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商業活動與空間結構變遷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內。

第11 條

銷售或產製特種貨物或特種勞務應徵之稅額,依第八條規定之銷 售價格,按第七條規定之稅率計算之。

伍、 BOT案

彭思遠[2009]提及透過公、私協力,利用民間擁有充沛資金、建 全的組織結構、新穎的技術及完善的管理觀念等長處,補足財政及政 策執行上的缺點,與政府共同分擔公共建設,達到取長補短,公、私 雙贏之效果,因此由「民間興建(Build)及營運(Operate)之後移 轉(Transfer)給政府」之 BOT 案在各國開始廣為施行。

第二節 商業活動與空間結構變遷

王鴻楷、陳坤宏[1989]指出所謂「都市商業空間結構」係指藉由 空間結構的概念以探討商業活動與相關設施或所需土地隨著時間變 化而在都市中心所顯示的相互關係,及其最終呈現出有秩序的組合方 式。以下就商業活動定義與分類、空間結構理論、相關論文研究發現 等議題,說明如下。

壹、 商業活動定義與分類

Hurst[1972]將「廣義的商業活動」稱為三級產業活動,其認為廣 義的商業活動除包含一般的商品交易外,還包含資本交易及勞務交 易,並將商業活動分為以下三種:

一、 服務活動類:包括娛樂(戲院、舞廳、運動場、餐廳等);度假

(旅館、露營、加油站、禮品店等);醫藥(診所、醫院等);

個人服務(學校、教堂等);公共行政(公共安全設施等);工 商服務(廣告、會計、工業修理業等)等六類。

二、 交易活動類:包括零售(百貨公司、專賣店、雜貨店、經銷商等);

批發(雜貨批發、成衣批發等)等兩類。

三、 金融活動類:包括銀行(地方銀行、信用合作社、票據交換所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保險(保險公司等);不動產(不動產顧問公司等)等三類。

 

Chapin and Kaiser[1976]則將都市商業活動分類為零售、批發、服 務等三類:

一、 零售:依活動需要及環境影響性質等的不同,可分為日常零售、

一般零售及特種零售,共三種。

 

二、 批發:依活動對於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可分為一般批發 及特種批發。

 

三、 服務:依需要的頻繁程度及對於環境影響程度等特性之不同,可 分為日常服務、一般服務、特定服務、特種服務、特殊商業或服 務業,共五類

 

另有學者Grubel & Walker[1989]、顧至遠[1998]、鄭金梅[2002]、

Daniels[1985]、謝靜琪[2002]、何岳晉[2002]和賴思樺[2005]認為服務 業由於服務對象的不同,亦導致服務業的區位、實質內涵及交換等特 性有所差異,故所要求的區位條件亦會有所不同,因此通常會依其特 性之不同而分別討論。因此將其區分為消費性服務業與生產者服務業 兩類

一、 消費性服務業

消費性服務業係「消費者在私營市場購買的服務,供直接消 費之用。」。換言之,「消費者服務業」係以民間最終消費所需 為主,包括零售業、餐飲業、個人服務業、娛樂業等皆與人類的 日常生活所需息息相關,故其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

二、 生產者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係指「它不是直接用來消費,直接可以產生效 用的,它是一種中間投入,用來生產其它的產品或服務。」。「生 產者服務業」服務的對象,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生產者,具有 生產力較高、向前關聯效果大、資本密集度較高等特性:而其區 位之分佈考量多依資訊獲取、創新、資訊流通之便利性、業務執 行便利性等特性作為其設址之考量,且基於接觸需要(contact requirements)往往傾向高度集結於一空間區域,因此其空間分佈 則較為集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貳、 空間結構理論

一般而言,以活動、結構之概念來分析都市商業空間者,大多以 中地理論為基礎,因為中地理論提出所謂的「層級」與「中心性」兩 大概念,更成為眾多學者用來劃定都市商業空間層級的分類基礎,以 及探討區域(或國家)內部都市聚落體系方面研究時,用以發展操作 性工具的最直接的依據與理論根源。

德國地理學者克里斯多勒(Walther Christaller)於 1933 年提出中 地理論,其基本概念乃基於各城鎮提供貨品和服務來滿足周遭地區,

因考量空間距離和成本因素,城鎮通常會位於服務中心,因而形成中 地之觀念。

陳坤宏[1990]在「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一書中,選取與商 業中心的性質及消費空間層級結構兩方面相關的理論與研究加以回 顧,經歸納後依理論根源及方法論將其分為二大分支理論:(一)中 地理論研究取向的消費空間結構理論;(二)消費者行為、認知及社 經階層研究取向的消費空間結構理論。

中地理論研究取向之商業空間結構理論主要包括下列數種:

一、 中地理論[Christaller,1993]

(一) 中地理論指出都市的成長取決於它在都市服務功能上的專 業化,而服務區域對都市服務之需求水準,則決定中地成 長的程度。

(二) 各種大小不同的都市聚落在規模、間隔、機能與設施等方 面彼此間會呈現一種層級關係,各類大小的都市聚落在整 體空間體系中,各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具有不同的機能。

(三) 在相同層級的中地其功能、經濟活動組合都是相同的,因 而彼此間無互補性存在。

(四) 都市越大其腹地或影響圈越大,都市機能與設施也越複 雜;反之,都市越小其腹地或影響圈越小,都市機能與設 施也越簡單。

(五) 中地理論的中心性取決於聚落規模與功能種類;中地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的層級則來自需求門檻與服務範圍的結構。

二、 經濟地景模型[Losch,1954]

(一) 其主張許多中地並未能提供較低階層中地的貨品,但低層 級的中地可提供高層級中地所無的特殊貨品,因而相同層 級間、低層級與高層級中地間會有互補性。

(二) 各中地的功能專業化會出現。

(三) 同一層級的中地其功能、經濟活動組合未必相同,因而形 成所謂的富有城市與貧乏城市的經濟地景。

(四) 人口的分布是一種連續性的變化,而非階梯式的變化,因 而城市-規模分布法則會出現。

(五) 從規模大小來分類中地,將會是一種連續性的關係,而非 間斷式的分類。

(六) 中地的範圍會隨距離都市中心而漸漸變大。

(七) 因此這是一個不再具有層級結構關係的空間結構理論。

三、 都會區商業空間結構模型[Berry,1963]

(一) 提出更細密的分類方式,將商業空間分成中心型、帶狀及 特殊功能型三種商業區,並將每一種商業地區再細分成數 種。

(二) 在中心型商業區所細分的各種商業中心,彼此間有非常明 顯的階層性關係。

四、 都市中心區零售區位結構模型[Davies,1976]

針對Berry 提出的中心型、帶狀及特殊功能型三種商業地區形成 背景,提出區位上需求的解釋:

(一) 低層級地方型零售業設施必須接近大量的消費群;

(二) 許多服務與專業性行業必須鄰近主要幹道,因為這與汽車 的貿易型態有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三) 某些服務業與專業性行業必須聚集在一起,以尋求規模經 濟所帶來的利益。

但是,就生產者服務業而言,整體服務業區位有強烈聚集的趨 勢,且其空間的移動多為累積形成。此外,生產者服務業之區位考量 因素,多依資訊取得、交通便捷與可及性、專業人才聚集處等因素所 決定,因此若僅以中地理論衡量其空間結構之分佈,恐有不足。因此 Jaeger et al.[1991]認為應輔以近似生產者服務業特質之聚集經濟、專 業化與成長極理論等相關理論,加以解釋其空間結構、變遷成因。

Schiller[2001]認為服務業之空間結構有兩種類似天文學與物理學中

──離心力與向心力之力量存在。Daniel et al.[1987]認為源於服務活 動之多樣性,服務活動形成的空間型態亦近似多樣。相關論點如下:

一、 Schiller[2001]之離心力與向心力觀點

Schiller 認為服務業之空間結構有兩種類似天文學中離心力

(Centrifugal)與向心力(Centripetal)之力量存在,多數都市土地之 使用者會衡量此兩種力量進而決定其區位。

就商業使用之土地而言,隨著電信科技之進步以及汽車使用之普 及,商業或三級產業之分佈範圍可能因為人類之可及範圍擴大而出現 離心力之作用。但是,實質上聚集的力量仍能會繼續存在與運作;例 如有些商業或服務業基於可及性、利潤或資訊傳達等因素,儘管必須 支付高價的地租與成本,仍會選擇坐落於大城市中。

二、 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Theory)

成長極理論始於Perroux 於 1955 年所提出,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 之發展,在整個區域不均衡成長之情形下,發展並非是到處、也不是 隨時會出現,它只出現在密集度高的某些地點或發展極上;且會經由 不同的管道擴散,在整體經濟上產生不同的效果。

Perroux 認為任一廠商或產業之發展的過程是始自一個極化的關 鍵點,即所謂極化發展的觀念(Concept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意即若「促進型產業」聚集在一特定地理上,則該地區可透過極化作 用,形成一成長極,可以獲得高經濟效率及快速的經濟成長。

根據此一論點,Wernerheim et al.[2001],林金祥[2001]認為生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者服務業效率的表現常與聚集經濟和公共投資存在密切的關係,常需 建構完善的地區投資環境、塑造合理的產業空間設計、規劃明確發展 的地區產業政策,方能帶動生產者服務業的成長。

三、 辦公室區位均衡模式

Tauchen et al.[1983]發現許多文獻都強調聚集經濟提供許多接觸 機會,對服務業廠商來說十分重要,而辦公室區位的選擇被視為是獲 取聚集經濟的方法,並有多位學者試圖找出辦公室區位選擇的均衡模 式,亦即從廠商活動的接觸型態、接觸次數、接觸成本等,分析都市 內辦公室區位。

辦公室區位均衡模式強調以公司內部接觸模式(Inter-firm contact patterns)及聚集經濟來作為辦公室區位特性,並以此與製造業活動

辦公室區位均衡模式強調以公司內部接觸模式(Inter-firm contact patterns)及聚集經濟來作為辦公室區位特性,並以此與製造業活動

相關文件