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蕭邦創作風格及作品

第一節 蕭邦創作風格養成

第二章 蕭邦創作風格及作品

第一節 蕭邦創作風格養成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在《柏林音樂訊息報》(Berlin Music Nachricht News)的樂評中寫道:各位,請脫帽致敬吧!這裡出現了一位天才。2 蕭邦 能進一步將浪漫精神發揚光大的作曲家。他不僅承襲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古典精華,即調性音樂的表徵,相當注重樂章之間的調性安 排,呈現清楚的主屬結構;在音樂手法上,對於和聲與對位也都相當講究,在這部分,

可以看到蕭邦的傳統痕跡。然而,蕭邦亦同時發揮個人獨到的樂思,在鋼琴作品中充

2 “Meine Damen und Herren, bitte ziehe meinen Hut! Ein Genie."Humphrey Searle, “Miscellaneous”

in Federic Chopin:Profiles of the Man and the Musican, ed. Alan Walker (London:Barrie& Jenkins), 213.

6 尼(Adalbert Zywny, 1756-1840),他鼓勵蕭邦彈奏巴赫和莫札特的作品;蕭邦曾與他的 好友宣稱:「這裡只有德國維也納學派」。5 從這樣的學習過程可看出蕭邦想法的逐漸 形成以及音樂品味,也不難觀察到蕭邦對於傳統上的底蘊,即對巴洛克時期、古典時 期作品的接觸以及作品中音樂手法的傳承。

在未進入正式的音樂學校學習之前,他已隨華沙音樂學院的院長伊斯爾(Józef Elsner, 1769-1854)學習,他向蕭邦介紹了和聲與對位的教科書,並引導蕭邦在音樂上 進行分析,所以蕭邦在創作上從小就有扎實的底子;蕭邦也向沃夫(Wilhelm Würfel, 1790-1832)學習管風琴。另外,伊斯爾和沃夫都強化了蕭邦在演奏上的技術,這深深 影響蕭邦未來的演奏呈現與教學方式。蕭邦進入華沙音樂學院時,仍向伊爾斯學習;

當時學校對於學生在作曲上的訓練要求嚴格,也難怪蕭邦在創作上能自然運用音樂素 材,流暢地將樂思表達出來。6

3 William Kinderman, “Directional tonality in Chopin” in Chopin Studies, ed. Jim Sams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9.

4 亞當.查莫斯基,楊惠君譯,《為了藝術為了愛,蕭邦》。27 頁。台北:五南出版,2010。

5 “ There is but one School, the German ” Wilhelm von Lenz, The Great Piano Virtuosos of Our Time from Personal Acquaintance, trans. Madeleine R. Baker (New York 1899 repr.), 59.

6 Kornel Michalowski and Jim Samson “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 In Grove muic online. Oxford

7

二、生長環境

蕭邦出生於華沙附近的小村莊,拉左瓦沃.烏拉(Zelazowa Wola)。當時許多著名 的音樂家來到波蘭。胡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7 來到華沙開演奏 會,他的音樂中帶有古典的樸質、浪漫主義的情感、以及靈巧的表現手法,蕭邦被胡 麥爾的音樂和演奏風格所吸引,進而在他自己的創作理念中深刻反映這樣的喜好;另 一位風靡全歐洲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也造訪 華沙,蕭邦相當關注帕格尼尼音樂中所展現的新音響以及可開發的潛能。8 我們可以 從蕭邦的創作中,看到蕭邦對於聲響層次的講究,以及對各種音色的探索與嘗試。另 外,當時華沙的音樂生活繞著歌劇打轉,尤其是羅西尼的歌劇席捲整個歐洲,這對蕭 邦的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也常拿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樂 曲片段來改寫創作。

三、旅居生涯

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即前往維也納—古典樂派聖地。此行,蕭邦認識許 多新朋友,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基洛偉茲(Adalbert Gyrowetz, 1763-1850) 等,並觀看邁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的歌劇,9 受到美聲唱法的啟發。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1099pg1 (accessed August 2, 2012). 一致性與平衡感;邁耶貝爾創作許多具有華麗效果的大歌劇(grand opera),此位作曲家的鋼琴技巧也是 一流。Grove music online.

8

此外,造訪德勒斯登期間,蕭邦對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10

《浮士德》(Faust)留下深刻的印象。結識不同的作曲家以及吸收各樣的藝術精華,都 了巴黎的音樂界,並結識了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與舒曼等人,除了獲得藝術家的友誼與尊重,蕭邦也晉身 法國上流社會,融入貴族世界中;高級的社交生活,替他建立深厚的名聲與地位。 作曲家,像是白遼士曾創作《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李斯特創作《浮士德交響曲》

(Faust Symphonie);舒曼替此部作品配樂。

11 在作品中運用民族的元素,除了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之外,在其它曲種也可見民族情感。

第一號詼諧曲中運用波蘭民謠;敘事曲中亦是散發波蘭民族風味與波蘭詩歌精神。

12 浪漫主義源自於文學,這樣的精神也吹進了音樂,歐洲整個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浪漫主 義,強調個人主義,也強調情感與感受。可以說浪漫主義帶著勇敢突破的精神,傳遞真實。舒曼、白 遼士、李斯特皆充分結合文學與創作,舒曼在樂曲表現出佛羅斯坦(Florestan)與歐伊塞比斯(Eusebius) 兩種性格;白遼士創造「固定樂思」(Idée fixe);李斯特創造「交響詩」(Symphonic Poem)。

9

四、蕭邦的感情世界

經由李斯特介紹,蕭邦認識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13,長達九年的親密 關係,他們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並支持陪伴著對方,不可否認,這段感情在蕭邦人

蕭邦教學相當紮實,他的學生都必須練習克萊門第(Muzio Clementi, 1752-1832)

《鋼琴練習曲集》(Gradus ad Parnassum),訓練手指的獨立性。此外,蕭邦認為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的前奏與賦格是絕對必要的練習曲 目,程度較好的學生,蕭邦則是會教他們練習他個人的作品,像是練習曲(Etude)。蕭

13 喬治桑是十九世紀法蘭西最著名也最具爭議性的小說家和名人。具有挑戰傳統社會的精神,

她是浪漫主義女性文學與女權主義文學的先驅。

14 亞當.查莫斯基。楊惠君譯。《為了藝術為了愛,蕭邦》。台北:五南出版。2010。130 頁

10

15 Jean-Jacques Eigeldinger, “List of Chopin’s pupils whose recollections are quoted in this book” in Chopin: pianist and teacher as seen by his pupils ed. Roy Howa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61.

16 “All the same it is being said everywhere that I played too softly, or rather, too delicately for people used to the piano-pounding of the artists here. I expect to find this reproach in the paper, especially as the editor’s daughter thumbs frightfully. It doesn’t matter, there has always got to be a but somewhere, and I should rather it were that one than have people say I played too Loud.”James Hunker, Frederic Chopin:

Chopin’s letters, trans. by E. L. Voynich(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8), 54.

17 李斯特與帕格尼尼在當時皆以炫技聞名,高超的演奏技巧與大膽華麗的表現,舞台魅力傾倒 全場的觀眾。蕭邦曾在信中描述李斯特是為沒有天份的巧匠,只是一個卓越的裝訂師。

11

樂廳演奏的曲子,而選擇馬厝卡(Mazurkas)、夜曲(Nocturnes)、華爾滋(Waltz),這些 小型作品帶有豐富表現力的作品,也因此提高個性小品的美學價值。18

李斯特曾在聽過蕭邦的演出之後,有感而發,蕭邦演奏的美,經過那陶醉的音色 以及踏板使用的藝術,深深吸引我。19 從李斯特的描述中,可見蕭邦所追求的是仔 細的傾聽而非大聲鼓譟的戲劇效果。音樂表現出的情感與想像力,賦予音符生命並有 強烈的感染力,使聽眾被那細緻的情感所吸引;蕭邦能夠盡情地表現真正的自己。

從以上論述,可看出蕭邦的音樂風格養成。在當時背景的薰陶下,受到浪漫主義 風潮的影響,在作品中融入個人情感,以音樂的聲響來表述自己的思緒與情緒;又因,

求學中獲得深厚的音樂底子,進而有扎實的創作技巧,並與當代作曲家、演奏家們激 起浪漫樂派的火花。而要將演奏蕭邦的細膩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就要忠實詮釋蕭邦 的音樂創作特色、情感表達。因此,以下將進一步從蕭邦的鋼琴作品中更具體地窺探 蕭邦的音樂風格。

18 Andreas Ballstaedt , “ Chopin as a ‘salon composer’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 Criticism ” in Chopin Studies 2, ed. John Rink& Jim Sams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4.

19 "He thereupon played to me and entranced me with its beauties, which under his ravishing touch and incomparably artistic use of the pedals in words"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