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二十八》演奏詮釋

第二節 第一首至第九首

第一首到第九首的演奏速度為快、慢、快、慢、快、慢、慢、快、慢,具有強烈 的對比性。第一首樂曲的特性以三連音開展,音域上相當寬廣;接到第二首樂曲氛圍 轉換,情緒上的轉變相當精彩;第三首流動的音響,讓樂曲活絡起來,結束的和弦高 音為 B 音;順利接入以 B 音開始的第四首旋律,讓樂思能夠延續,強調細膩的和聲 變化;第五首的快板以大跳音程構築,樂曲的躍動性強;接著進入關係調的第六首,

低音展開的旋律具有沉穩感,一波一波的情感緊密席捲而來,最後的結束音停留在 F#音;隨後大二度下行接入 E 音,開啟了第七首輕快節奏的樂曲,第七首與第八首樂 曲有附點節奏動機的呼應,因此能夠導入第八首樂曲;此首為第一段落的高潮,相當 具有戲劇性,情緒激動的旋律設計和豐富的音響不斷延展開來,緊湊的戲劇性演奏停 留在高音 F#;向下大二度接到第九首的旋律,以 E 音開始像是呼應第一首,以織度 較厚的音響擴散開來。低音域的音色慢慢拓展旋律,整首樂曲圍繞在 E 音的主音上,

音樂最後停留在穩固的 E 大調和弦,以延長的長音結束第一組的演奏。

第一首,C 大調,二八拍。

此曲的旋律讓人有種期待感,相當適合做為開頭的樂曲。音樂的熱情感建立在旋 律上,由於每個小節開頭的短小休止符,使高音旋律置於後半拍,這樣的律動讓人渴 望音樂不斷前進;當織度越來越緊密音量也在逐漸堆積時,情緒就越來越緊繃,直到 音樂至最高點,張力才逐漸鬆弛,情緒逐漸緩和。

在鄧泰山的演奏中,對於此曲強調每一拍的根音,使得音樂走向更加清晰明確,

對筆者而言,此曲多聲部的織度會著重在高音域上,以高音旋律的歌唱性為主,根音 聲部為次要音響,其次才是中間聲部,補滿和聲的功能。

66

除了音樂本身表現出的活力感,樂曲的音樂術語為急促的(agitato),筆者建議可 以用中板(Moderato)的速度彈奏,才能表現出連續不斷的三連音所產生的激昂感。在 音樂堆積的過程,除了音量上的漸強,更要強調高音旋律的方向感,往更高的音域走 讓音色越發明亮;另外,旋律的設計也從後半拍的喘息感轉變成正拍,直接突顯出音 樂的高潮處,如【譜例 4-1】所示。

踏板的處理,僅需踩一拍維持和聲音響,第二拍不踩是為了讓高音旋律更加明顯 歌唱,使音色具有層次感。因此,擔任各聲部的手指,需注意力氣調配,像是負責旋 律的右手小拇指需要更有力度;彈奏擴張和弦時,手指要放鬆,並且注意移動時的支 撐點,使整體音響達到一個完美的融合。

【譜例 4-1】前奏曲第一首,第 14-17 小節

第二首,a 小調,二二拍。

樂曲大膽的和聲音響使人立刻揪住心情,帶來強烈的感受。胡涅克指稱這是首醜 陋、刺耳的樂曲,但實際上,筆者認為,蕭邦表現更多的是那股止不住的絕望感。樂 曲本身已是小調,旋律又運用許多不協和的音程,述說著哀傷感,伴奏使用的分解和 弦如沉重的腳步般,筆者建議以接近走路速度的行板來詮釋,此曲將更能表現悲痛的 曲風。

波里尼在演奏此曲時,左手的和聲會根據旋律的進行會有停頓點,使音樂斷句明 確。然而,對筆者而言,為了保持思緒並保持音樂的悲嘆情感,彈奏過程不可被休止 符以及左手分解和弦打斷,使旋律保持連接感並產生樂句的關聯性,情緒得以延續,

67

如【譜例 4-2】所示。

【譜例 4-2】前奏曲第二首,第 18-22 小節

第三首,G 大調,二二拍。

經歷前一首灰暗色彩的樂曲後,第三首的音樂像是陽光般透射而出,係因大調的 色彩帶來明亮開朗的感受。對於此曲,柯爾托在詮釋此曲時,將伴奏十六分音符上下 起伏的音型表現清晰;而鄧泰山則是俐落的換手指頭,使用非圓滑奏(non-legato)的彈 奏法,踏板也僅採第一拍,整體音響乾淨。

筆者為了讓左手快速十六分音符如流動溪水般的音響,技術上,要充分掌握手指 與琴鍵關係的緊密性,使音型起伏走動;二二拍的律動中,高音唱出輕快透徹的旋律;

為了讓音響更清晰的流動,踏板不需踩滿整個小節,才能避免太過飽滿的音響。另一 大特色,在旋律中夾的十六分音符動機,就如漣漪般,使音樂從後半拍進入正拍時產 生前進的推動力,如【譜例 4-3】所示。

【譜例 4-3】前奏曲第三首,第 3-5 小節

第四首,e 小調,二二拍。

此曲 e 小調帶有哀傷感,速度為最緩板,音樂凝結著悲哀的氛圍,第四首與後面

68

第六首都帶有無限悲思情感,在當時蕭邦的葬禮上,便以教堂的管風琴彈奏這兩首樂 曲來緬懷他。

主旋律以嘆息般的半音階緩慢進行。旋律帶著呼吸和沉痛感受,不斷重複的音 型,好似無法停止這股哀傷一般;左手和弦則是漸漸轉移,和聲細細的變化,帶著游 移、緩慢的步調往前行。

旋律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到了第十六節,打破平靜的線條,語氣強烈,使音樂起 伏帶著戲劇性。鄧泰山的演奏在此處則是刻意強調左手和弦的變化音響,使音樂逐漸 鋪陳到緊湊片段。而筆者則是認為此曲的整體演奏要放慢,直至此處再稍加推動,並 掌握音程大幅度的波動,讓情緒一下子就緊湊起來,如【譜例 4-4】所示。直到最後 和聲確立,停留在漫長的延長記號上,才終於結束這樣的感受。

【譜例 4-4】前奏曲第四首,第 16-18 小節

第五首,D 大調,三八拍。

速度上為甚快板。快速音符快速的跑動,其中包含許多和聲外音,因此,踏板的 處理讓快速繽紛的和聲變化得以展現。此首樂曲雖為三八拍,但開頭樂句就產生節奏 上的趣味性,出現節奏錯置的情形,成為二四拍的韻律感,因此要隱藏在內聲部的旋 律音需要被清晰地演奏出來。

波里尼的演奏為了讓結構更清楚,藉著音樂的走向和音量的層次,展現長線條的 樂句;以筆者而言,則是會再加入節奏上的韻律感,使音樂更加躍動,並為了讓音色

69

更加清晰,觸鍵速度快,使音色更加明亮。

為了要讓整體音響具有目眩神迷的光影效果,手指須具備延展性;移動的過程,

需要找到手的支撐點,才能夠讓快速移動的遠距離音明朗的歌唱。此曲需要一口氣的 演奏,中間沒有任何長時值音符和休止符可以停留;但憑藉著語法上的分析,可以表 現出音樂說話的層次感。漸進式的增強與漸弱,是藉由長樂句的堆積,使音樂產生長 線條的起伏,成為一首編織緊密的畫面,如【譜例 4-5】所示。

【譜例 4-5】前奏曲第五首,第 21-24 小節

第六首,b 小調,三四拍。

速度十分緩慢,低音旋律訴說著著憂愁的感受,當旋律上升時表達出一種渴望的 感受,然而音型卻又馬上下降,像是吐露了放棄的思緒,但是,旋律一次又一次不放 棄的歌唱,音程的起伏與和弦的擴張也越來越劇烈,似乎描述著蕭邦想從夢境掙脫 般,在柯爾托的演奏中,就相當強調低音旋律,聲部層次分明;對筆者而言,則是會 再加入高音同音反覆的節奏感,並且適時給予上聲部的音響。

低音旋律隨著音型的起伏有足夠的表現力,相對的,上聲部伴奏音型較平靜,沒 有太大的波動。然而在第六小節,上下聲部的對唱表達出濃烈的憂鬱感,藉著彈性速 度,充分表達情緒。

以縱向思考,和聲為三個層次;以橫向來看,樂句構成以兩小節或四小節為主。

低音旋律已同時具備和聲根音的支撐效果;最高聲部為同音反覆,然而,因為中間聲 部細緻的和聲變化使音響不單調,再加上兩個八分音符組成的輕重律動,產生了回音

70

的效果。當然,踏板的輔助也讓和聲音響更加完整,如【譜例 4-6】所示。

【譜例 4-6】前奏曲第六首,第 5-8 小節

第七首,A 大調,三四拍。

速度為小行板,表現出輕快的馬厝卡舞曲風格。樂曲小篇幅,全部只有十六小節,

演奏時間亦是二十四首樂曲中最短的一首。以相同的節奏型態貫徹全曲,彈奏技巧較 單純。但在音色的處理上,旋律要輕而柔和;節奏上的表現,為了更貼近馬厝卡的風 格,在第三拍可以稍稍強調,踏板則淺踩即可。

在鄧泰山的演奏中,可以清楚聆聽到結構上有音量層次的設計,大樂句為八個小 節,而以兩個小節為單位的小樂句,建立在調性的主音與屬音,如【譜例 4-7】所示。

筆者認為,要演奏出根音穩固的聲響,再搭配最高聲部的線條,即可使樂曲清晰明瞭 的樣貌。此樂曲的高潮處把旋律帶到最高點,也讓和聲更加飽滿,因此,第十二小節 的右手和弦,要克服十二度的音程,內聲部由大拇指彈兩個音,彈奏時,手指要帶動 身體的力氣,才能夠滿足音響的厚度與寬度。

【譜例 4-7】前奏曲第七首,第 8-11 小節

71

第八首,f#小調,四四拍。

經過前一首輕鬆節奏感的舞曲後,緊接著馬上轉變為情緒激昂的音樂風格。為了 展露音樂的熱烈感,擔任主旋律的右手大拇指,演奏時不能遲疑,要肯定的演奏並表 達突然的轉調色彩;也為了連貫中間的內聲部線條,呈現長線條的樂句,不能被外聲 部的三十二音符干擾。音樂非常快速的跑動以及和聲細膩變化,使得音響進行相當緊 湊,更因如此,每一拍都要換踏板。

此樂曲在技術上的處理需要分好幾個階段。首先得先將橫向線條弄清楚,去聆聽 對位的關係,建議可以先演奏雙手的大拇指,右手為中間聲部的主要旋律、左手為低

此樂曲在技術上的處理需要分好幾個階段。首先得先將橫向線條弄清楚,去聆聽 對位的關係,建議可以先演奏雙手的大拇指,右手為中間聲部的主要旋律、左手為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