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生涯支持之理論內涵與研究發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生涯支持之理論內涵與研究發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欲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發現,以作為研究結果討論之

依據。全章共分三節,將針對父母支持、學習投入,以及生涯成熟分別說 明。

第一節 父母生涯支持之理論內涵與研究發現

壹、父母生涯支持之概念及相關理論

社會支持是從 Durkheim 提出的機械連帶 (mechanical solidarity) 觀點 開始發展的重要議題,社會支持自早期得以延續社會族群的民族意識、民 族情感,乃至於現今工商業社會中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下,無形中更加緊密 有機連帶 (organic solidarity) 的關係,對於個體發展以及整體社會的穩定 都有相當的重要性。Felner (1984) 將社會支持分為三個主要來源:正式支 持來源,包含了老師及諮商人員等;非正式支持來源,如朋友及其他成人;

家庭支持,為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 Swindle (1983) 則將其來源分為社會 資源,如學校、社團;個別的社會網絡,包含同學、朋友及同事;重要關 係人,即家人及重要他人共三項。在學者不同的分類中,可以發現家庭的 支持都是社會支持中相當重要的環節。

當家庭支持是個體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亦是其最初始接受社會化的 場所,在行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乃至於生涯發展上,都扮演著相當重 要的角色,

以下依據 Jacobson (1986) 的定義將家庭支持分為三類說明之:

10

一、情感性支持 (emotional support)

包含給予家人自信、關懷、正向的肯定、同理心、鼓勵、安慰等,且 讓人覺得被尊重、接受與保護。

二、訊息性支持 (cognitive support)

意指協助家人分辨、了解問題,以及面對改變,常透過提供訊息、建 議、資訊以及指導的方式。

三、實質性支持 (material support)

直接給予具體或物質上的協助以解決其問題,如透過金錢給付、家務 分工等。

Felson 與 Zielinski (1989) 提出「父母支持」的定義,指的是當父母讚 美子女表現,或是聆聽其訴說時,及表現出支持的行為,且行為中包含著 接納與贊同的意涵;反之,當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多有挑剔、苛求或是有 偏愛其他子女、過度處罰等行為,則顯示出未展現父母支持的行為。

個體在發展除了先天遺傳與生理上的條件外,社會環境在後天的影響 也是相當重要,而家庭是其社會化的基本單位,亦是接觸時間最長的初級 團體,所以在價值觀、生活方式、自我概念等往往影響著其性別角色及生 涯的發展。Schulenberg、Vondracek 與 Crouter (1984) 提出原生家庭對於生 涯發展的影響可分為兩個向度,第一個向度為家庭對個體所提供的特定發 展機會,如教育、財物、角色楷模及知識來源等;第二個向度為家庭的動 力過程,如社會化的歷程、親子關係與家庭凝聚力等。在家庭對個體產生 這些影響的歷程中,父母為最主要帶給個體影響的角色。

Roe 在 1956 年提出生涯選擇人格論,強調個人早期經驗與其後在職業 選擇行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早期發展時父母的管教態度及方式會影響個 體在心理需求上是否得到滿足,而影響其後的人格特質,他認為父母親的 態度可分為冷漠和溫暖兩類;對待子女的方式則分為關心子女、接納子女

11

及拒絕子女三類,這些態度及方式形成了個體在早期發展上心理需求滿足 上的差異,進而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在職業抉擇時影響其選擇人際傾 向與非人際傾向兩類型的職業,例如父母的態度傾向是嚴厲的,容易形成 子女較為防衛性的人格特質,進而選擇非人際傾向的職業(林幸台、田秀 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Ginzberg 等人在 1951 年從小學六年級到研究所之間的研究對象中發 展出生涯發展階段論,將個體的生涯發展階段分為幻想、試驗及實現三個 階段,其中高中到大學便橫跨了後兩個階段,從逐漸體會到成年後個體所 需負擔的責任而瞭解不同工作所需之能力,也發展出自己在能力、興趣及 對未來人生的價值定位的試驗階段,到逐步統整而進一步將個人的價值信 念付諸職業世界的選擇與體現的實現階段。Super 在 1953 年提出理論,將 高中年段界定為探索階段的試探期,而主要的任務就是思考自己的能力、

興趣及需求及可能的機會,並在課業、幻想和討論中加以嘗試。Gottfredson 在 1983 年提出將個體的職業發展分為四階段,依序為 3-5 歲的權力傾向 期、6-8 歲的性別角色傾向期、9-13 歲的社會價值傾向期及 14 歲以後的自 我 傾 向 期 , 雖 未 提 及 之 後 的 發 展 歷 程 , 但 在 個 體 幼 年 及 兒 童 階 段 , Gottfredson 都提到了成人提供的職業角色、性別角色極其所象徵之意涵都 對個體在其後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林幸台等人,2010)。

Krumboltz 將 Bandura 的觀點應用在生涯輔導領域於 1976 年提出社會 學習理論與生涯選擇行為,將影響個體生涯決定的因素分為四大類,分別 為遺傳及特殊才能、環境情境與重要事件、學習經驗、任務取向的技能,

其中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環境情境與重要事件和家庭有很緊密的連 結 (Krumboltz, 1979) 。

從上述理論可以看到家庭脈絡在個體的生涯發展歷程上扮演極為重 要的角色,不論是家庭提供的資源、氣氛抑或是家庭互動的歷程,對於高

12

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更是具有極大影響的關鍵因素。

貳、父母生涯支持的測量工具

納入父母支持為變項之相關研究大多採用自編量表,而量表的測量向 度大多從理論出發找尋與其他變項相關之支持行為以測量出父母的支持 程度;國內學者的作法則大多是參考國外的量表架構再加以改編以符合國 內的文化、社會經濟背景。

Turner、Alliman-Brissett、Lapan、Udipi、Ergun 與 Damla (2003) 編製 了生涯相關之父母支持量表 (Career-Related Parent Support Scale) ,以處於 高風險家庭的 293 名國中階段學生為研究對象,依據 Bandura 的社會認知 理論中的自我效能的四個來源為測驗編製的主軸。第一個來源是成就行 為,此向度的題目例如:「我的父母會協助我選擇一些有利於生涯發展的 課程」;第二個來源是替代性經驗,此向度的題目例如:「我的父母會告訴 我他們在工作上發生的事情」;第三個來源是口語說服,此向度的題目例 如:「我的父母會告訴我他們期許我要完成學業」;第四個來源是情緒性鼓 勵,此向度的題目例如:「我的父母會告訴我未來的工作可能會帶給我哪 些有趣的收穫」。量表採 Likert 五等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在生涯議 題上得到較多的父母支持。

Keller 與 Whiston (2008) 假定父母的行為會影響青少年的生涯發展,

以 282 位大學生為對象,在研究中發展出父母生涯行為檢核表 (the Parental Career Behavior Checklist ; PCBC) ,透過 30 個題項將父母生涯行為分為心 理支持及具體行動兩大類,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生涯行為,包含心理支持 及具體行動兩方面,和生涯成熟及生涯決定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有 5 項父母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其生涯成熟及生涯決定自我效能,而其中有 4 項 皆為心理支持面向。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父母在生涯上對子女的的支持及 行動在其生涯發展歷程上有相當大的重要性。

13

詹美涓(1992)為了探討青少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 關,以及性別、出生序與社經地位之影響而編製了「父母支持量表」,內 容分為父親卷及母親卷兩部分,兩部分問卷皆包括了撫愛、處罰、讚賞認 可、苛評、溝通、偏愛等六個向度的分量表,採 Likert 五等量表計分,結 果顯示父親及母親的撫愛、處罰、讚賞認可、苛評、溝通、偏愛等六項支 持行為均與青少年自我價值有顯著相關,而不同性別、出生序及社經地位 的青少年所知覺的父母各項支持與自我價值的相關及預測情形存在差異 性。

薛凱方(2011)參酌 Keller 與 Whiston (2008) 所編製的父母生涯行為 檢核表 (the Parental Career Behavior Checklist;PCBC) ,參考詹美涓(1992)

編製的「父母支持量表」以及訪談 121 位高中生所獲得之質料結果。經過 測驗編製歷程後正式量表包含三個分量表,分別為「父母心理支持分量 表」、「父母生涯行動分量表」、「父母自主支持分量表」共計 17 題,量表 採 Likert 四點量尺計分,分別依從未如此、偶爾如此、有時如此和經常如 此給予 1、2、3、4 分受試者於本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其所得到的父母生 涯支持程度越高。從量表的累積變異解釋量及分量表與總量表之相關係數 可看出具有良好的相關性與獨特性,顯示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部 分,總量表的 Cronbach α 值為.91、心理支持、生涯行動及自主支持的 Cronbach α 值分別為.84、.89、.90,顯示父母支持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甚佳。

上述內容以表格整理後呈現如下表 2-1,綜合各量表之內容與使用特 性,研究者認為薛凱方(2011)所改編的父母生涯支持量表最符合本研究 之需求,其考量的原因包含中文版本、編製年份適宜使用、主要施測對象 為高中生、量表題數適中。有鑑於上列各種因素,本研究最終選定薛凱方

(2011)所改編之父母生涯支持量表做為父母生涯支持面向之研究工具。

14 Parent Support Scale)

Turner et al. (2003) 依據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 Checklist ; PCBC)

Keller & Whiston (2008)

15

當重要的,簡伶蓁(2009)也發現當個體壓力愈大、家庭支持愈少時,會 有較高的憂鬱程度;在訊息性的支持上,個體在高中階段開始面臨各式各 樣的抉擇,父母能藉由提供訊息、建議、資訊以及指導的方式,協助其分 辨、了解問題,以及面對改變,對其生涯發展上將有很大的助益,梁琬晴

(2008)研究發現得到訊息性支持可調節親子間的衝突,並可顯著解釋幸 福感;而在實質性的支持方面,高中學生在經濟上尚未獨立,在某些資源

(2008)研究發現得到訊息性支持可調節親子間的衝突,並可顯著解釋幸 福感;而在實質性的支持方面,高中學生在經濟上尚未獨立,在某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