏好上的智慧 (wisdom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s) 個人的選擇和能力、活動以及興趣之間的關連性。

Super (1990) 更明確的指出生涯成熟是個體在生涯發展歷程當中所能 達到社會期望的程度,還有完成發展任務的準備度,且生涯成熟會因個體 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發展而有所差異。Crites 的生涯成熟階層模式與 Super 對於生涯成熟所界定的六個向度相似,都重視要瞭解個體的自我特質與工 作世界,以發展自我及職業概念,並培養做決策的責任感,經過相關的教 育決定後,進行試驗性的生涯選擇,從而形成其職業目標,最終能使個體 進行所偏好的工作領域中實現個體之價值(林榮茂,2001)。

Borges、Richard 與 Duffy (2007)則認為生涯成熟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 能力增加的表現,使其能依此做出適當的生涯抉擇。Watson (2008) 認為生 涯成熟是反映個體在生涯發展任務上的準備度,該準備度包含了態度與能 力兩部分,也就是個體能適當的自我了解、有足夠的職業知識、有能力結 合自我與職業做出選擇、表現出有效的生涯決定,以及生涯計劃的能力。

貳、生涯成熟的測量工具

生涯成熟的量表在國外最主要是採用 Super 等人編製的生涯發展量表 (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 及 Crites 發展編製的生涯成熟量表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CMI) 為主,以下將以這兩個量表及國內依據 這樣的架構發展修訂的量表做為介紹。

生涯發展量表 (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 是 Thompson、

Lindeman、Super、Jordaan 與 Myers 在 1981 年編製發展的,包括兩個形式,

分別是適用於 8-12 年級學生的中學版本 (School Form) 和適用於大學階段

29

的大學版本 (University Form) 。本量表共有五個分量表,分別是生涯規劃 (Career Planning) 、生涯探索 (Career Exploration) 、生涯決策 (Decision Making) 、工作世界的資訊 (World-of Work Information) 與職業類別偏好 的認識 (Knowledge of Preferred Occupational Group) (Sharf,2010) ,以下 將 Super 生涯發展量表的架構呈現如圖 2-2,並簡單說明各分量表的概念:

圖 2-2 Super 的生涯發展量表之各分量表關係圖

資料來源: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5th ed.) (p.228) , by R. S. Sharf, 2010,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 Co.

1. 生涯規劃 (Career Planning)

是指個體付出在搜尋資訊及瞭解工作現況的心力,包括學習有關職業 方面的資訊、和成人聊聊自己的計畫、選修有助於生涯決定的課程、參與 課外活動、兼職或暑期打工以及爭取與工作相關的訓練或是教育資源等。

2. 生涯探索 (Career Exploration)

是指個體對於探索和尋求資訊的意願,相較於生涯規劃是對於未來的 思考和計畫,生涯探索比較著重在獲得資源後的處理,而這兩者都關注在 個體對於生涯發展的態度。個體可以從父母、親戚、朋友、老師、諮商師、

書籍和電影等獲得,同時也要瞭解從這些資源中,個體獲得了多少有助的 資訊。

3. 生涯決策 (Decision Making)

30

是指個體運用知識和思考做出決定的能力。量表透過假設情境的設 定,使得受測者必須據此做出適當的生涯決定,並可藉此瞭解受測者在面 臨生涯決策的思考脈絡和歷程。

4. 工作世界的資訊 (World-of Work Information)

這個概念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於重要發展任務的瞭解,包括不同階 段對於能力及興趣的探索、工作不同面向的認識以及職場轉換的原因;另 一部份是瞭解不同工作的責任所在以及要如何獲取工作的技巧等。生涯決 策和工作世界的資訊兩者則是有關於生涯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5. 職業類別偏好的認識 (Knowledge of Preferred Occupational Group) 是指個體對於所偏好工作的職責及工作所需的工具、設備、體能要求 等的瞭解程度,同時還需要從九個職業類別中去評定自己的能力,包括語 言、非語言推理、數字運算、書記、機械、空間、動作協調、英文技能、

閱讀,以完整瞭解個體對於職業類別偏好認識的程度。 (Sharf,2010) 生涯成熟量表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CMI) 是 Crites 於 1965 年 從生涯模式研究中發展出的測驗,其後在 1973 年及 1978 年都再進行修 訂,其中包括了態度量表 (CMI-Attitude Scale,CMI-AS) 和能力測驗 (CMI-Competency Test,CMI-CT) 。態度量表有五個分量表,分別是「生 涯成熟態度」,是指個體主動參與生涯選擇程度;「工作導向」,是指個體 的工作態度是以娛樂或是目標達成為導向;「決策獨立性」,是指選擇職業 時依賴他人的程度;「職業選擇偏好」,是指個體職業選擇時依據特定偏好 的程度程度;「生涯決定過程的概念」,是指個體在做出生涯抉擇是對於正 確及不正確概念判別的程度。能力測驗有五個分測驗,分別是「問題解 決」,是讓受試者選出假設情境中的最佳方法;「計畫」,是指藉由列出三 步驟的方案以達至目標;「職業資訊」,是指需從不同的職業類別中找出符 合的職業項目;「自我評價」,是指在閱讀案例的描述後能從中選出準確的

31

個人評價;「目標選擇」,是指能夠回答在設定的背景下適合的工作選項。

(牛文菡,1999;Sharf,2010)

生涯發展量表是由國內學者林幸台、吳天方、林清文與劉淑慧在 1997 年編製而成,目的是要發展出適用於中學階段,即國中、高中和高職學生 的生涯成熟評量模式與工具。主要是根據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生涯發 展任務論和生涯成熟的六個向度,以及 Crites 提出生涯成熟的四個向度為 理論基礎,另外還有國內三十位中學生的半結構式訪談資料,發展形成「中 學生生涯發展評量模式」,這個模式是將中學生的生涯發展分為生涯態 度、生涯認知和生涯行動三個層面,其中在生涯態度層面又分為生涯感受 和生涯信念兩個分量尺;生涯認知層面又分為生涯認識和思考廣度兩個分 量尺;生涯行動層面又分為生涯探索和生涯計畫兩個分量尺,以此三個層 面、六個分量尺建構出生涯成熟的概念,在經過預試與題項分析並建立全 國常模後形成「生涯發展量表」正式題本,分為國中與高中職兩個版本。

(林幸台、吳天方、林清文與劉淑慧,1997)

蕭雅云(2003)為探討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依據張添洲

(1998)編製之高職學生生涯成熟量表為依據,進行修訂修編而成。量表 內容分為兩大領域,分別是生涯發展認知領域,包含了生涯認知(內有生 涯信念與成功發展兩個細項)、生涯準備(內有未來發展、面對挑戰及問 題解決三個細項)、生涯技能(內有技能檢定、專業成長兩個細項)及工 作認識(內有工作認知與工作學習兩個細項)四個分量表;而生涯規劃態 度領域則包含自我概念(內有自我概念、自我肯定及自我認知三個細項)、

生涯探索(內有學習活動、自我充實兩個細項)、生涯計畫(內有生涯決 定、生涯準備及生涯承諾三個細項)、生涯抉擇(內有生涯能力與生涯發 展兩個細項)四個分量表。高中生生涯成熟量表分為兩個領域、八個分量 表,共有 50 個題項。

32

陳筱婷(2013)參考林幸台、林清文(1987)修訂生涯發展量表,及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修編而成「生涯成熟度量表」。量 表包含兩個分量表,分別是生涯態度分量表,包含了生涯感受與生涯信念 兩部分,共 10 題;生涯行動分量表則包含生涯探索、生涯決定與生涯計 畫三部分,共 15 題。「生涯成熟度量表」有兩個分量表,共計 25 個題項。

上述內容以表格整理後呈現如下表 2-3,綜合各量表之內容與使用特

上述內容以表格整理後呈現如下表 2-3,綜合各量表之內容與使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