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二十八》樂曲分析

第四節 和聲創作特點

筆者認為,能讓蕭邦優美的旋律線條建立在大的架構中,最主要歸功於和聲與對 位法緊密結合。音樂研究家喬.紐索姆(Jon Newsom,1959- )曾評論:「音樂的美妙和 神秘之處就在於,一連串音高可以表示水準運動,或者在時間上的運動。人能夠把獨

49

一、轉調與結構上的關係

二十四首樂曲本身賦予各自的調性色彩,產生每首樂曲的自律美學。在這組作品 中,和聲的關係是建立在調性上的,根據不同調性,分析和聲的進行,進一步去了解 和聲在樂曲中使用的意義與目的。

首先,和聲色彩的轉變能夠區分段落與樂句,表達不同的情緒。在第十五首樂曲 中,第一段落為 D大調,如【譜例 3-30】所示,在這個段落中,和聲架構以 I 級和 弦開展,到了第二段落以同音異名(enharmonic modulation)的方式轉到 c小調,為遠 系調性,【譜例 3-31】所示。在這兩個段落中的調性產生極大的對比性,從明亮的大 調色彩轉到暗沉的小調,使得段落區隔明顯。

【譜例 3-30】前奏曲第十五首,第 1-2 小節

【譜例 3-31】前奏曲第十五首,第 28 小節

在第十首樂曲中,為近系轉調,因此從 c#小調轉到 f#小調可以看到兩個樂句的和 聲色彩轉變,樂曲開頭即宣示調性,以 c#小調的 I 級和弦展開展到 IV 級,如【譜例 3-32】所示。到了第二樂句時,建立在附屬和弦的架構中,為 IV 級和弦的和聲色彩,

這也就是趣味性所在,如【譜例 3-33】所示。

50

【譜例 3-32】前奏曲第十首,第 1 小節

【譜例 3-33】前奏曲第十首,第 9 小節

在第十七首中,以同音異名的手法使旋律改變,讓樂句有新的開展,如【譜例 3-34】所示。在【譜例 3-35】以同音異名和弦改變樂句的和聲,在這裡的用意是為了 使這個樂句在發展上出乎意料之外,直到下一個樂句又回到主調上。

【譜例 3-34】前奏曲第十七首,第 18-19 小節

【譜例 3-35】前奏曲第十七首,第 31-33 小節

二、延展(prolongation)概念:

在和聲原則的進行中,使音樂建立在結構骨架上,加入許多色彩裝飾性質的

51

三、和聲外音與變化和弦的使用:持續音(pedal point)、經過音(passing tone)、掛留音 (suspension)、副屬和弦(Secondary Dominant)。

(一)持續音

持續音的使用往往是用在 I 和弦,因此常出現在樂曲開頭與結尾,能夠有確立調

52

性的意義。在【譜例 3-36】中,為樂曲結束的最後五個小節,每個小節第一音皆是以 低音聲部的 C 音開始,這樣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產生如踏板般的音響。

【譜例 3-36】前奏曲第一首,第 29-34 小節

另外,在第十七首中,m.m.57-m.m.64 建立在 Eb的持續音上,如【譜例 3-37】

所示,這裡開始準備從 V 級進入最後一段 m.m.65-m.m.90,長達二十四個小節,都是 建立在 I 級上,為 Ab音。如【譜例 3-38】所示,根音製造出一個穩固的音響,使音 樂在最後一段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最低音聲部的主音,另外則是上方的旋律線條。

【譜例 3-37】前奏曲第十七首,第 57-58 小節

【譜例 3-38】前奏曲第十七首,第 88-90 小節

(二) 經過音

經過音的使用功能,顧名思義運用在經過句或是具有銜接樂段的功能,因此,在 旋律或是和弦的進行中,往往是半音進行的手法,使聽覺上能夠感受到逐漸轉移的和

53

聲效果。筆者以不同樂曲來進行分析,則發現經過音在樂曲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在 不同樂曲中,經過音的功能也有不同的目的。

在第四首中,旋律並沒有太大的起伏,伴奏上和聲的變化成為焦點,此樂曲的和 弦進行,是讓三和弦中其中一個或兩個音下行經過,而其它保持。在這首 e 小調的中,

以 I6和弦開始發展,中間經過性的和弦的半音色彩慢慢轉變,如【譜例 3-39】所示,

會持續轉變直到 V 級和弦上。

【譜例 3-39】前奏曲第四首,第 1-3 小節

在樂曲第十九首中,在此首樂曲運用許多經過性的和聲色彩,是為了銜接轉到下 一個段落。在【譜例 3-40】中,以橫向來看是小三度的旋律上型,然而再仔細分析,

可以發現上下聲部能分成兩組的全音經過性的音階,使這四小節成功讓聽覺上有期待 感,使下一個段落進入 I 級和弦有更穩定的感受。

【譜例 3-40】前奏曲第十九首,第 29-32 小節

在第八首中,具有豐富和聲變化。在【譜例 3-41】中,可以看到旋律與伴奏皆帶 有半音進行的經過音,只是旋律為帶有節奏變化的經過性質,而伴奏則是明顯在每一 個拍點上有明確的半音下行。這裡的經過性樂句,帶出下一個新的樂句發展,擔任轉

54

調的功能。在此樂曲中,多次使用這樣的手法,讓音樂轉接到下一個樂句或樂段。

【譜例 3-41】前奏曲第八首,第 7-8 小節

在第十七首中,在旋律為長音時,伴奏和弦的部分常是經過音,使得樂曲更加流 動,在此首樂曲常出現這樣的手法,如【譜例 3-42】所示。當上方聲部旋律靜止時,

下方和弦以半音經過,這樣的和聲效果使音樂更具趨向性。

【譜例 3-42】前奏曲第十七首,第 21-22 小節

在第二十一首中,經過音的素材為樂曲最大特色,如【譜例 3-43】所示,伴奏音 型為放射狀,從同一個聲部出發,上聲部為上行的經過音,下聲部為下行的經過音,

音程擴大產生自然的漸強效果。

【譜例 3-43】前奏曲第二十一首,第 1-4 小節

55

(三)掛留音

掛留音的手法,亦是重要的音樂表現,在和聲上延遲解決,為不協和音進入協合 音的聽覺效果,使心理上更有期待感。和聲外音恰如其份的運用,將使音樂在和聲架 構中,能夠有更多面貌的表現性。

在第十三首中,有著聲部之間的對唱,而在【譜例 3-44】中,即可見到由於掛留 音的使用,在 30 小節的下方旋律中,掛留到下一小節仍為 E 音,使內外聲部產生九 度的不協和音響,一直到進入下一拍才解決到完全協合的八度音,這樣的手法使音樂 能夠延長張力,直到解決後才釋放。

【譜例 3-44】前奏曲第十三首,第 30-32 小節

(四)副屬和弦

副屬和弦的功能在於裝飾屬和弦,使音樂賦予變化,並且有著從動到靜的解決 感。如【譜例 3-45】所示,在這四小節中和聲上的大架構為 I-VI-V,然而在 VI 級和 弦中又建立 I-IV-V-I,為一個完整的小系統,進入 V 級後,亦是在屬功能上建立和弦。

這樣的做法,使音樂有短暫的轉調效果,調性色彩更加豐富。

56

【譜例 3-45】前奏曲第二十首,第 1-4 小節

四、樂曲進行中調性的游離感,結尾確立調性。

在二十四個調性的前奏曲中,並非每首樂曲開門見山確定調性,即使蕭邦受到巴 赫平均律的影響,創作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然而蕭邦在樂曲結構上,卻仍有別出 心裁的設計。憑藉著和聲的架構,使音樂能夠產生完整的調性感受,然而,然而受到 其他音樂素材的影響,像是織度的安排或是節奏的律動等,因而無呈現出完整的和 弦,那在建立調性的過程,樂曲進行時就會有一種游離感,直到樂曲終才會有清楚明 瞭的主屬和弦。

第五首為 D 大調,然而開頭四小節就如序奏般展開,甚至以 B 音開始,並有半 音的變化,反而具有小調感,然而,經過仔細分析後,就能夠發現分解和弦為 D 大 調的 V 級和弦,然而,織度的設計為大幅度的分解和弦,使削弱了屬和弦的功能。

一直到第五小節,出現了主音 D,但卻稍縱即逝,無法建立調性感,如【譜例 3-46】

所示。樂曲進行以快速音符組成,因此無法一下子就感受到清晰的和聲架構,直到樂 曲的結尾,低音聲部出現 D 的持續音效果,因而最後有 I-V-I 的終止感,如【譜例 3-47】

所示。

57

【譜例 3-46】前奏曲第五首,第 1-6 小節

【譜例 3-47】前奏曲第五首,第 33-39 小節

第十八首為 f 小調,然而這首樂曲以快速的橫向旋律為主,偶爾出現縱向的音響,

加上有許多和聲外音的使用,使此樂曲的調性飄忽不定,無法一下就給定論。在樂曲 的開頭,以 V 的分解和弦為樂句的構成音,另外,主音給予長音符時值的表現,暗 示著樂曲中最重要的音,然而,由於使用許多二度音與大跳音程,使音樂始終無法有 明確的調性感,如【譜例 3-48】所示。直到樂曲的結尾,以 F 音的裝飾奏強調主音,

橫向的旋律線條帶到 C 音,最後進入穩定的 V 級至 I 級和弦,清楚確定調性,如【譜 例 3-49】所示。

【譜例 3-48】前奏曲第十八首,第 1 小節

58

【譜例 3-49】前奏曲第十八首,第 18-22 小節

因此,在演奏《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二十八》時,和聲上的創作特點需要注意 四個要點。即此章節探討轉調與結構上的關係、和聲延展的概念、和聲外音與變化和 弦的使用、以及樂曲末的調性確立感。

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